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地基含水层深厚或施工环境受到限制等特殊条件下,常采用TRD工法墙替代三轴搅拌桩作为深基坑止水帷幕.深基坑止水帷幕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结合某地铁车站深厚含水层中TRD工法墙的工程实践,介绍了TRD工法止水帷幕施工流程,提出了TRD工法止水帷幕施工控制要点;根据地下水位观测资料,简要分析了TRD工法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  相似文献   

2.
济南轨道交通某深基坑降水与回灌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坑降水会改变基坑周围地下水位,进而引起不均匀沉降,影响周围建筑物安全性,实践证明,回灌法是解决此类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济南轨道交通R1线某深基坑降水工程为研究目标,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分析基坑降水与回灌,分别模拟基坑在止水帷幕与回灌不同工况条件下降水与回灌对周围地下水位与沉降的不同影响效果。仅回灌模拟结果表明:回灌井设在基坑周围10 m处,保持回灌量大于等于抽水量,地下水位控制效果相对较好;回灌结合止水帷幕模拟结果表明:回灌量控制在抽水量的2/3左右,回灌井设在基坑周围30 m处,回灌在整个模型区域地下水位控制效果最好,沉降小于0.1 cm。根据模拟结果得出适用于该工程地下水位扰动最小的回灌方式及最优方案,为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济南西客站站前广场基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要求基坑降水避免对邻近京沪高铁路基产生不利影响,采用高压摆喷止水帷幕、基坑管井降水、坑外回灌等降水设计方案。设计无止水帷幕和5种不同深度的止水帷幕等6种工况,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基坑降水全过程进行渗流模拟,得到不同工况的降水漏斗曲线。通过降水影响范围、及坑外最大降深,对止水帷幕优化分析,设计止水帷幕深24 m。工程实践证明本基坑降水方案设计是合理的,可以为周边基坑降水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何穆 《建筑施工》2010,32(8):759-761
枣庄天安裕景花园深基坑工程具有地基土质差、地下水位高等不利因素,基坑支护主要采用微型桩加土钉墙方式,降水采用坑外止水帷幕及坑内疏干井、盲沟排水、局部集中降水排水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基坑支护及降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悬挂式止水帷幕基坑,由于围护未隔断承压含水层,坑内降水将导致坑外地下水径流补给,坑外地下水损失可能引发周边地表沉降,因此悬挂式止水帷幕基坑承压降水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某地铁车站基坑对悬挂式止水帷幕基坑承压降水方案设计进行分析、总结,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坑降水是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搅喷桩止水帷幕降水止水效果好,可减少对地下水的抽取。本文以金秋莱太大厦基坑工程为例,对深基坑施工中运用搅喷桩止水帷幕进行止水进行了技术探讨,总结了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7.
真空井点降水技术是目前深基坑施工中较为先进可靠的降水、止水技术。该技术在地层中形成的"小降水漏斗"和"真空止水帷幕",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基坑内土层的含水率,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增加土层的承载力,达到安全文明施工、缩短施工周期、节省施工空间、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真空井点降水技术是目前深基坑施工中较为先进可靠的降水、止水技术.该技术在地层中形成的"小降水漏斗"和"真空止水帷幕",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基坑内土层的含水率,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增加土层的承载力,达到安全文明施工、缩短施工周期、节省施工空间、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坑开挖过程中通常需设置止水帷幕来隔断基坑内外水力联系,以保证基坑降水的顺利进行,然而止水帷幕的深度问题及不同止水帷幕下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隧道其应力变形特性影响仍有待了解。基于深圳某基坑开挖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研究了不同止水帷幕深度下基坑开挖对临近双向水平地铁隧道的应力及变形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止水帷幕下,基坑外水位下降高度随着帷幕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不同帷幕深度下基坑邻近隧道变形及内力变化较小;基于本工程1.33倍的基坑开挖深度是比较合适的止水帷幕深度。  相似文献   

