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魄动力。  相似文献   

3.
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身体的重要性和学会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心理教育、“健康第一”教育和终身体育等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思想,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站在大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观念,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教师在网球教学中不但要研究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更要从平时的教学、训练、比赛中,找到适合学生提高练习的方法,然后在实际练习阶段,通过模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通过教学中适当的语言提醒,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网球的技战术学习。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当前,更新教育观念,明确长远性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坚持把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性,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体育教学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竞技运动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全面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锐 《材料保护》2021,54(1):后插17-后插18
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人们的体育意识认知也随之增强,极大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立足目前新课改教学背景下,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和新课标之间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怎样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等,推进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实现新时期下的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体育教学创新,形成与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特色相符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助推我国的体育事业可以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培养材料类专业人才中,体育教学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对于高校教育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作用.立足新课改教学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型,并且与专业人才教育现状结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改革思路,真正为新时期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培养材料类专业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需要,阐述了体育教师应根据创新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不断开拓创新体育教学方式、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科学方法,开展“快乐体育”等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个性,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那么,在体育教学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教师去总结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洋 《中国科技博览》2009,(31):156-156
要了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须要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迎梅 《硅谷》2010,(6):147-147
今年"两会"中,许多专家都谈到教育和足球改革问题,有识人士已经看到,当前的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略显滞后,特别是教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见解,和同仁共商榷。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就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浅薄经验简而谈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格局的不断改变,中专生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教育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到了教育的首位,教育部颁布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因此学生工作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目标的改革。学生工作的根本就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培养、教育学生。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因此要提高学生工作必须在理念上创新、制度上创新、方法上创新。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要同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相结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启发学生积极因素,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  相似文献   

14.
兴趣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煅炼的习惯,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进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罗培秀 《硅谷》2008,(23):123-123
小金属地掷球引入中国还不到几年发展水平比较低,被一些学校纳入体育课堂."参与、快乐,创新"作为体育教学的三元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享受学习体育的快乐.所以具体运用到小金属地掷球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技术教学上得有声有色.并可以培养此项目的创新思维有利于项目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学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提高体育教师基本素质”、“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五项措施,以推进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贺建龙 《高等工程教育》1999,13(2):31-33,23
基础理论是体育教育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以使他们适应体育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尤其是作为体育师资的体育系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教学能力和训练工作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现今,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基本上是单一的、注人式的讲授法。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脱节,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难以胜任当今和未来的体育改革之需。  相似文献   

19.
采用调有法、文献法、统计法.经过分析研究,揭示体育教育采用创新教学评价对学生所具有的重要积极的作用,提出创新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指出:"良好的健康状况,精神饱满和体力允沛这是朝气蓬勃地感知世界,乐观主义精神和随时准备克服用难的思想是最重要的条件".学校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任务的完成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等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