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松林  宋爽 《园林》2022,(5):59-66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其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及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思想的溯源,认为中国园林是在山水审美与山水诗画基础上进行的立体时空创造,是中国山水艺术的重要载体.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4种境界,即游历自然,寄情真山水;遗貌取神,诗画假山...  相似文献   

2.
郑建平 《江西建材》2015,(5):186+189
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产物,是人们在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于山水风景的一种艺术再现。园林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山水画的影响,当今我国正处于变革的发展时期,国外的一些园林建筑风格逐渐影响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思想。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园林设计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但应遵循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艺术基底,以设计出带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园林。  相似文献   

3.
山水文化哲学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结晶,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生命。该文论述了山水文化哲学在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等艺术形式上得到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重庆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总结,阐述了自然观、人本观、人文观、审美观的内涵,以期对今后的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绛守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园池几经兴衰,由唐时的“自然山水园林”过渡到宋时的“建筑山水园林”,直至明清时的“写意山水园林”,各呈纷彩1400多年,它凝聚着历代先民建造园林的智慧和心血,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的园林史遗产。  相似文献   

6.
徐怡静 《山西建筑》2006,32(1):327-328,339
介绍了中西方园林的概况及发展,论述了自然山水观的形成及自然山水观对园林的影响,讨论了魏晋玄学对自然山水园林产生的深远影响,以从哲学角度探寻中国园林的精神本源,重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7.
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生态环境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方向,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途径。文章结合山地城市特征,论述了重庆市城市建筑的现存问题和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郑光复 《新建筑》2008,(3):58-61
近来以“山水城市论”作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普遍方向的论断再次强调。而实践证明,此论正负两面作用都非凡。“山水城市论”的独创是以“人造的山水”营造有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城市景观。从该论失误的起点“认定城市是艺术”出发,以民间和皇家两类园苑为证,指出园苑与艺术本质不同。视苑囿、园林,以至整个建筑为艺术,恶果严重。尤其“山水城市论”主张“人造的山水”,违背自然规律,在当今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是逆水行舟。通过对“山水城市论”近十几年来获得一片赞美之声的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认为,唯有学术讨论人人平等,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推动创新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先逵 《四川建筑》1994,14(3):2-5,36
四、共乐──景观审美的和谐性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认识和鉴.赏,在世界古文明中大概是独占花魁、启蒙最早的。远在三千年前周代的《诗经》就已发出“秩秩斯卡,幽幽南山”的赞叹,并把这自然山水同建筑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孔子总结了前人的山水审美经验,更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美学理论。自然——人——建筑的和谐关系,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扎下了牢固的根基。风水学说正是其中一块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风水学说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美学思想。对美的追求热情洋溢在风水典籍的字里行间一,,众多的风水实例无一不是风光佳丽之…  相似文献   

10.
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重庆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总结,阐述了自然观、人本观、人文观、审美观的内涵,以期对今后的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谢凝高 《中国园林》1993,9(3):16-19,63
作者提出欣赏山水美的三个层次,是欣赏者的经验、文化素养与理性的统一,要达到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需深入真山真水之中,求质求真,方能升华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枯山水的园林形式来源于日本禅宗的美学理念和艺术精神,那么枯山水园林的景致造型则来源于绘画。从宋朝山水画入手,阐述中日邦交使山水画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绘画、禅宗及建筑风格,尤其是枯山水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爽  陈奥星 《城市建筑》2023,(5):147-150+160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价值,但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当前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发生巨变,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对中国园林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进行重新思考。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的梳理,认为脱胎于山水诗画的山水审美与山水文化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并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四种境界追求,然后总结了当前中国园林的传承与表达方式,最后提出了当代中国园林思想传承与形式创新的具体内容,以期创造既符合当代审美与功能需求,又具有高雅诗画情趣与精神意境的现代中国园林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中心载体 ;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 ;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的聚落 ;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 ;是自然力与人类创造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 ,城市的发展既要考虑自然界的和人类自身的因素 ,也要考虑城市内部特别是城市进入都市化、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以后 ,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于是出现了“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期盼 ,增加了对自然山水环境及山水城市的向往。山水城市正主导着人类的生活。因此 ,研究山水…  相似文献   

15.
广州—“山水城市”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特别关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高瞻远瞩 ,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科学构想。钱老提出城市建设要全面考虑 ,要有整体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 ,并要把城市与园林结合起来。山水是代表自然美好形象的名词 ,风水理论在城市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将自然山水与城市紧密融合的过程中 ,又将自然山水与人造的城市 ,在感性、理性上联为一体。将“山水”这种自然环境与城市的人工环境进行叠加组合 ,必然会出现多彩的空间形态 ,出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空间形象和美学特色 ,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广州…  相似文献   

16.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12,(10):61-65
中国美丽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山水文化,并由此衍生出了强调“意境”美的山水园林.古人通过将客观自然提炼为主观意向,并以园林创造的于法将其再现,增强了对自然的欣赏与认知,同时也在游园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与愉悦.然而随着中国山水园林的发展,造园者开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而忽略自然的客观规律,导致园林逐渐模式化与装饰化.在当代的园林建设中,应当传承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自然,创造出真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7.
日本枯山水可谓之精神庭园,其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中国文化的渗入有关,同时也与日本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通过梳理与归纳相关文献与古籍,可得三方面结论:其一,枯山水原型可溯至日本古代,其造型以模拟自然、写实为主;其二,镰仓时代由于政治、禅宗等因素,枯山水被赋予"禅意"色彩,表现为筑山写意之特征;其三,室町时代受宋代山水画、军事,以及山水河原者介入造园等因素影响,枯山水最终表现为平庭写意之样式。中国现阶段仿建的平庭写意类枯山水与禅意无关,未来应结合中国自然和社会等因素进行演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熊川  金荷仙  李胜 《风景园林》2021,28(5):114-119
代表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以其丰富的"禅宗"内涵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但有关枯山水造型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以及后期"禅宗枯山水"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缘由的研究颇为不足。通过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与古籍可知,尚无证据表明枯山水造型在远古至近现代演变过程中与禅宗具有必然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却在近代以后由于日本文化政策及相关学者推崇等因素而变得愈加紧密。探究枯山水造型演变、书面表达及其禅宗内涵的解读缘由与时代背景,对枯山水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析桂林山水园林造园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翼飞 《山西建筑》2011,37(15):195-197
对桂林的山水园林作了简单介绍,通过分析桂林山水园林的山、水、山间环境以及园林建筑,显示出其特有的造园手法,并指出桂林的传统园林造园特色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巧妙的人工建筑的结合,对周围地区园林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吕红医 《华中建筑》2010,28(10):173-174
中国造园的历史十分久远,早期园林的雏形兼有生产和娱乐的功能,随着园林的发展,园林逐渐形成了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形式。而文人园林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新领域。概括而言,可以将文人园林中体现的士文化阶层的对于自然的审美观分为三种类型:比德山水,写意山水,文人园林兼顾世俗生活与自然情趣及精神诉求的多重属性,是其造园艺术的人文背景,也是领会和解读其多元而丰富的景观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