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出了2种桩承台设计方案及多种施加静压力的方案,在一个5层砖混结构永恒的加固工程中,通过计算,直接改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作桩承台,在该基础上打膨胀螺栓,通过传力杆锚固荷载分配梁,由它固定反力架,从而给桩施加静压力,实测结果表明:在砖混住宅中,反反力架固定在已建承重墙或基础上,通过千斤顶给桩施加静压力,能解决场地狭小问题,并能消除已有承重墙与基础对桩基础施加静压力时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砌体危房加固工程中,当软弱地基墙下条形基础沉降地大时,可优先采用静压桩设计方案加固承重墙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静压管桩施工终压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指导辽沈地区静压管桩工程实践.方法通过对辽沈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下大量静压管桩的载荷试验研究,依据Q~S曲线等试验成果给出单桩极限承载力,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终压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桩长的静压管桩终压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依据实验结果及辽沈地区两者关系的效应系数,提出在静压管桩的施工中应采用设计标高和终压力双重控制.结论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静压管桩的承载特性明显不同,辽沈地区静压管桩的终压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关系与南方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工程实践表明:在辽沈地区静压管桩的施工中.施行设计标高与终压力双重控制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静压管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进而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促进辽沈地区静压管桩技术的推广应用.方法通过对静压管桩的载荷试验研究,依据Q~S曲线等试验成果给出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根据上部结构及地层情况结合终压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依据试验结果,经分析确定了静压管桩的桩长,实现优化设计,既保证了工程安全又产生了明显的效益.结论为指导工程实践、优化静压管桩基础的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试桩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实践表明:试桩既可保证工程安全、又可优化静压管桩基础的设计,还可为施工中的双重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工程实践,阐述了采用静压锚杆桩对一栋严重开裂倾斜的扩建搂进行纠偏加固处理的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5.
某五层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因水浸泡湿陷导致地基土过量不均匀沉降,建筑物结构墙体严重开裂,成为危房.经过方案优选,采用静压桩加固此危房,实施后效果良好本文通过该工程实例,阐述静压桩托换加固原理和设计、施工要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得出一些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纤维塑料加固与修复钢筋混凝土桥梁短柱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方法试验制作了4根大比例的钢筋混凝土桥柱模型,采用GFRP和CFRP两种材料对试验柱进行加固,在恒定的轴压力下进行拟静力试验,其中1根试件在加固前经历一定程度的破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塑料加固与修复钢筋混凝土剪切短柱的不仅阻止了柱子的脆性剪切配合,而且使柱端峰值位移率达到了8%。结论纤维塑料加固与修复钢筋混凝土剪切短柱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良好的延性及能量耗散能力,能有效的改善钢筋混凝土剪切短柱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玻璃纤维聚合物加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外粘玻璃纤维布加固震损柱的抗震性能,共有11根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其中3根在原始状态下进行试验以确定其破坏模式,另8根柱预裂后粘贴玻璃纤维布进行修补加固后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未加固柱的强度和延性都比较低,加固后柱的强度、变形能力以及耗能能力均明显改善.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加固柱目标抗震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锚杆静压桩是将后种锚杆和静力压桩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施工工艺,利用桩与原有基础连结,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民用住宅在后增加电梯时,利用锚杆静压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工程所进行的地基处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同类工程的改造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某住宅楼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事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工程14^#、16^#楼使用后墙体发生开裂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分析,说明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并针对该原因及场地情况,采用单管旋喷和静压沣浆综合法对软土层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经观测,加固后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粘钢加固和碳纤维加固时存在二次受力,往往由于变形和裂缝过大使得加固材料不能发挥作用,体外预应力加固与原结构协同工作能力差且不便装修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先张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在柱内植锚件,通过张拉加固角钢或钢板使加固钢达到与梁内钢筋几乎同步的应力状态,然后粘结加固钢,当粘结达到设计强度后放松加固钢,使锚接力变为加固钢板与梁受拉边沿的粘接力,这样梁二次受力后即可实现梁内钢筋与加固钢板同步工作.同时,给出了这种方法的计算理论和施工技术,并在加固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人工挖孔挡土桩的简化计算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圆截面受弯挡土桩简化计算,圆截面锚桩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并通过具体算例,对钻孔灌注挡土桩、锚桩的构造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抗滑桩广泛应用于边坡工程中,是较好的传统滑体加固方式,近年来,预应力锚杆抗滑桩应用越来越多.假定桩侧土压力和埋深、桩身变形成线性关系,用有限杆单元法对预应力锚杆抗滑桩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预应力锚杆可明显改善抗滑桩受力性能,桩体倾斜、桩径等因素对抗滑桩受力性能有一定影响.因桩截面尺寸对受力性能和造价影响显著,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取合适抗滑桩界面尺寸,既保证边坡安全又经济.  相似文献   

13.
