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对基坑施工全过程可能产生的稳定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复杂深基坑的稳定问题复杂性。根据基坑失稳的直接引发因素划分为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引发的稳定问题、坑内外土体形成滑动面引发的稳定问题、竖向支挡结构(排桩、地下连续墙等)破坏引发的基坑稳定问题、水平支撑(锚杆)系统破坏引起的基坑稳定问题、水平支撑的竖向支承系统(立柱)破坏引发的稳定问题和地下水引发的稳定问题6类,对其失稳机理、危害、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的冗余度设计概念和分类。  相似文献   

2.
黄静 《建材与装饰》2013,(39):52-54
基坑支护体系稳定性验算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基坑支护结构与周围土体整体滑动失稳破坏,在基坑支护设计q-是经常考虑的一项验算内容。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利用条分法验算基坑稳定性,确定基坑开挖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3.
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工作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刘斌 《建筑结构学报》2011,32(2):126-133
针对新型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以疏排桩间抛物线土拱轴线和平面主动滑裂面假设为基础,阐述了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原理,对支护结构拱前滑裂土体失稳破坏、土拱自身强度与失稳破坏和结构整体失稳破坏三种破坏模式进行了探讨,推导了土钉墙荷载分担比、局部稳定性和整体稳性计算式。参数分析表明:土钉墙荷载分担比随土体强度的提高而减小,随疏排桩间距与基坑深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加,支护结构稳定性随疏排桩间距与基坑深度比值的增加而减小,随土钉长度与基坑深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加。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建议方法的合理性。图12表1参9  相似文献   

