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京地铁三号线常府街站在基坑开挖期间,邻近的太平商场北楼、南楼发生了较大差异沉降,依据现场沉降监测数据和Plaxis 2D软件,结合各个施工阶段、建筑物基础、土质情况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出引起差异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商场北楼年代久远,基础薄弱,提出重加轴力、加密钢支撑措施控制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地铁二号线石门一路车站基坑开挖和施工为背景 ,根据现场所测数据 ,对使用分层、分步、对称、平衡开挖和井点降水技术保护近旁建筑物的作用机理以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采用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 ,加速地基土的固结沉降 ,达到调整建筑物差异沉降是行之有效的 ,当地面荷载较大时 ,停止抽水不会引起基坑回弹 .此外 ,本次试验表明降水所引起土体的沉降与水头降落值成正比 ,若水头降用米表示、沉降的单位用毫米表示 ,则比例系数大致为土体压缩模量倒数的 6 9倍 .  相似文献   

3.
成层土中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成层土中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土中应力变化及周围地表沉降求解方法,在假定降水引起的渗流是一维竖向的条件下,推导了基坑周围土中有效应力和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基坑降水工作实例作了计算与实测结果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坑降水及由此引发的渗流使土中有效应力改变是基抗周围地表发生沉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地铁是对变形要求极为严格的建筑,在紧邻已运营的地铁处开挖的深基坑对地铁以及周围建筑产生的影响的分析预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反分析对比得出针对本工程的沉降修正系数。选取不同工况,对基坑开挖结束后的大型工程桩降水开挖对地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在工程的后续施工中应采取的措施。所述方法对本工程的施工和分析类似工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地铁二号线新街口站工程为背景,对钻孔咬合桩的关键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室内抗渗试验模拟新街口车站现场浇注咬合桩过程,研究咬合面抗渗性能,并对新街口车站基坑进行全方位监测。研究表明咬合桩相对与其他围护结构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技术易掌握,保护环境,且经济性显著等特性,咬合桩最佳咬合间隔时间为20~30 h,极限咬合时间为60 h,其结构性能能在复杂环境深大地铁车站的施工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基基坑开挖地表沉降量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用有限元法首先就软土地基基坑开挖过程中,影响周围地表最大沉降量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接着还分析了基坑被动加固区深度和宽度变化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得到了一些实用价值的结论,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坑工程下卧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规律,可以为基坑安全施工、控制隧道变形、提高隧道运营的安全稳定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依托青岛梅岭东路地下通道工程,基于Mindlin解与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了基坑工程开挖时隧道附加应力与变形量的计算公式,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基坑工程开挖对下卧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对比分析了地表沉降和地层竖向变形的理论、实测和数值结果。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时,距钻孔灌注桩<20 m,围护桩后地表沉降与测点距围护桩距离成正相关;隧道衬砌结构竖向和水平位移分别与基坑开挖深度成正相关,至基坑开挖完成后,其竖向和水平最大位移分别为9.35和2.15 mm。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南京地铁一号线新街口站南延段基坑围护结构SMW工法的应用实例,并从应用效果与其它工法对比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SMW工法在地铁基坑围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某基坑开挖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MIDAS/GTS分析双基坑同时开挖和单独依次开挖时对中间建筑物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依次开挖相对于同时开挖,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最大位移值比同时开挖少了45%左右,建筑物筏板沉降位移值比同时开挖多了50%~111%左右。通过数据模拟分析出两种不同开挖方式对建筑物的最不利位置,比较出两者的差异,优化施工步骤,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本双基坑开挖的研究可为此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地铁车站基坑在施工期间邻近基坑开挖对既有车站基坑的影响,土体本构模型采用剑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邻近基坑的开挖会加大既有地铁车站基坑远端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而近端的支护结构发生的部分回弹减少了水平位移,相应的地表沉降也减小了.所以在类似的基坑开挖过程中要对远端的支护结构和地表沉降进行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A plane strain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riction between diaphragm wall and soil on braced excavation. The behavior of interface between diaphragm wall and soil was simulated with the interface model of ABAQUS.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conducted with different diaphragm wall external friction angles δ.