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19,(8)
<正>我国对生态建设的非常重视,自然环境的不断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研究种植相关植物,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受损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此,对樟子松育苗技术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樟子松育苗技术:苗圃选择、樟子松田间管理及预处理。确保樟子松种子发芽率在樟子松造林技术研究中,应注意造林材料、樟子松病害防治和樟子松越冬苗木的保护。生存率。樟子松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最佳选择。樟子松具有很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沙治沙工作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并完成了"三北"防护林第阶段的期工程,在中国北部500多个县建起了为世人瞩目的"绿色万里长城".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100多万平方千米的沙化、盐渍化和严重退化的牧场得到保护和修复,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扩展的的速度.尽管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荒漠化"整体扩大"的态势仍没有从根本上受到遏制,荒漠化已成为我国的一大心腹之患.刚刚过去的第十个世界荒漠化日所披露的近些年来我国沙漠化的严峻形势,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近日,记者就我国荒漠化现状及其防治讣问题采访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发展中心秘书长、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治荒漠化首席专家卢琦教授.  相似文献   

3.
张海峰  尚永升  刘玲 《山西建筑》2006,32(21):80-81
解释了土地荒漠化的概念,介绍了荒漠化的国家评价尺度,根据土壤荒漠化的现状,阐述了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继荣 《山西建筑》2012,38(28):212-214
结合现有统计数据和监测结果,对山西省荒漠化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介绍了山西省荒漠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分析了荒漠化成因,危害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目标与对策,对山西省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文尝试从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朱玲  朱文莉 《室内设计》2020,(2):97-103
防治土地荒漠化以及进行生态修 复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论述了国内外荒漠化 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防 治机制与实践研究,对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修 复的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 梳理与总结,期望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 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浅议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宁  吴亚伟  董睿 《山西建筑》2007,33(20):22-23
分析了城市生态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关系,探讨了城市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并指出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注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历史传统,以期能为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4,(8)
随着现代社会形态中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生态建设设计项目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本文就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下的生态建设设计的内涵进行阐述,探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的具体实施细节,以及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探究生态建设设计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3)
在我国政策的鼓励下,林业经济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林业产业的建设是维系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平衡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在林业中有害生物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技术的研发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取得了不错的此熬过。文章对现有的几种新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这些技术在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受不同程度盐碱危害的耕作土地约占其耕地总面积的1/3,土壤盐碱化成为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面对可用土地资源的紧张加剧,必须寻求有效防治、改良及利用土壤盐碱化的办法。简述了西北地区盐碱地及耐旱碱植物的分布与现状;分析和总结了盐碱地成因、相应改良技术;以新疆奎屯润民河景观工程为例,论述旱碱地生态建设问题,试图探讨旱碱地绿地景观的生态建设模式,期望对同类型自然条件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全球土地荒漠化视野下, 西北干旱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立足于该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生存竞争的发展需求,提出建构西北干旱地区小城镇生态适宜模式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2.
Sediment yield as a desertification risk indicat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il erosion is oft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ain processes of desertification. This has led to the use of various desertification indicators that are related to soil erosion. Most of these indicators focus, however, on small spatial units, whil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amount of sediment exported at the catchment scale. Such a small spatial unit approach neglects the transfer of sediment through catchments as well as the scale-dependency of erosion processes. Furthermore, this approach does not consider important off-site impacts of soil erosion, such as sediment deposition in reservoirs, flooding as well as ecological impacts.This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lso considering catchment sediment yield (SY, t km− 2 y− 1) in desertification assessment studies. Based on recently established databases of SY and soil loss rates in Europe and examples from previous studies, we illustrate that soil erosion rates at the plot scale are not representative for catchment SY, as they are often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smaller. Also, the erosion response of catchments to changes in land use or climate often differs strongly from responses to those changes at the plot scale. We further discuss several of the impacts of SY and their link with desertification: i.e. the sedimentation of reservoirs, problems related to flooding, catchment hydrology, export of nutrient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Using earlier established criteria we evaluate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catchment SY as a desertification indicator and conclude that this could give an important added value to desertification studies. SY,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ndicators, allows the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sediment sources than those considered at the plot scale and can reflect the results of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over longer time periods than periods over which assessments at the plot scale have been made. We argue therefore, that SY is a strong complementary indicator of desertification providing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catchment response to changes in drivers of deser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系统观点在数学层次上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链给予定义,并针对灾害链系统结构模式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对于灾害链系统,其外部表现出来的破坏行为,是由系统自身状态和系统所处的周边环境共同决定的。从灾害链系统的内部状态及其外部环境的输入出发,讨论断链减灾模式。指出外部环境输入乃灾害及灾害链演化过程中的源头因素,链中灾害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是链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最后,以土地沙漠化灾害链为例,指出不合理耕作、开采地下水、砍伐树木、过度放牧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形成土地沙漠化灾害链的源头因素,针对这些源头因素并根据所建立的灾害链系统模式对沙漠化灾害链的断链减灾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高原生态区广泛、人口过载的特点,在对全国废弃矿山修复区以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据进行的分类划区基础上,围绕西北地区的矿山修复,结合分区内的矿山生态破坏类型和环境特征,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划的治理措施,并针对西北分布最广的黄土地区提出了矿山治理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青藏高原沙漠化风沙灾害,通过调查研究青藏铁路沿线风沙灾害及青藏铁路植草固沙措施,认为植草固沙既能治理风沙灾害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为提高人工种植成活率,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设计合理的植生基质配比;同时对青藏高原植被及植草固沙措施效果研究后认为,人工种植植物生长高度及生长量均优于自然生长条件,植草固沙措施是最理想的固沙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蔚萍  陈虎 《城市建筑》2014,(23):209-209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实质是土地的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沙漠化”是荒漠化的表现之一。毛乌素沙地则是土地沙漠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窝窝庄村特有的地势与文化遗产,加上日益恶化的环境,使之成为我们研究环境治理的特别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文化的流失,使得城市文化的"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针对"城市沙漠化"这一现象,提出"城市舞台"构想,通过在荒废的旧工业厂房中植入与现代人所需的新的功能,吸引大量的人来关注,从而把"城市沙漠"重新还原为"城市海滩"。  相似文献   

18.
针对青藏高原日益严重的风沙灾害,通过分析青藏高原沙漠化及风沙灾害的影响,对植草固沙措施进行研究,为提高植草固沙措植株成活率,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设计合适的植生基质配比;选择种植冷地早熟禾、披碱草、老芒麦。对植草固沙措施效果及自然生长植被进行研究后认为:人工种植植物生长高度及密度均优于自然生长植被;植草固沙措施既能治理风沙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