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我国能源转型中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首先要分析其近年发展趋势。近10年,我国新增石油地质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呈变小趋势,导致储量替换率多年小于1;2015—2017年石油年产量呈降势,目前仍低于2×108t。深入分析储量未开发率发现,经济可采储量约10%~12%在现有条件下不可采,真实储产比已降到稳产阈值10以下。目前,我国天然气虽处于增长曲线平台期前半部,增势趋于平缓,但也存在部分经济可采储量实际不可采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实现产区/领域的战略性接替,使探明可采储量有明显提高,我国未来近中期有可能出现先石油、后天然气不能稳产,甚至较快速下降的风险。依据“双碳”指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及其构成预测成果,分析到21世纪中期的油气需求数量及其在能源构成中占比。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起过渡和桥梁作用,是非化石能源的最佳伙伴。为此,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对新区新领域实施第三次战略展开。  相似文献   

2.
  冯风 《世界石油工业》2005,12(5):40-43
2004年4月,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发布《2004年国际能源展望》,预测2001~2005年能源消费与世界经济同步增长;一次能源消费量大幅提高,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石油天然气仍是主导能源,天然气消费增长快于其它能源。能源消费的急速增长势必引起世界有限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争夺。对此应该加强研究,提出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既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的机遏,也使国际关系在能源领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文章对世界能源发展状况以及今后十年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了探讨,认为未来10年世界能源将延续过去10年的发展趋势.国家间能源需求的矛盾将进一步深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受到更多关注。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如何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从地缘政治的高度处理好与能源供应国的关系,以及国家层面是否应建立能源主管机构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2013,(13):30-30
最近,我应邀给罗伯特·海夫纳三世的《能源大转型》中译本写序,所以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在美国与这本书先后出版的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重新发明火》。这几本书都在谈论一个话题,就是能源转型,从高碳的石油天然气转型至低碳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5.
当今全球能源总需求约为每天2亿bbl油当量,其中80%以上由矿物燃料提供,油和气约占60%。许多人都预测油气产量已临近递减,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却促进了需求的上升,2050年以后的能源供需必然会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1.埃及是北非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它的人口约为7000万,几乎占本区总人口的一半。在2030年之前,预计埃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年均增长3.6%,低于过去30年的年均增幅。 2.按照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的基准方案,埃及一次能源需求将年均增长2.69/6,到2030年将达到1.09亿吨油当量。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和人口增长的趋缓,埃及的能源需求增长将会比过去30年慢得多。到展望期(2004-2030年)的后半阶段,天然气将超过石油而成为埃及的主导燃料。 3.埃及的石油产量已在10年前达到顶峰,此后一直在下降。按照上述基准方案,埃及的石油产量将从2010年的70万桶/日,下降到2030年的50万桶/日。目前埃及还有少量石油出口,但在2015年前后将会成为净石油进口国。 4.作为中东油气向欧洲出口的重要通道,埃及的战略地位在整个展望期将会提高。到2030年,通过苏伊士运河输送的地区间石油贸易量将占全球的4%,而液化天然气(LNG)的贸易则将占9%,是目前所占比例的2倍。5.埃及拥有1.9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它在全球天然气市场中的地位在上升。按照基准方案的预测,埃及的天然气产量将增长2倍,即在2010和2030年分别达到500亿和900亿立方米。从2005年起,埃及已开始出口LNG,而且预计出口量将有明显增加。到2030年,天然气的总出口量将达到280亿立方米。但要实现预测的产量增长,需要获得外国的技术和资本。 6.埃及的电力产量也将翻番,即从2003年的92太瓦小时(TWh)增加到2030年的188太瓦小时(TWh)。天然气发电将会增加,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也会有小幅增加。从2004年到2030年,埃及的电力行业需要有36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私营资本是不可或缺的。 7.在整个展望期,埃及能源部门的累计总投资预计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将是天然气和电力行业。 8.按照投资延缓方案,埃及的石油产量将下降更快,到2030年将降至38万桶/日。到2010年前后,埃及将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天然气产量也将明显低于预期,到2030年仅为78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的减少将会完全表现在出口量的下降上。  相似文献   

7.
8.
BP世界能源统计200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05年 2005年,原油、天然气和煤的价格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这些因素与全球经济增长的适度减缓结合在一起,导致了能源消费增长的减速。  相似文献   

9.
世界能源委员会(WEC)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多种能源组织。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均有WEC的成员委员会,其中包括大多数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环境团体“气候组织”的研究报告,中国2007年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总额达120亿美元,已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  相似文献   

12.
闽林 《石油学报》2007,28(2):112-112
在下一个世纪里,世界天然气工业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球初级能源需求将增加65%,其中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将比目前翻一番。预计世界天然气需求量将以每年2.6%的幅度递增,届时在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30%。  相似文献   

13.
中国21世纪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中国也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将逐步改善我国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总结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天然气水合物、沼气资源、水能、乙醇汽油、氢能和核能共10种能源资源进行了概述,分析其资源量、开发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等,并建议中国石油公司积极开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向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媒体最近报道较多的有两件事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一是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石油的需求和供应将发生历史性的转折;二是中国环境的恶化及中国政府强大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世界能源发展态势显示,世界能源需求重心继续向东半球转移,供应多中心化趋势日益增强.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成为新“能源革命”的主角。中国能源需求趋势、能源结构优化及天然气进口价格将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以“生态友好的能源发展新战略”重构能源政策,利用非常规天然气发展契机推动新一轮油气改革,而新能源的发展则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的提议:适时调整能源政策内容,突出能源开发利用的创新机制;突出能源内外政策的对接性,加大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力度;强化能源政策的公共利益特性。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方针与定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多年来的传统习惯,一说到能源,人们总是想到煤、电、石油、天然气,而对于可再生能源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地球内不可再生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资源会越用越少,因此许多国家都加快了寻找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并将其列入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计划。文章介绍了国外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情况,并由此得出启示: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应作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要通过法律来促进和推动;同时也需要政府和能源部门、企业、科学界通力合作与广大民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应邀给罗伯特.海夫纳三世的《能源大转型》中译本写序,所以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在美国与这本书先后出版的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重新发明火》。这几本书都在谈论一个话题,就是能源转型,从高碳的石油天然气转型至低碳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我有幸先后听过这三位作者的演讲,也先后写过关于《重新发明火》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读后随笔。这篇短文就算是我读《能源大转型》的随笔吧。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1月20日,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分布了两年一度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对今后20年(至2020年)世界能源供需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2011》显示,2010年,全球石油的消费量由负到正,天然气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它的发布也引起了业内对于世界谁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争论。近期,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了第60份《世界能源统计2011》。与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下降1.1%相比,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出现强劲反弹,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