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亮  饶启昌  周庆德 《金属学报》1987,23(6):575-580
本文研究了含2,9,15,20和27%Cr白口铸铁的磨料磨损耐磨性和断裂韧性。这五种铸铁的共晶碳化物分数保持不变,在20—25%范围内。用热处理得到马氏体和奥氏体两种基体。结果表明,Cr/C增加时,碳化物从M_3C转变为M_7C_3,M_7C_3本身的硬度也随Cr/C而提高,碳化物的形貌由连续网状转变为杆状或板状。这些特征均对耐磨性和韧性有利。销-盘磨损试验和湿式橡胶轮试验结果指出,只有当碳化物能保护基体,上述这些有利的特征才能表现出来,Cr/C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耐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含2,9,15,20和27%Cr白口铸铁的磨料磨损耐磨性和断裂韧性。这五种铸铁的共晶碳化物分数保持不变,在20—25%范围内。用热处理得到马氏体和奥氏体两种基体。结果表明,Cr/C增加时,碳化物从M_3C转变为M_7C_3,M_7C_3本身的硬度也随Cr/C而提高,碳化物的形貌由连续网状转变为杆状或板状。这些特征均对耐磨性和韧性有利。销-盘磨损试验和湿式橡胶轮试验结果指出,只有当碳化物能保护基体,上述这些有利的特征才能表现出来,Cr/C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耐磨性。  相似文献   

3.
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相抗磨作用的“尺寸效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以显微切削为主要机制的二体磨制磨损系统中,研究了不同铸型条件下碳化物尺寸的变化对高铬铸铁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相的抗磨作用具有“尺寸效应”,即在碳化物数量一定时,过小的碳化物尺寸将影响碳化物相抗磨作用的发挥,大幅度地降低高铬铸铁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4.
低合金铸铁共晶碳化物团球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变质处理和热变形处理对共晶碳化物四球化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共晶碳化物四球化对低合金铸铁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晶碳化物四球化有利于白口铸铁韧性和耐磨性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具有不同石墨和碳化物含最的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轧辊材料在滚动摩擦和干滑动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考察了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中石墨和碳化物数量、分布对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中的石墨和碳化物数量、形态和分布对材料的耐磨性有较大影响.石墨含量在低于9.21%时,增加石墨量并适当减少碳化物量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呈均匀分布的长片状石墨和连续网状分布的碳化物对提高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轧辊的耐磨性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铬铸铁碳化物呈网状分布,具有脆性大、耐磨性差等特点。本文研究了加入稀土镧以及改变淬火温度对高铬铸铁的组织及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镧对高铬铸铁的组织有明显的细化作用,可使网状碳化物成孤立的块状或片状弥散而均匀分布,并且可以细化组织。适量的稀土可以较为明显的提高高铬铸铁的冲击韧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7.
在高铬铸铁的凝固过程中,凝固速度的变化会影响初晶碳化物和共晶碳化物的析出,并由此影响高铬铸铁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试验利用定向凝固装置,研究凝固速度对初晶碳化物体积分数的影响及凝固速度与共晶高铬铸铁的宏观硬度、抗拉强度及耐磨性之间的关系。试验研究得出定向凝固过共晶高铬铸铁的磨损量仅为普通高铬铸铁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由于碳化物球状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抗磨铸件的脆性、耐磨性和加工性,介绍了日本在含球状碳化物铸铁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着重分析了含球状碳化物的耐蚀铸铁、白口铸铁、高锰铸铁和低膨胀铸铁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主要性能和球状化工艺。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变质处理和热变形处理对共晶碳化物团球经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共晶碳化物团球化对低合金铸铁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晶碳化物团球经有利于白口铸铁韧性和耐磨性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铸铁气缸套的耐磨性主要取决于铸铁的金相组织。磷共晶、含硼碳化物、碳氮化物或合金碳化物都是气缸套中耐磨的硬质相。这些硬质相由于类型、显微硬度、分布、数量及其块度大小的不同,就造成了气缸套材质上耐磨性的差异。磷共晶和含硼碳化物已在文献中作过专门的介绍。因此,本文对它就不再作进一步叙述。本文作者通过硼钨铬多元合金铸铁、钒钛铸铁、铌铸铁三种不同材质气缸套中合金碳化物相的扫描电镜分析,对照这三种气缸套与国内广泛使用的高磷合金铸铁、硼铸铁气缸套,在同一条件下的快速磨损对比试验。提出了影  相似文献   