10.
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止水帷幕的选型及基坑降水设计关系着整个基坑降水效果以及基坑工程造价、基坑安全。结合商丘市某深基坑的支护降水设计及施工,探讨了深基坑止水帷幕的选型优化分析以及基坑降水设计的方法,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基坑支护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有滨海相、溺谷相沉积淤泥层,其一般下伏风化不均的花岗岩层,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上软下硬的深基坑工程。但目前对上软下硬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其空间效应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福建某医院综合楼上软下硬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不同阶段不同测点的监测数据,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围护结构位移、支撑轴力、立柱隆沉、地表沉降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了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基坑浅层土体开挖时,对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而当基坑中部淤泥软土层开挖时,则会引起基坑围护结构产生较大的侧移增量,其变形量约占最大侧移量的33%~60%;相较于常规软土基坑,上软下硬的深基坑最大侧移所处位置深度上移,最大侧移量减小,其更接近与常规基坑的下限值;基坑底板的及时施作能有效降低基坑的侧移变形、支撑的轴力、基坑底部的隆起以及对周边管线的影响;该类基坑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表现为坑角附近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支撑轴力、周围管线及建筑沉降等显著小于基坑中部。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基坑开挖深度一般在5m以上,属于深基坑开挖。高层建筑的基坑设计和施工环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某高层建筑1号楼深基坑工程为例,探讨土钉墙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徐小兰  张旭 《建筑施工》2021,43(3):337-340
以某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了该项目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基坑施工的难点。论述了该类基坑多种支护方式组合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当基坑面积较大时,采用中间盆式开挖,利用先期完成的中部主体结构作为支撑支点,并根据坑深的不同采用1~2道竖向钢斜撑,可减少支撑工程量并有效地确保基坑稳定;砂性软土地区的施工场地开阔时,深度7 m左右的基坑可采用两级放坡的方式直接开挖;砂性软土地区的施工场地狭小时,深度9 m左右的基坑可采用1道竖向钢斜撑结合坑内加固及换撑的支护模式。  相似文献   

14.
狭长型深基坑支撑围护体系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考虑空间效应。本文以上海某狭长型深基坑为例,探讨在确保基坑安全前提下支撑围护体系的优化与深基坑施工策划。首先,介绍了初始围护设计方案及对应的深基坑施工方案;其次,提出在基坑长边中部增加地下连续墙作为中隔墙,形成分坑施工的围护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施工策划;随后,对两种支护体系下的工期节点、基坑安全及经济与社会效益等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增加中隔墙对支撑围护直接成本有所增加,但对于确保基坑安全、强化工程关键路线、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杨军彩  赵乃志 《四川建材》2020,(4):55-56,63
为研究深基坑工程支护桩支护方案更加经济合理。以沈阳地铁9号线建筑大学站深基坑工程为例,利用理正深基坑结构设计软件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整体计算来分析研究桩径变化对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钉墙支护淤泥质粉质粘土型基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饱和淤泥质粘质粉土中的深度为7.2~8.2m的深基坑,开挖时极易产生流土现象,且轻型井点降水和钢板桩基坑支护无法实施,采用了较经济的土钉墙基坑支护结构。并论述了土钉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基坑开挖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应力路径时的土体抗剪强度指标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论述了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水土分算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王永玲 《矿产勘查》2019,(11):2856-2861
在工程界,深基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大型建筑施工、既有铁路施工等等。但是如何保证深基坑的施工安全,是工程设计人员的首要责任。当前,深基坑的支护技术很多,但就建筑工程而言,就有7种之多。但是这些技术需要充分结合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要求。文章以舞阳县为民中心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设计过程为例,探讨深基坑支护有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运用FLAC3D对南京市某住宅小区基坑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基坑开挖和支护的力学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并对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基坑变形和失稳机理。据此,对原基坑设计方案提出了修正,修正方案又用FLAC3D 进行了模拟验证,表明修正方案是可行的。分析结果也证实了FLAC3D在基坑工程数值模拟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是实现其设计、施工与管理信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基坑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某基坑工程,介绍了施工监测方案,分析了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于开宁  阳艳 《山西建筑》2010,36(3):103-105
对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理论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基坑地下水的控制方法,归纳了目前基坑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地下水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更好地控制基坑地下水,保证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