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北水力发电》2007,(2):27-27
2月28日15时,随着482个爆破点连续起爆,三峡枢纽工程三期工程下游土石围堰防渗墙爆破成功。随着三峡三期RCC围堰功成身退、三峡大坝上游面全线挡水和三期下游围堰的爆破成功,三峡大坝上下游面实现全面挡水。  相似文献   

2.
三峡二期围堰垂直防渗墙的应变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二期围堰混凝土防渗墙的应力应变分析涉及到数值分析的接触算法,其难度不仅在于接触算法本身,而且在于土与结构的接触本构规律.以三峡二期围堰监测资料为依据,介绍了围堰防渗墙的应变、变形过程及规律,在假定防渗墙为弯压结构的前提下,给出了防渗墙应变与变形的关系,从而比较全面真实地给出了墙体典型断面的应变形态.该成果对于正确理解结构与土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数值分析接触算法的合理性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峡一期土石围堰防渗墙试验及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一期土石围堰地质条件复杂,防渗墙施工难度很大,在一期土石围堰防渗墙试验及施工中采用了新机具,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共完成防渗面积19025.62m^2。经导流明渠开挖验证,防渗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三峡二期工程上游深水高土石围堰的水文地质特性和堰体防渗墙可能出现缺陷的有关假定,建立了饱和-非饱和条件渗流计算模型。编制了可供工程实用的多功能三维有限元渗流计算程序,在国内外首次对防渗心墙上部有缺陷时的渗流状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非饱和渗流参数,防渗墙缺陷的位置,宽度等因素对渗流的影响,从而对防渗墙局部缺陷下围堰的渗透特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三峡二期围堰防渗墙体采用了柔性材料和塑性混凝土,其施工配合比经过了试验研究,试验设计和应用复核阶段,最后投入实际使用,建成投运以来,经受到1998年8次洪峰的考验,堰体运行正常,说明防渗墙结构采用塑性混凝土和柔性材料防渗墙形式是科学的,墙体材料技术设计是安全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三峡二期上游土石围堰第二道防渗墙按计划在1998年6月底才能完建,已进入汛期,采取填筑子堰的临时度汛措施保护第二道防渗墙施工。为给施工机械保留适度作业空间,在子堰背水侧设置挡墙以收束子堰坡脚。为确保围堰安全度汛,在三峡围堰工程中首次采用加筋土工程技术,方便了施工,节约了投资,加快了进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峡二期围堰防渗墙的施工特点,在下游围堰右岸连接段进行了不同机具和施工方法的“两钻一抓”成槽试验及墙体材料配合比试验验证,对二期围堰防渗墙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处理从感性认识上有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现场“两钻一抓”生产性试验成果对指导河床深槽防渗墙施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轴线的选择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勘察,所选定的围堰轴线避开了对防渗墙施工难度大的架空块球体区,及河床深槽地段,通过对围堰堰基的地形地貌及河床冲淤变化,地层岩性,断层构造,岩体风化,岩体透水性分析,提出了解决堰基对防渗墙造孔影响等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施工及运行期三峡二期围堰防渗墙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工程二期深水高土石围堰,是三峡工程的关键工程之一,二期围堰堰体特别是防渗墙体的应力变形,是衡量围堰安危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现场施工工况,对三峡二期围堰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进行了应力变形有限元计算分析.根据塑性混凝土龄期选择相应的模型参数,考虑施工、运行时上下游水位变动对墙体应力状况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计算结果表明,从防渗墙体应力和应力水平看,三峡二期围堰在施工和运行阶段是安全的;上下游水位变动对防渗墙水平位移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上游水位升高和基坑进一步抽水,墙体水平位移将会加大.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是三峡工程二期建设时段最关键的安全屏障,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期短。为保证在一个枯水期完成一个土石方填筑总量达1032万m^3,混凝土防渗墙面积近9万m^2的工程,自1972年起至1997年间,长江委三峡勘测研究院对二期围堰枯水河床基岩深槽问题、堰基细砂层振动液化与渗透稳定问题、堰基岩土渗透问题、堰基块球体分布及对防渗墙造孔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勘察与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二期围堰设计思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介绍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有关渗流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裂隙岩体渗流问题。以船闸区岩体为对象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探索。分析指出,对高边坡岩体采取排水措施是必要且有效的。2.围堰渗流问题。研究了多种防渗材料及断面形式,推荐了水下部分防渗墙、水上部分为土工膜的防渗方案。