4.
深基坑工程技术讲座(1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十九讲基坑稳定性(下)一柔性挡土支护结构基坑稳定性验算19.1基坑失稳形态柔性挡土支护结构基坑失稳可分为两种主要形态:(1)因基坑土体的强度不足、地下水渗流作用而造成基坑失稳,包括基坑内外侧土体整体滑动失稳;基坑底上体因承载力不足而隆起;地层因承压水作用、管涌、渗漏等等。本讲涉及基坑稳定性验算内容为:挡土桩稳定入土深度。基坑底上体抗隆起稳定性、基坑底土体抗渗流稳定性和基坑边坡整体稳定性等四个方面。(2)因挡土支护结构(包括桩、墙、支撑与锚杆系统等)的强度、刚度或稳定性不足引起挡土支护结构系统破…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型疏排桩-土钉墙组合基坑支护结构,以土拱效应分析为基础,阐述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建立平衡条件,推导拱前土体所产生的土压力,以计算疏排桩与土钉墙的荷载分担比例。基于对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不同潜在滑裂面的假定,对支护结构的拱前土体失稳破坏、土拱自身强度破坏与失稳破坏和结构整体失稳破坏三种破坏模式进行探讨,推导局部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验算公式。结合对实际工程的验算,说明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廖瑛  伍凯 《工业建筑》2012,42(2):82-86
鉴于足够的嵌固深度对于保证悬臂式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至关重要,而基坑稳定性问题又是一个模糊随机事件,其中兼有随机性特点和模糊性特点,故而基于模糊概率理论研究了嵌固深度的优化分析方法,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嵌固深度的加大,基坑发生失稳破坏的模糊概率减小,从而为达到基坑安全性及经济性的双重目标,确定合理的支护结构嵌固深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坑工程土方开挖会引起支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变形过大可能会导致基坑失稳破坏或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可在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中埋设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的测斜管,通过测斜仪监测数据判定基坑支护结构或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并结合现场巡视,确保基坑施工安全。文章介绍了测斜仪的工作原理,并以两个基坑监测项目为例,对基坑深层水平位移以及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指导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地区性特征强,软土地区的基坑施工工程更为复杂。通常基坑围护体系失效的原因主要有:设计不合理导致支护体系失稳而引起基坑失稳;外界环境变化(如雷雨天气、超载、水渗入)引发基坑失稳;施工因素(如支护结构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挖土不合理、挖土扰动支护结构等)引发的基坑失稳。本文根据天津泰达医院深基坑支护中的经验简述施工要点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9.
彭家贵 《四川建材》2013,39(2):68-70
在众多失稳的基坑工程中,软土基坑出现问题的几率较高,本文根据弹性理论和库伦破坏准则探讨了基坑抗隆起稳定性问题,导出了基坑支护安全深度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抗隆起稳定问题的影响因素,并经实际工程证明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土方开挖过程中超挖现象极易诱发基坑失稳破坏,严重威胁基坑的安全。结合某桩锚支护基坑由于超挖引起失稳破坏的实例,基于M-C破坏准则,分析不同土方超挖深度条件下基坑变形特征及基坑失稳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土方超挖过程中,支护结构顶部优先于基坑底部发生失稳破坏。且基坑底部易发生踢脚现象。超挖深度在2.5 m以内时,位移变化速率较慢,当超挖深度达2.5 m时,位移增量急剧增加。随着超挖深度的变大,位移增量减小,但总位移量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主要阐述了由于应力状态的各向异性而导致的在边坡稳定中存在的一个矛盾 ,即滑动面的不同位置应采取三种不同的试验方式与工程实际中采用的K0 固结经验之间的矛盾 ,并举例说明运用三轴压缩强度指标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速率控制的变压吸附过程而言,吸附剂颗粒上的扩散方程求解十分关键.采用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扩散方程,分别利用等距网格和等体积网格划分计算区域.结果表明,当网格节点数较少时,等体积网格比等距网格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当球形计算区域网格节点足够密时,节点在计算区域的分布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从而等距网格和等体积网格都可以达到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主体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采用钢结构,结构平面布置复杂,采用防震缝将结构各部分分开。通过设置后浇带解决结构南塔超长问题。中庭为大空间独立结构单元,设计中采用了钢结构。总结了工程钢结构部分在设计中采取的若干措施。对工程整体用SATWE软件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14.
本矿床成矿期次有4次,以第1和4期次为主。大量数据显示:第1期次成矿过程萤石形成温度为240~121℃,平均176℃,属中—低温、以低温为主的热液成矿作用;第2期次成矿全过程的温度为1 221~169℃,平均734℃,属高温气液蚀变成矿作用,萤石在中—低温阶段形成;第3期次成矿过程萤石形成温度为168~123℃,平均142℃,属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第4期次成矿过程萤石形成温度为246~115℃,平均150℃,属中—低温、以低温为主的热液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民工荒"背景下,建筑业也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建筑业民工短缺现象的出现是"民工荒"共性因素的作用,但也有其特定因素.针对这些阻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建筑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在讨论拉索预应力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刚度法理论来确定半刚性结构零状态的几何尺寸。在初始态几何给定时,初始态的预应力分布决定了零状态的放样几何。首先给出了用于求解拉索初始缺陷长度的影响矩阵法;但该方法初始缺陷长度对控制点位移的影响因子是线性叠加的,即结构反应呈线性,这与半刚性结构的几何非线性相悖。为了减小结构非线性反应带来的误差,对影响矩阵法的影响因子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影响矩阵修正法。最后利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编制程序对一个半刚性结构实例进行了找形分析,数值算例表明了影响矩阵修正法减少了影响矩阵法中结构线性反应假定带来的误差,能够应用于刚度较小的半刚性结构的找形分析。  相似文献   

18.
郭见扬 《土工基础》2008,22(5):76-80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确定有许多方法和模式,对文献中常见的方法进行了归类和一般性讨论,并对其中的起始阻力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推导出天然土层起始阻力的计算方程并得出起始阻力等于常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李新平  岑兵  张成良  司怀军 《土工基础》2008,22(2):53-56,60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当前工程与学术界解决此类问题的惯用方法。应用数值试验对桩一土一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中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整体有限元方法分析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上部结构以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上部结构、承台以及桩均采用二维梁单元进行模拟;土体采用二维平面应变单元进行模拟。讨论了土体分层对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影响,得到一些对工程实际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一些结构设计概念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结构设计中的一些概念问题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基础持力层为基岩时抗震要求可适当放松,结构抗侧刚度应适当增加,强风低烈度的区域应加强抗风设计并适当放松抗震要求,框剪结构的柱底弯矩可不放大,框支结构的一些问题,不应以已建成结构作为设计成功的范例,柱轴压比的限值是否过于严格,以及应当抵制的一些不合理的构造要求。这些讨论可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