11.
高铬铸铁耐磨堆焊埋弧药芯焊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动埋弧堆焊对高铬铸铁埋弧药芯焊丝堆焊合金的组织及耐磨性进行试验,研究Cr/C对堆焊层的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Cr/C增加,初生碳化物形状越来越规则,初生碳化物的杆状纤维增长,增加堆焊层的韧性.初生碳化物微区Cr含量增加,增加初生碳化物显微硬度.Cr/C与初生碳化物面积分数对耐磨性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初生碳化物面积分数与耐磨性呈线性关系.高铬铸铁堆焊层的耐磨性受到基体组织影响较大,由奥氏体及其分解产物构成的混合基体的堆焊层耐磨性最大.文中所研究的41#、43#、45#焊丝其堆焊层的耐磨性非常好,相对Q235钢的耐磨性分别为β41=27.1716、β43=18.6305和β45=19.7949.文中进一步探讨了耐磨堆焊层磨损过程中的孔洞效应及裂纹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具有不同石墨和碳化物含量的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轧辊材料在滚动摩擦和干滑动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考察了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中石墨和碳化物数量、分布对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中的石墨和碳化物数量、形态和分布对材料的耐磨性有较大影响。石墨含量在低于9.21%时,增加石墨量并适当减少碳化物量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呈均匀分布的长片状石墨和连续网状分布的碳化物对提高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轧辊的耐磨性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碳化物定向排列对高铬铸铁抗磨能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化物定向排列对高铭铸铁高应力销盘抗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物垂直于磨损面定向排列的耐磨性优于非定向排列,合金耐磨性随着碳化物尺寸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杨景茹 《热加工工艺》2006,35(24):25-27
研究了低铬耐磨铸铁经40%热变形及不同方式冷却后的组织与耐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铸铁经热变形后的组织与耐磨性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耐磨性随硬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也与组织中碳化物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低铬耐磨铸铁经40%热变形及不同方式冷却后的组织与耐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铸铁经热变形后的组织与耐磨性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耐磨性随硬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也与组织中碳化物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硼铸铁中复合磷共晶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以及它的化学成份(微区成份)影响耐磨性的因素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根据电子探针定量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知道:含硼碳化物分子式应为Fe3(Cl-yBy),在含硼量小于0.135%时,硼铸铁中也没有分子式为Fe23(CB)6的合碳碳化物。应用一系列机械性能试验数据和扫描电镜照片证明:硼铸铁耐磨的主要原因是含硼碳化物的存在。硼铸铁耐磨性不仅和含硼碳化物有关,且和含硼碳化物与基体的结合力、磨擦付双方材料的选择有关。还和复合体中共晶体的分布及石墨形状有关。文中所述观点与有关文章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了钒铁变质处理对高铬铸铁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钒含量时碳化物形态、数量对高铬铸铁硬度、冲击韧度和耐磨性的影响。同时应用变形理论解释了碳化物的形态、大小、数量的变化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碳化物对高铬铸铁性能影响的分形理论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丛树林  孙凯  刘忆 《热加工工艺》2006,35(12):17-19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了钒铁变质处理对高铬铸铁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钒含量时碳化物形态、数量对高铬铸铁硬度、冲击韧度和耐磨性的影响.同时应用变形理论解释了碳化物的形态、大小、数量的变化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低铬白口铸铁腐蚀磨损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体腐蚀磨损试验方法研究了硅对低铬白口铸铁腐蚀磨损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低铬白口铸铁中的含硅量,可以提高其硬度及腐蚀磨损耐磨性。但含硅量超过2.0%以后,随着碳化物数量的增多及出现初生碳化物和初生石墨,使腐蚀磨损耐磨性有所降低。分析表明,低铬白口铸铁的磨损机理以显微切削为主,腐蚀为辅。  相似文献   

20.
热处理对含钨高铬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组织,x射线衍射仪分析相组成,并测定洛氏硬度、冲击韧性及耐磨性,研究了热处理对含钨高铬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钨在高铬铸铁基体和碳化物中均匀分布,热处理对钨的分布影响不大,钨能显著提高高铬铸铁的性能.含钨高铬铸铁合理热处理工艺是1050℃奥氏体化淬火,250~350℃回火,在该热处理条件下的组织为马氏体 碳化物 少量残留奥氏体,铬的碳化物类型为Cr7C3、Cr23C6,钨的碳化物有WC1-x、W6C2.54W3C,硬度为62~63 HRC,冲击韧度为7~8 J/cm2,耐磨性比不含钨高铬铸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