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浑水中含有较多的细小颗粒,在水库渗漏过程中,泥沙逐渐沉积、下渗,在库底形成一弱透水的淤积层,且浑水入渗对库底地层起到充填挤压、渗透固结和改良作用,提高原地层的密实度,降低库盆的渗漏。经对多个水库的实例分析研究表明:一定厚度的浑水淤积层,能够改善库底地层结构,提高抗渗透能力,减小渗漏量,可作为提高库底抗渗性能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8):137-140
为了研究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的计算方法,在室内用U-PVC管道,以黄河泥沙为沙样,进行了90、110、125 mm三种管径、两种泥沙颗粒级配条件下,不同含沙量浑水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在含沙量、管径相同时,浑水中泥沙粒径越大,临界不淤流速越大;在管径、泥沙粒径相同时,含沙量越大,临界不淤流速越大;在泥沙粒径、含沙量相同时,管径越大,临界不淤流速越小。依据试验成果,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管道输水临界不淤流速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吕艳  张靖  张庆华 《水力发电》2022,(5):98-104
引黄灌区输送的水通常会含有大量的泥沙因而形成水泵的浑水输送情况.为了研究引黄灌区内含沙水流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选取黄河泥沙中值粒径为0.043、0.0517、0.0963 mm,泥沙含量0~8 kg/m3的水流室内抽水试验并测量流量、水泵进出口压力、电机输入功率、水泵转速、水温及含沙量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水流中的泥沙...  相似文献   

4.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系利用天然河道开挖、筑坝而成,由于库底覆盖层为透水性较强的砂卵石层,且有数条大断层穿过坝基,采用了粘土铺盖护底、沥青混凝土护岸与沥青混凝土面板坝相结合的全库盆联合防渗形式,这在国内为首次采用。宝泉电站上水库防渗体系的设计中,各种防渗结构的设计参数和接头形式,对类似工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泥沙侵蚀对水轮机的使用寿命影响较大,因此,在电站设计时考虑在下库(宝泉水库)进出水洞口建挡沙墙,避免高速水流搅动库底泥沙使浑水进入导水洞。为取得设计所需的泥沙参数,于2003年汛期对宝泉水库库区洪水期泥沙运动和流速分布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通过对宝泉水库库区水文泥沙在不同时期、不同水位级的泥沙运动规律和主流垂线上流速的分布规律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对以后开展宝泉水库中的水文及泥沙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黄土的特性也直接影响黄河泥沙的特性。2005年至2012年,共采集表底层黄土样本18个和河道泥沙样本28个,采样区域涵盖了黄土高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干支流河道。样本分析表明,底层黄土自北向南中值粒径逐渐变小、黏土含量逐渐增加,反映了黄土的原始沉积特征。表层黄土反映了风化和侵蚀的综合作用,其黏性矿物含量普遍高于底层原状黄土。在受侵蚀作用较大的地区,由于表层细颗粒的流失,导致中值粒径略大于底层黄土。受黄土分布特性的影响,黄河中游支流自北向南挟带泥沙的中值粒径也呈减小趋势。距离河口越远,黄河干流泥沙的中值粒径越大,反映了泥沙的沿程分选沉积特性。河道泥沙中值粒径和黏性矿物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对数关系,可以通过此关系式在测得中值粒径的情况下估算其黏性和非黏性矿物含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浊度仪测量水流含沙量时,泥沙颗粒级配和矿物成分是影响浊度仪标定结果的主要泥沙因素。采用黄河原型非黏性沙配制不同粒径、不同含沙量浑水水体,开展固定粒径、粗细沙、混合沙等多组次试验研究,对黄河天然沙粒径及级配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机制探讨。结果表明:固定含沙量条件下,非黏性泥沙粒径对水体浊度的影响特征符合Mie散射定律;含沙量变化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数量级为10~102,泥沙颗粒粒径变化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数量级为10-1~1;相同含沙量条件下,悬沙比表面积与浊度仪输出浊度符合线性分布。建立了考虑非黏性沙级配影响的含沙量与浊度关系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非黏性沙粒径及泥沙浓度对水体浊度的影响,可为浊度与含沙量关系的准确率定及测量结果的校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疆某水库流域地表经冬春雨雪侵蚀后泥沙沉积库底,根据水库年度调度计划和流域河流的洪水特性,选择适时利用清水与浑水产生的密度差,采用深孔排沙放空洞异重流排沙,经计算和实施效果验证,排沙效果好,异重流排沙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小浪底水库建库前后黄河下游泥沙粒径粗细变化情况,分析总结出黄河下游河道河床质泥沙粒径的沿程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小浪底水库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对实现下游河道冲刷或不淤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一条世界上罕见的多泥沙河流,泥沙问题一直影响着黄河上水利枢纽的运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黑山峡河段出口处,是一座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该河段年悬移质输沙量为1.6亿t,泥沙问题较严重。本丁程枢纽设低底坎泄洪排沙闸、电站设排沙孔,并采取“确保灌溉、清水发电、浑水排沙”的运行方式。本文对枢纽运行方式、建筑物排沙效果和库区淤积形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渗渠取水过程中明渠水沙条件对渗渠产水量的影响,结合模型试验,运用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研究分析了同种来水量、不同水深条件下明渠水流泥沙运动变化,以及由此引起渗渠产水量变化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水流能保持一定的流速,满足明渠水流含沙颗粒推移运动并实现泥沙颗粒向下游输送的条件,就可以避免渗渠反滤层结构的改变以及渗透系数的减小,从根本上防止反滤层淤塞,避免反滤层翻修,实现渗渠工程的长期安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分析辐射井施工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辐射井施工工艺常由于泥砂淤积河床和淤塞含水层、填砾层而使出水量衰减,严重影响辐射井的使用寿命等现象,通过引入机械成井、管外换料的新工艺,以增大辐射井的涌水量,改善辐射井滤水管渗透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在大量水源地取水中的实践应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黄河下游山东引黄灌区清淤难、沉沙难、渠首沙化等难题 ,总结黄河下游无坝引水防沙工程建设的经验 ,根据黄河水沙动态变化规律 ,提出适合中国黄河特点的新型渠首橡胶坝引水防沙工程的基本模式 ,解决了黄河下游引水防沙工程中增引含沙量小、粒径细的表层水 ,减少河道底部粗沙入渠 ,同步进行引水与防沙等技术难点 ,通过工程实践 ,大幅度提高了工程防沙减淤效果 .