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日、第7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天与第l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95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8例治疗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5例为急性复发性多发脑梗死,3例为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在1级以下者12例,余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临床上应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注意饮食习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部位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各75例,观察脑出血与脑梗死对患者心电图的影响以及脑出血和脑梗死不同病变部位与心电图异常例数的关系,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引起心脏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大、异位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而脑梗死患者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并心律不齐、房颤、期前收缩以及ST-T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脑梗死与脑出血病变部位不同,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也不同。结论脑出血、脑梗死的心电图异常与其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对心电图各阶段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1.中老年人的皮肤特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老年化妆品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中老年女性的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测定治疗前后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及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综合征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122例随机分成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康复组除进行药物治疗外,还给予康复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治疗30d、90d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90d后,康复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67.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0d、90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FMA提高程度康复组与治疗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0例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将入选对象分为有传统危险因素的脑梗死组(A组)、有危险因素非脑梗死组(B组)和无危险因素无脑梗死组(C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积分、复合斑、舒张末期峰值流速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降低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脑梗死的防治中是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IL-6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汀。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IL-6及血脂浓度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IL-6及血脂水平,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符合高脂血症的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qn、血脂康0.6mgbid及安慰剂,治疗60d后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胆固醇、甘油三脂、LDL、ox-LDL较治疗前下降,NO及HDL明显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在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不仅具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并且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还可以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神经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100例脑梗死(研究组),并设相应的对照组。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研究组有效率79.0%,对照组52.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室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是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3例。2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加用冠心宁注射液,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冠心宁注射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事件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尿酸测定,比较两组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空腹血尿酸升高分别为24例和6例,占48.0%和12.0%,血浆尿酸浓度分别为(459.3±77.2)umol/L及(322.8±70.5)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尿酸是动脉粥样硬化期的一个危险因素,也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痴呆是由于大脑器质性或代谢性病变造成的进行性智能减退,以至于影响患者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不能胜任日常工作,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定向与思维障碍,接受新生事务能力下降及结构行为障碍等。引起痴呆的原因很多,据统计由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约占20%~25%[1]。随着人类寿命不断的延长,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越来越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建立理想的VD动物模型,研究VD的病因、病理机制,寻找和筛选防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及形象塑造越来越关注,其中,染发更是受到年轻人以及中老年人的追捧。原因有二:染发能够修饰由于遗传、疾病、营养以及自然老化引起的白发,使人们的外表更加精神焕发;染发能够将原本的发色转换成个人喜爱的颜色(像黑茶色、蜂蜜棕色、脏橘色、粉棕色等),成为彰显个性,追随潮流及修饰外形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截石位对中老年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对传统截石位和改良截石位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且没有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年龄41~72岁的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截石位摆放;选取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住院且没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年龄40~74岁的患者11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改良截石位的摆放,对比两种方法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下肢麻木、肿胀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实验组;对照组压疮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有一例发生股骨颈骨折。结论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有利于预防中老年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的影响,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2例ACI患者的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水平,分别观察并比较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等危险因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伴随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增加,血小板活化。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过程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均能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现在,刷牙已经是人们的普遍卫生习惯了。不过对牙膏的选择一般人似乎不大在意,殊不知其中有着诸多的学问,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牙膏,包括它的口味、感觉、功效、价格、品牌等。选择正确的牙膏对我们的牙齿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所有的牙膏都是一样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专家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报告,在对中国中老年人口腔调查中发现:有刷牙习惯的中老年人牙齿缺损率达43.0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6例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和MR进行检查及诊断。结果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均要好于CT,尤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效果更具优势,经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合理或者个人生活的环境因素使得脑血管首次发病者年龄逐渐年轻化。在我国,每12秒钟就会有1位脑血管病新发病者,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据专家介绍,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第二大致死疾病。根据卫生部的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有250万人,而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多达150多万,其中脑梗死患者约占60%~8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探讨超急性脑梗死时梗死区主要代谢物变化特点。方法经临床及常规磁共振诊断的31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行病变及周边区1H-MRS检查,回顾性分析MRS资料,观察脑梗死区内及周边脑代谢产化合物产变化。结果梗死中心区、边缘区及对照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肌酸(Creatine,Cr)无显著性差异,中心及边缘区胆碱(Choline,Cho)相对升高,Cho/Cr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9例梗死中心出现倒置乳酸(Lactine,Lac)峰,8例边缘区出现Lac峰,两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脑梗死中1H-MRS能无创性的反应梗死区脑代谢产物的改变,Lac出现是反应脑梗死的敏感指标,病灶边缘的波谱变化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