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太网技术基础(一):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以太网的最先进成就和最新标准的进展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技术。其内容涉及以太网技术概貌、介质接入控制规范、物理层标准规范、以太网信号帧结构、以太网编码技术、网络硬件设备、网络组成及主要性能、介质变换器以及以太网信号在 PDH、SDH/ SONET中的传输几部分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概念、介质接入控制和物理层标准规范、以太网信号的帧结构、网络硬件设备、网络组成及主要的性能,以及以太网信号在PDH、SDH/SONET中的传输等等。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概念,介质接入控制和物理层标准规范,以太网信号的帧结构,网络硬件设备,网络组成及主要的性能,以及以太网信号在PDH,SDH/SONET中的传输等等,本部分为介质接入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性能的标准规范,在介质接入控制方法方面介绍耻半双工和全双工以太网两种工作模式,在物理层性能标准规范方面分别介绍了1Mbit/s,10Mbit/s,100Mbit/s,1000Mbit/s以太网的物理层性能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概念、介质接入控制和物理层标准规范、以太网信号的帧结构、网络硬件设备、网络组成及主要的性能,以及以太网信号在PDH、SDH/SONET中的传输等等  相似文献   

5.
郑维山  何书专  李伟 《光电子技术》2012,32(2):85-90,104
研究符合IEEE802.3ae标准的万兆以太网10GBASE-X和10GBASE-R物理层技术,采用商用FPGA实现了万兆以太网16比特接口(XSBI)和10GE连接单元接口(XAUI)的相互转换。该转换芯片实现了物理编码子层(PCS)、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MA)的全部功能。采用商用评估板进行测试,在接收端恢复出万兆以太网帧结构数据,逻辑功能正确。  相似文献   

6.
以太网IEEE802.3协议根据LAN的特点,把数据链路层分成LLC(逻辑链路控制)和MAC(介质访问控制)两个子层.MAC层协议作为数据帧收发的基础,是以太网技术的核心,主要负责上层数据和物理层的数据流量控制和数据流的检测、校验工作.介绍了基于FPGA的10MHz/100MHz以太网MAC控制器的设计,整个设计用Verilog语言实现.自主设计开发验证板,使用Altera厂商的FPGA(EP1C20F400C8)并验证.  相似文献   

7.
IEEE最近通过了面向标准以太网电缆电源的802.3af标准,802.3af-2003的完整规范也随之公布,意味着利用以太网线及其连接器同时提供数据通讯和供电有了统一标准.在此之前,不少网络设备制造商自主开发并投产了具有以太网供电功能的产品.例如CISCO公司和以色列PowerDsline的自主规格分别为Power over Ethernet(PoE)和In Line Power.  相似文献   

8.
Gigabit以太网多模光纤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据传输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于系统的带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局域网(LAN)领域,相似的情况也存在。纵观以太网在90年代的发展,从低速以太网(10Mbit/s)、高速以太网(100Mbit/s),到1998通过的Gbit/s以太网标准IEEE802.3z以及计划将在今年通过的10Gbit/s以太网标准IEEE802.3ae,其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  相似文献   

