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中心区交通特征与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双文 《山西建筑》2006,32(23):55-56
长治市城市中心区发展日趋成熟,鉴于交通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长治市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征和交通组织做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城市中心区交通现状和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归纳了城市中心区的主要交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以及合理组织交通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山地城市建筑项目的高强度开发使得旧城中心区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研究以涪陵江南片区交通改善规划为例,分析山地城市中心区拥堵的成因,确定交通改善思路,以目标为导向,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入手,探讨可行方案,提出中心区交通改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中心区发育与交通策略关系密切的现象,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城市中心区发育中的交通策略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从新中心培育、中小城市老中心生长、特大城市老中心分化等方面,提出了城市中心区不同发育阶段的交通优化策略,有利于城市中心区的合理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要解决城市中心区日益突现的交通问题,实施短周期交通诱导与控制被认为是有效手段.提出用R/S分析方法与分数布朗运动模型研究城市中心区交通量时间序列,求证其具备分形特征与长程相关性的命题,以达到为城市中心区实施短周期交通诱导与控制提供前提条件的目的.在阐述R/S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于西安城市中心区交通量时间序列进行了实例研究:分别对于以15min、30min、45min、60min为时间间隔的4组交通量时间序列做R/S分析,结果表明4组交通量时间序列都存在Hurst现象;其H指数均符合0.5〈H〈1,从分数布朗运动规律衡量,西安城市中心区交通量时间序列是一个具有长程相关性的随机过程,体现着分形特征;根据H指数随时间间隔的变化情况,还探讨了城市中心区交通诱导与控制的适合周期长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正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阻碍。本文以重庆主城为例,在深入分析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内部矛盾及其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和供需平衡的交通发展思路,并从交通需求总量、交通方式结构、交通流量分布、道路通行能力四个方面系统性地给出城市中心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系统改善规划——以南京中心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钱林波  杨涛  何宁 《规划师》2000,16(1):90-92
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的高密度开发引发了中心区交通密度的高强度发展。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趋势与中心区高强度的交通发生量,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矛盾。作者就南京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系统问题、发展趋势以及以促进中心区土地利用功能发挥为目的的中心区道路交通系统高效率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展开讨论,提出了大城市中心区混合交通条件下,道路交通系统组织、道路交通设施改善规划、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7.
商务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地段往往背景交通已然很大,既有交通设施难有余量支撑商务区的交通需求.商务中心区特有的交通特点为交通规划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中心区地下道路建设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中国城市中心区交通现状分析和未来所面临矛盾的预测,指出了地下道路将是解决未来城市中心区交通的新途径.通过利用国内外城市中心区修建地下道路的实例进行分析,从问题入手,探究其修建动因并进行总结,提出了未来中国城市中心区地下道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区发展与交通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地带,是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城市的大部分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是城市中物流、人流、车流的交汇点,也必然是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所以其交通流量远远高于城市的其他区域.为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作者将从立体分离式交通组织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进行论述,探讨一种地下空间畅通的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重庆主城赖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本文以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维系中心区持续繁荣为出发点,针对主城各中心区的相同或不同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模式、道路基础设施、交通需求管理、智能交通技术、交通参与者六个方面提出了交通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云  李景泽 《山西建筑》2012,38(29):42-44
在探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选择时,引入了交通配置模式概念,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的衔接涵盖其中。根据国际、国内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及与中心城交通系统的衔接方式,把卫星城与主城间客运交通配置模式概括为六类十八种,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间交通配置模式的确定内容和确定过程,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龙岩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及改善交通环境,基于龙岩中心城区交通现状及各方面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龙岩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成因,为找到相应的治理及改善措施提供依据。分析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及道路路网建设不完善;道路不通畅、通行能力低;宣传不到位、交通意识差等是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鉴于此,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治理措施:加强交通组织及管理、培养交通意识;完善路网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加大人行过街设施及停车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舟山中心城市组团间交通联系,对舟山中心城市组团间交通一体化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交通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组团间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4.
尚鹏 《山西建筑》2012,38(17):33-34
基于大连市城市中心区设计的总体构想,从与城市有机结合的道路交通组织、与大连城市广场景观以及城市天际线景观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大连市裕景中心项目,进而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高层建筑与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有机融合的设计方法,从而更好的优化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影响福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敏敏  魏樊 《规划师》2006,22(9):60-62
福州市人口仍不断向中心集聚,但中心区人口已有向外扩散的趋势.影响福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有地理环境、文化环境、政府的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等宏观因素,产业调整、土地供给等经济因素,以及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因素.  相似文献   

16.
罗小虹 《华中建筑》2014,(8):127-131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由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地面街道以及室内公共通道连接而成的立体步行交通系统,有利于缓解城市中心区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佳、步行环境差等问题,能够营造人性化的、适宜人居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对于活化城市中心区,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对于高端人群的承载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等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建设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条件,未来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心区建设步行系统的方式逐步改善城市中心区发展面貌和发展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的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祝烨 《重庆建筑》2015,(2):15-17
北碚组团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北部,一直以来具有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高的特点。该文从组团城市扩展与交通出行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城市面积扩展后对交通出行结构、居民出行距离等带来的影响。结合绿色城市、慢行城市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组团功能的划分调整入手,通过对组团的功能拆分,结合功能布局和交通走廊,重点布置以有轨电车、自行车系统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网络;对组团中心的集中步行区域,按照人车特性划分完全步行区、慢速区、普速区三个圈层,有效减小人车干扰,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心区。  相似文献   

18.
邹亦凡 《山西建筑》2010,36(28):32-33
通过对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快速环路及步行系统的分析,阐述了新城市中心区生成的交通条件,指出新城市中心区既需要这样的交通条件,这样的交通条件也更有可能促成新城市中心区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