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怡  傅睿 《现代城市研究》2006,21(12):29-33
在当前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日益发展的同时,重视形象工程、体现长官意志、缺乏人文关怀的城市设计项目仍层出不穷。本文认为城市设计中需要突出人文关怀,人作为城市设计对象应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经验,采取注重市民需求、挖掘城市特色、加强公众参与、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为我国城市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和适宜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市民空间为切入点,引入城市微空间的概念,并从马斯洛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为营造良好的城市微空间环境提出城市设计视角下的思路和理念,以期广大专家学者重视市民空间的设计和使用,强化城市文化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晓燕 《城市规划》2000,24(2):56-58,61
城市夜空间环境形成的目的和作用是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场所。正确把握夜空间环境意义 ,有的放矢地进行夜空间环境设计 ,直接关系到城市夜空间环境的质量。另外 ,城市夜景观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从 80年代初开始对城市夜景观进行研究 ,但研究重点侧重于景观照明领域。本文根据近几年来不同城市夜景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力图把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结合起来 ,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提出初步的理论构想 ,以促进我国城市夜景观质量的提高及市民夜生活的方便、舒适与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重庆市龙溪地区城市设计为例,结合区域背景,分析项目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轨道交通、市民需求等多项具体设计因素的推敲,探讨城市设计在提升空间效益、满足市民需求和塑造多元城市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总结旧城更新中的城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兴国  田玲  崔巍 《重庆建筑》2010,9(12):11-13
本文对宜居城市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按照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对重庆市民的主观评价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中发现,主观指标的评价满意度不高,而且与客观指标评价结果有一定偏差,从而得出主观指标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较大的结论。因此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制定合理、适量的主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我国城镇化运动中,继步行街、城市广场、景观大道等城市热点之后的新热点。本文归纳总结了城镇滨水区护岸设计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的形式,以满足市民和游客之间不同的景观需求和环境感受。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地域建筑设计的真正要义。将"建筑"以"城市"来理解和设计,即将其置入真实的环境中。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设计是基于对城市环境和城市主体的真实理解。设计师提出以"文化圩场"代替"文化殿堂"的设计理念,意在使公共建筑的内容平民生活化,更贴近百色市民的日常需求与愿望。场地中现代歌圩的设计,关照市民旧有的日常活动,并为之提供场所空间,增进了市民对新城的场所认同。地域性不仅是对文化的关照,更指向对"人"的关照,以创造富有烟火气的城市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障碍城市设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城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究其根本,无障碍城市设计即城市服务:是满足城市公共品质与市民无障碍出行和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它包含道路广场、公共交通场站、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场地、社区公共环境、配套设施、信息交流七个方面。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代表全国无障碍城市设计水平的领军城市之一,新时代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面对所有老百姓,遵循"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使老百姓在其生活的城市环境中实现由"助我"向"我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人行过街天桥是现代城市中解决人车通行问题的重要方式,其是在资金与环境允许的前提下,建立行人过街的立体交通模式,满足行人过街的日常需要,是缓解人车之间时间等候、情绪与意外发生频率的重要交通路径补充。同时,在现代城市中,人行过街天桥的多样功能也越来越被看重。基于此,本文就从人行过街天桥在城市交通中的基础功能出发,结合实际,分析了其在设计与使用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人行过街天桥的前期规划与使用功能设计进行了论述。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特征与市民需求,使其成为市民出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7)
出色的商业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不仅给市民和游客在街区中指引方向,更能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与服务水平,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设计师要以市民和游客的实际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街区的历史文化特征,从图形设计、线路设计、环境考察、文化探究、颜色搭配、材料工艺等方面入手,设计出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街区导视系统。  相似文献   

11.
艾昕 《山西建筑》2010,36(31):10-12
以淮北市社会福利中心规划设计为例,对新的开发管理模式作了探讨,并对其区位条件、规划理念、建筑设计理念等进行了阐述,通过复合开发模式的实施,从而满足多方需求,营造宜人的适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部分城乡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沿袭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提出了适合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阐述吉林世纪大厦构思过程中,以强调城市环境作为建筑创作灵感的源泉,重视城市的延续性和建筑的整体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传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与空间表达方式产生的联想。运用“通感原理”,从哲学和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的角度,揭示出形成各种空间独特表述方式的原因。进而引发对当今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韵 《山西建筑》2009,35(36):27-28
主要介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并从正反两面分析了中国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现状,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被凸显,建筑学教育中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变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现状教学中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程相互独立设置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将两者进行融合的教学新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筑与城市等环境的关系。新教学架构从价值观的树立、思维方式的调整、设计方法的加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培养的重点,并对相应的教学方法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结合杭州市中心区武林广场中西湖文化广场建筑设计,指出:在城市中心区域的超大体量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将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首先须考虑城市中心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其次才是建筑本身。运用丰富的空间想像力,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也是大城市旧城综合再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与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伴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重大影响,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当代中国已经成为建筑试验场.在国际化城市的再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注重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关系,提高中国建筑师的水平,创造具有批判意义的中国建筑,摆脱当前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状态,是建筑界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何荥  丁素红  林勇 《新建筑》2012,(1):100-102
绿色与可持续性建筑的本质在于平衡和协调室内、室外环境及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近年来,随着城市建筑密度急剧加大,传统的建筑采光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采光要求。因此,满足建筑采光要求已成为建筑设计中日益凸现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重庆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及高密度城市形态对天然采光的影响,提出适合重庆高密度城市环境的天然采光设计方法。该方法对同类型高密度城市环境采光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曲冰  姜涛 《新建筑》2005,(2):34-36
把握新时期建筑创作与建设的发展趋势,指出建筑的社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强调景观设计在建筑与城市综合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哈尔滨圣亚极地海游馆项目为例,尝试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