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文化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较为兴盛的时期,一次是明清时代;一次则是近代对外贸易时期。当代紫砂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这一次推动紫砂前进的是一种全新的动力,是来自于代表传统文化的旧有紫砂与代表未来新一代紫砂的设计创作的交融形成的动力。作品"福星如意壶"便是从中国传统的"福"文化出发,基于当代新设计思维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宜兴紫砂从北宋发展至今,表现出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性,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优越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契合人们生活,逐渐形成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本文以紫砂作品"松鼠葡萄杯"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3.
花货是紫砂传统工艺中的重要源流。可谓纳自然万物于紫砂,惟妙惟肖,蔚为壮观。历史上的紫砂陶艺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紫砂壶艺中别开生面,用五色斑斓的紫砂泥创作出来一个富有生机的自然神品世界,建树了"紫砂象生艺术"的新类型,为紫砂艺术开添了一个新门类,这就是"花货"。  相似文献   

4.
张夕琴 《佛山陶瓷》2013,23(3):65-66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紫砂茗壶质地坚韧、色泽古朴典雅,素以制作技艺的精湛、造型的千姿百态、形质的完美、特殊实用的价值著称于世,又以书画陶刻装饰见长。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紫砂"情结由来已久,中国人爱好喝茶,紫砂壶为茶而生,以优越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而被赋予"茶具之王"的美称。紫砂壶产于宜兴,最早出现于宋代,明代中期开始大量的烧造,并享有盛誉,此时名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局面。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紫砂壶可谓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以紫砂作品"楚韵汉风"套组为例,浅谈其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潘明星 《江苏陶瓷》2012,45(2):63-63
宜兴紫砂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在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不断努力创新下,紫砂世界形成了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奇万状的艺术珍品。其中,紫砂"花货"的创作更是紫砂艺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所谓紫砂"花货"就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实用原则,或者在几何形  相似文献   

7.
范敏 《江苏陶瓷》2012,45(5):40-40
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茗壶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紫砂方器造型并存于世,相互映辉,不断演变、调整、发展、蕴育了漫长的紫砂发展史,创造了"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姿态万千的茗壶世界。紫砂圆器造型的艺术美,主要反映在圆器壶体造型的完美形式上。紫砂圆器茗壶的艺术美往往用"形、神、气、态"四大要素来衡量,其中"形"的好坏直  相似文献   

8.
紫砂紫砂起源于宋朝,成熟于明清两朝,到了明朝中期,古代制壶艺人慢慢地将书法、篆刻、诗词融入到紫砂壶艺中,形成了当时个性鲜明的紫砂壶艺。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制陶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每一位制壶艺人不仅将自己精湛的手艺体现在作品上,还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融入其中。"曼生式提梁壶"是对于传统壶器的创新和延伸,让大众都可以感受到紫砂艺术文化的浓浓韵味。  相似文献   

9.
宜兴紫砂光素器造型是紫砂茗壶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它与紫砂方壶并存于世,相互辉映,不断变化、调整、发展,蕴育了紫砂漫漫的发展历史,创作了"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茗壶世界。就艺术而言,地方色彩愈  相似文献   

10.
<正>茶文化重视和、敬,与禅宗文化清心、宁静相通,古时便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佛文化于东汉初期开始盛行,唐朝茶叶盛兴,两者在紫砂文化这一载体下,相互融合,逐渐形成风尚。紫砂壶是世界公认的饮茶上品,随茶文化和佛文化的快速发展,无意中也推动了紫砂文化进程。紫砂文化和佛文化具有独立性、伴生性的特点,紫砂工艺创作中常以佛禅箴言、佛像等为造型,用于增加内涵,提升思想深度,使紫  相似文献   

11.
正一直以来人们在使用紫砂器物的时候,都对紫砂的神奇功能赞叹不已。但紫砂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只有太湖边的紫砂泥有双气孔结构呢?紫砂泥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界深入探讨得并不多。笔者通过综合目前学界对太湖成因及周边区域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的研究和发现成果,从中得出一个"紫砂之泥天上来"的假说。说起紫砂不能不说太湖,如果没有太湖也许不可能有紫砂的形成,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太湖。  相似文献   