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透水桩坝控导效果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对沿治导线布设形式的透水桩坝在黄河下游控导河势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方案及水沙条件下,透水桩坝可以起到较明显的控导作用;坝后过流上滩的水势主要与透水率及坝后滩地落淤状况有关,上滩水量也主要取决于透水率的大小,另外,因桩柱的绕流作用,靠桩根会形成沿坝走向的沟槽,对坝的稳定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线工程进口口门附近水流和泥沙输运复杂的现状,拟定4个口门连接方案,建立一维和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从泥沙淤积的角度对这4个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选取丰水年水文条件,通过不同方案下泥沙淤积的分析比较,认为进口口门东、西方案各有其优势,从泥沙淤积量角度看,西方案相对较优;从土地利用和工程投资来看,东方案较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灞河水沙变化规律,通过对灞河近50年资料分析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灞河水沙呈现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减少十分显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灞河水沙减小的主要因素。另外,从水沙关系可知,一旦来水量增大,来沙量也相应增大,将会对河工建筑物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黄河下游河段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1950—2016年水沙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对黄河下游水沙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70年来黄河下游沿程各水文站年水沙量整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水沙年际间、年内分配不均匀;1986年后下游水沙关系明显恶化,2003年后水沙关系又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黄河下游大流量减少,小流量增多,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1000~4000m~3/s洪水中;确定保证下游微淤甚至冲刷的来沙系数应不超过0.01kg·s/m~6。分析黄河水沙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为缓减黄河下游水沙关系,完善治黄方略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黄河小浪底水库运用与下游河道防洪减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淤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来水流量减少、河运输沙能力严重不足.通过干流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指导思想,似乎仍然建立在河道输沙能力强,足以将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泥沙输送入海的认识基础上.极据黄河下游水沙特性及河道的具体条件,通过试验得出河道输沙能力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河段输送各级含沙量需要的输沙流量及游荡性河段在高含沙条件下的演变特性和带来的危害.提出在下游来水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河道减淤除利用水库调节水沙外,应采取出库高含沙水流通过渠道向两岸低地放淤等综合减淤措施.其优点是大大减轻了河道的输沙负担,使小浪底水库不受或少受排沙运用制约而发挥应有的综合利用效益,还可大量节约黄河的输沙用水.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the subaqueous delta evolution depends o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process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he amounts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d into the estuar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0 to 201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annual water discharge, and the multi-annual mean water discharge increased in dry seasons and decreased in flood seasons. However, the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nd the multi-annual mean sediment discharge in flood and dry seasons took on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intra-annu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tended to be uniform.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deposition to erosion occurred at the -10 m and -20 m isobaths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The enhanced annual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had a silting-up effect on the delta, and the effect of sedime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water. Based on data analysis, empirical curves were built to presen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over a year or in dry and flood seasons and the erosion/deposition rates in typical regions of the suhaqueous delta, whose evolution followed the pattern of silting in flood seasons and scouring in dry seasons. Notably, the Three Gorges Dam has changed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es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and the dam's regulating and reserving functions can benefit the subaqueous delta deposition when the annual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are not affected.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岸坡稳定性、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底质类型多样性、河岸植被覆盖度、垂向透水性等8项指标对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关键河段的物理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的物理完整性远高于长江干流,长江干流的3个河段中江津段的物理完整性较高,其次是宜宾和合江。向家坝蓄水前后,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垂向透水性等4项指标差异较大。向家坝蓄水对保护区关键河段水文过程,特别是脉冲流量及其持续时间、底质中值粒径和水深、流速的分布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物理完整性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