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flection of diaphragm wall and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de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δ. However, the reduction effect on diaphragm wall deflec...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合肥地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管线的影响规律,选取合肥市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作为研究载体,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实际工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研究管线整体变形规律和管线应力分布状况,重点分析开挖工序、管线材料、管线直径、管线位置对管线内力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管线出现向基坑侧变形的趋势。基坑端部区域的管线变形最小,基坑中部区域的管线变形最大。在相同的开挖支护条件下,管线材质、直径和位置对管线应力变形影响较大。管线材料的刚度越大,管线整体变形越小而应力越大;管线直径越大,管线整体变形越小,应力值也越小;管线与基坑的间距越大,管线变形越小,应力值也越小;管线水平位移和应力值随着管线埋置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增大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管线的竖向位移随着管线埋置深度的增加则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武汉地铁四号线某区间隧道盾构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数据分析,考虑地表沉降的时空关系,将地表沉降划分为无影响阶段、前期沉降阶段、通过阶段、盾尾空隙沉降阶段、工后沉降阶段,并给出了各个阶段的大致范围及其地表沉降占总沉降的比值。通过对Mindlin解引入时间参数,针对不同阶段地表沉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前影响距离范围内,盾构机与土体的摩擦力和地层损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占优,在后影响距离范围内,地层损失对地表沉降起到了绝对的控制作用,前期沉降阶段的土层隆起与正面附加推力、摩擦力有关,而正面附加推力、摩擦力和注浆压力导致了工后沉降阶段的土体回弹,由此获得了实时地表沉降预测的理论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能较好的吻合,该公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实时预测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GM(1,1)模型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量预测的精度,预防较大沉降或其他危险出现,提出了改进GM(1,1)模型预测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原始序列个数建立起来的预测值并确定最佳原始序列个数后,对GM (1,1)模型进行优化,并对构造背景值进行优化.通过缓冲算子对原始序列进行优化,之后再构造背景值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背景值对模型的预测影响较小,缓冲算子在原始序列变化较大、变化不平顺时优化较好.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was motivated by the fact that explosion inside the subway structure may not only cause direct life loss,but also damage the subway structure and lead to further loss of lives and properties.The propagation law of explosion wave in the subway station was analyzed and a simplified model of overpressure in the subway station was also proposed.Whereafter,the improved dynamic cam-clay model of soil and the 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 constitutive model were used for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subway ...  相似文献   

16.
地铁车站施工方案模糊决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将影响施工方案确定的多种因素,包括一些无法用货币指标进行评价的非经济因素,综合起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将这些因素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区分不同指标的权重差别。从而建立了一种针对地铁车站施工方案的多目标、多层次的模糊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铁车站复合墙体系受力变形规律与理论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围护结构土压力分布规律和主体结构内力具有不确知性的问题,采用EPS板(聚苯乙烯泡沫)代替防水垫层进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复合墙和叠合墙体系受力、变形特性,得到墙后水平土压力、周围地表沉降、结构体系内力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墙技术具有良好的卸荷作用,可有效改善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受力状态;卸荷效果随EPS板厚度增大或弹性模量减小而增强,但地连墙弯矩会随着卸荷作用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并非EPS板厚度增大或弹性模量越小就越好,而是需要确定合理的减载参数;复合墙体系会引起较叠合墙体系更大的周围地表沉降,本文条件下的主要影响区域为0.60H~1.25H(H为基坑深度),沉降差约为12%。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地铁主体结构较普遍地按弹性地基上的框架模型进行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结合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地基土质变化及主体结构刚度的变化对主体结构内力及基础底板反力分布产生的影响,利用考虑土体非线性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按照合力相等、分布形状近似的原则简化底板反力,从而使主体结构计算内力更接近于实际内力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