12.
紫砂光器是紫砂艺术中最具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之一,其"简而化之、返璞归真"的境界堪称紫砂艺术最臻于完美的艺术。紫砂光器的上乘之作以"光润、玉韵、素雅"而见长,即壶艺的"精、气、神、韵"。光器貌似紫砂壶艺中最为简单的造型,却是"最难做"的。相比筋瓢器与花器,此二者可以凭借"后期"的装饰艺术来掩盖其"裸胎"的不足,使之臻于完美,而紫砂光器"塑像简单"的壶体  相似文献   

13.
这些来源于大自然和生活实践的具体景象和活动,经过紫砂艺人的抽象、剥离、创作、融合,最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紫砂作品,把紫砂泥料可塑性强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紫砂艺人心中对于生活的祝福和情感的表达。紫砂作品"如虎添翼"就是把紫砂多变的造型艺术和民间文化中关于虎的美好寓意结合起来,希望大家在用此壶泡茶品茗、雅聚论道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如虎添翼的轻松感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14.
《江苏陶瓷》2013,(4):55
为纪念陈曼生绘壶式著作《陶冶性灵》传世200周年,演绎"茗壶二十品",追溯紫砂文脉,复原"曼生壶"经典,由宜兴市陶协、紫砂工艺厂主办,北京紫砂艺术馆、江苏紫泥公社承办的首届"荆溪杯"紫砂手工大赛于7月8日评比揭晓。在109件参赛作品中,共评出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9件,另有19件作品获优秀奖。陈曼生是清代中期开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创作风气的代表人物,留下了《陶冶性灵》专著中的"茗壶二十品"以及"曼生十八式"等经典图录以及实物,在紫砂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荆溪杯"紫砂手工大赛,作者均按照"茗壶二  相似文献   

15.
宜兴紫砂圆壶造型是紫砂茗壶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它与紫砂方壶并存于世,相互辉映,不断变化、调整、发展,蕴育了紫砂漫漫的发展历史,创作了"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茗壶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视野下考察宜兴紫砂工艺体系的起源,从紫砂泥矿、成型工艺和饮茶风尚三个方面入手,论证紫砂成型工艺脱胎于宜兴粗陶"泥片围筑法"以及紫砂工艺体系孕育于宋代,初步建立于明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紫砂艺术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空间,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魄融汇于作品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在日趋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在壶艺创作时应注重造型的设计理念和紫砂艺术的内在美。紫砂壶的造型需符合双重性的原则,即应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现以紫砂"步云壶"为例,谈谈紫砂壶的工艺造型以及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8.
自从紫砂艺术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在非遗光环展笼罩下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紫砂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过度开发的负面效应更应该引起警惕与反思,非遗对紫砂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诉求实质上是对"常"与"变"这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范畴的把握与平衡,通过对紫砂艺术体系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紫砂传统与现代创新对比及脉络梳理,将其置于非遗的特定视域之中可以将它常归纳为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特殊的工艺体系等,而紫砂艺术之变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根基,与它作为实用艺术根植于、服务于、反映于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它体现于紫砂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的各个层面,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是紫砂艺术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紫砂艺术在明代中晚期的生发,成就了一段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紫砂文化。本文着力于以紫砂材料为载体而产生的各类紫砂器物间相互关联而产生的有趣文化现象。其生发于民间,后又走向宫廷,并与其他工艺发生横向联系,形成了迥异的风格,相互影响同时双向发生。由于紫砂色彩丰富,可塑性强,拓宽了它的表现力,各类文玩大行其道,形成了丰富的产品路线。文人参与紫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紫砂的文化品位。雍正、乾隆等人也频发各类“设计意见”。全形拓的出现将其艺术展示维度带入了平面图形领域,表达了一种含蓄唯美的东方气质。  相似文献   

20.
紫砂作为一门传承数百年的民间艺术,与时代文化融合不断发展,这是它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当代各种艺术思潮不断"冲击"着现代紫砂陶艺的发展,而传统紫砂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与其对应的紫砂艺术新门类。现代紫砂艺术在内容、形式、精神气质上区别于传统,它与现代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明显具有了审美情趣上的复杂性、独特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