对叶片镶嵌有微型土压力盒的自制全尺寸单叶片螺旋锚桩进行竖向拉拔试验,记录不同埋深下安装扭矩、桩身位移和叶片表面土压力随上拔荷载的变化情况。分析安装扭矩、极限抗拔承载力与埋深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初步探究螺旋叶片表面的土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安装扭矩和极限承载力都随埋深比的增加呈线性增大,二者受共同因素影响,线性相关程度明显;在上拔过程中,叶片上表面土压力增量从根部到边缘呈逐渐增大趋势,下表面土压力增量则远小于上表面,且大部分区域压力基本保持不变,少数边缘区域增大;叶片上下表面土压力合力随上拔荷载的增加而增大;桩土之间摩阻力的发挥则呈抛物线形,当上拔位移达到土体破坏极限位移量时,摩阻力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小到零;可以通过叶片表面土压力的分布来计算螺旋锚桩的拉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高压旋喷水泥土桩是一种地基处理新技术,可根据工程需要,通过控制喷射压力、灌浆量、改变提升速度等途径,将原状土喷射搅拌成不同形状的固结桩体.它的质量可以通过桩位、桩径、桩长、桩材及桩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控制.该型桩的发展方向应是大直径、高强度和复合型.其基本技术的特点是就地成桩、质量可靠、施工简便和适用范围广.探讨并介绍了高压旋喷水泥土桩的施工技术,其中包括施工方法、施工中的故障处理、桩体的质量控制以及工程质量的检查和试验方法.并给出了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理正软件根据实际基坑情况对最优方案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案下的水平位移的影响。通过改变桩径,分析并计算得出了在规范要求以及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能够更加经济的细部参数方案。然后对提出的最优方案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出位移分析以及沉降分析,对其进行合理化的验证。结论: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桩体的沉降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土体的沉降量表现为逐渐减少。桩体和土体的水平位移从顶部往下均匀分布,并依次减少,最大水平位移均发生在桩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和有效的数学处理方法,采用理论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建立了单桩在水平附加压力作用下的挠度微分方程,从而得到单桩挠度.并利用实测桩身水平挠度,分析了由于淤泥的定向流动对桩身附加水平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深基坑工程复合式土钉墙支护技术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坑工程实例形式介绍了复合式土钉墙支护技术的应用效果,并论述了复合式土钉墙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设计,提出选用复合式土钉墙支护方案的建议。复合式土钉墙是在传统土钉墙的基础上,配合采用预应力锚杆、水泥土搅拌桩、超前树根桩(微型桩)、S.M.W工法等技术措施,以控制土钉支护的变形,满足环境对支护的设计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式支护技术。该支护技术能有效地缩短施工工期,具有成本低,适用面广,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边坡加固工程的预应力锚索张拉过程中张拉应力损失是极其常见的问题,常导致张拉质量低下等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结合一高边坡治理工地的抗滑桩锚索张拉实例,做两组平行试验,探讨锚索张拉过程的应力损失问题,发现对锚索进行预张拉能有效的减少张拉应力的损失,在工程实际允许的情况下,预张拉应力越大,张拉应力损失越小.并总结出一些合理的锚索施工方法,同样能减少张拉应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交替式锚杆静压桩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层分共建筑的设计中,结合浅层土质情况,采用锚杆静压短桩,在施工上可与上部结构同步进步,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还可以灵活运有小型机具,方便了施工;在结构设计上,可充分利用浅层土的地耐力,其综合经济效益较好,本文对此种桩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