9.
新品发布     
《通信世界》2002,(17):56-56
智翔推出HR-104宽带路由器该产品支持IEEE802.310BASE-T以太网络、IEEE802.3u100BASE-TX快速以太网络以及IEEE802.3x流量控制等多种标准。HR-104路由器带有1个广域网络口和4个以太网口,内置了一个用于局域网的交换控制器,以太口都支持自动协商网络速度的功能。HR-104为访问In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数据吞吐量,增加系统集成度,在IEEE 802.3ae标准的基础上,对万兆以太网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实现。万兆以太网技术是基于FPGA实现的,FPGA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完成与上层软件的指令和数据交互、数据的组帧/解帧、与物理层的接口管理等。物理层发送端主要完成数据对齐、变速并加扰、并串转换等工作,将串行数据发送给光电转换模块,接收端正好相反。经过万兆以太网标准仪器测试,传输速率达到了10 Gb/s,大大提高了系统间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简化了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1.
VPLS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太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向城域网迈进。在众多城域以太网技术中,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作为一种二层虚拟专用网(VPN)技术,由于技术简单可靠、易于实现等优点而广受关注。VPLS有效结合了互联网协议/多协议标签交换(IP/MPLS)、VPN和以太网交换等多种技术的特点,实现厂域范围的多点到多点局域网(LAN)互连,其核心技术包括控制平面的基于标记分发协议(LDP)或边界网关协议(BGP)的伪线建立与维护、数据平面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学习、传送平面的伪线封装等。通过分层结构,VPLS可以跨域提供虚拟局域网业务。基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VPLS可以提供大客户二层VPN、城域基础网络建设、个人分布式业务等多个层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卢官明 《电视技术》2002,(7):51-52,80
介绍了基于VDSL的以太网接入技术(EoVDSL)。它结合了VDSL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还可以与EPON技术相结合,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宽带接入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以太网供电技术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网络设备的供电都需要本地交流电源来提供电能,不但增加了网络基础建设的成本,而且网络设备还可能受到电网掉电的影响。文中分析了通过以太网线同时传输数据和电能的以太网供电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发展,并结合一颗符合以太网供电技术标准的电源管理芯片,简要介绍了以太网供电设备的参考设计。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北京电视台基于单网络结构的非线性后期制作网络系统的实践,分析了目前流行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的特征、不同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Untiy ISIS网络架构的特点以及单网络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国内电视台网络建设方面针对网络结构选择起到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域以太网论坛(MEF)提出了电信级以太网(CE)的概念,以改进以太网技术并使之成为下一代网络(NGN)传输汇聚层的解决方案。运营商骨干网传输(PBT)技术是对早期以太网技术进行增强以及改进的产物,是一种有前途的新版CE实现技术和标准。通过研究与PBT有关的技术、PBT网络结构、PBT作为传输汇聚层解决方案的优势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虽然PBT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在NGN中PBT将是传输汇聚层的优选技术。  相似文献   

16.
数字视音频以太网传输系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数字音频常用的两种网络传输系统:以太网和Cobranet专网。分析了传统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的体系结构、传输协议和网络互联问题。说明了Cobranet专网的特点和MAC帧结构。  相似文献   

17.
EOC接入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三网融合的背景,分析以EOC(Ethernet over Coax)为代表的三网融合接入技术,其中对EOC技术特点、EOC技术分析对比、EOC部署方案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EOC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FTTx无源光网络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刚 《通信技术》2011,44(5):85-87,91
这里分析了主流的光纤到户(FTTH)和光纤到楼(FTTB)两种光纤接入模式的网络结构及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比较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和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接入技术性能,对10G以太网无源光网络(10G EPON)、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长距离无源光网络(LR-PON)等无源光网络(xPON)新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FTTB接入模式的网络改造以及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EPON)向10G以太网无源光网络(10G EPON)平滑演进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网络化控制技术模型装置的设计,分别阐述了控制实验模型的整体设计以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以太网控制系统的设计。上层监控软件基于LabVIEW图形化开发环境。提出了用神经网络模糊PID自整定技术解决控制系统参数整定的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太网电路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才 《电信快报》2004,(12):16-19
在无连接的分组交换网络中,仿真电路交换业务可以采用电路仿真技术。时分复用(TDM)业务对时延、抖动以及分组丢失等特性非常敏感,因此电路仿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确保仿真业务的服务质量特性要求。由于以太网具有廉价、简单、扩展性强和分布广泛等特点,通过以太网传送TDM业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以太网电路仿真技术可以实现以太网透明地传输TDM业务(E1/T1和E3/T3等)。文中主要介绍了TDMoverEthernet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要点及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通过与TDMoverIP、VoIP和ATM等相关技术的比较,指出了该技术的优势;最后,给出了TDMoverEthernet技术的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