同时还对围堰基础的渗透稳定性、反滤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二期围堰的三维渗流状态,指出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用水管理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切实履行水利部赋予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取水许可管理职责,推进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长江水利委员会制订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取水许可细则》,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取水许可的管辖权限;申请取水许可的程序规定;取水许可的条件和期限;核减或限制取水量,吊销取水许可证的规定情况等。为在长委管辖权限范围内取水的用水户提供了规范的、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对管理中易产生不同理解的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可供其它流域机构或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细则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一期围堰全长约2500m,采用坝区的风化砂填筑。堰基为淤积粉细砂层(厚度为10~15m)和强风化花岗岩层,在强风化层中残留有直径为0.5~2.5m的球状花岗岩块体。采用防渗墙防渗。为了弄清在回填的风化砂层和堰基粉细砂层中造孔成槽的可行性、造孔时遇到球状花岗岩块体宜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何种造孔机具最适用等问题,特在该围堰的上横段取长约356m的一段进行防渗墙施工的现场试验。本文详细介绍了试验情况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一期土石围堰是前期工程的关键单项工程,在围堰运行期,对围堰堰体、柔性防渗心墙及渗流渗压状态进行监测和分析,掌握围堰运行全过程的工作性态,以确保围堰本身的安全以及三峡右岸一期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分析表明:围堰堰体的工作性态基本正常,变形在空间上协调;柔性防渗墙防渗效果明显,应力状态安全稳定;除局部地段渗流量较大外,渗流状态基本正常。目前围堰是稳定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围堰固化灰浆防渗墙施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施工围堰基础防渗工程中,采用抓斗挖掘槽孔,成功地建造了3道固化灰浆防渗墙,总截水面积达15178.7m2。按围堰实际渗水量估算,固化灰浆防渗墙渗透系数小于1×10-6cm/s。在砂砾石地层中使用抓斗挖槽和大规模使用固化灰浆这种墙体材料,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中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峡工程二期土石围堰1998年汛期以来的安全监测资料分析,阐述了围堰的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防渗墙的防渗效果及其应力应变变化规律等,认为目前围堰整体工程性态正常,但应继续加强后期安全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疆某水利枢纽上游围堰渗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岩土工程仿真计算分析软件GeoStudi02007,对新疆某水利枢纽上游围堰工程进行二维平面渗流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防渗墙深度由17m增加至20m时,围堰渗流量相应减小2.28%;当防渗墙深度由20m增加至25m时,围堰渗流量相应减小4.64%,增加防渗墙深度,对减小围堰渗流量的作用不大;当防渗墙深度为17m时,围堰总渗流量2.836m3/s。围堰下游出逸点附近比降在0.115~0.142范围内。分析计算成果可为围堰的防渗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深厚复杂覆盖层上高土石围堰三维渗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某大坝深厚复杂覆盖层上的高土石围堰为例,运用三维渗流有限元理论及3D-seep计算软件,研究了围堰防渗墙的设计深度,研究发现单纯依靠增加防渗墙的深度并不能解决基坑渗流问题,也不经济,因此建议同时对左右岸岩体进行帷幕灌浆防渗处理。其次以帷幕防渗处理后左右岸岩体的绕渗流速与防渗墙底部的绕渗流速相等的原则,研究确定了帷幕灌浆的宽度。之后又对左右岸岩体和防渗墙的渗透系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左右岸岩体和防渗墙的渗透系数是敏感性参数,若能减小其渗透性,基坑渗流量将会明显减小。最后给出了推荐的围堰防渗方案,并对推荐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永昶 《东北水利水电》2011,29(1):31-33,71
文章阐述了靖远电厂二期虎头咀泵站围堰防渗工程地质条件、技术参数、过程控制等,通过防渗效果分析,认为围堰防渗中达到了预期目的,表明砂砾石灌浆技术在靖远电厂二期虎头咀泵站围堰防渗工程应用取得了成功,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土石围堰因其构造简单、施工便捷、工程造价低等特点而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围堰的基础一般为各种沉积地层,在砾卵石和土砂颗粒之间存在彼此连通的孔隙,加之土石围堰自身空隙较大,存在较大的渗流,因此,需要进行防渗处理。控制性灌浆是围堰堵漏防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新疆伊喀什河水电站基础防渗工程,从方案设计、施工技术、灌浆材料、质量检测评价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土石围堰控制性灌浆的防渗处理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