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红南9块储层具有砂体构造复杂、油水关系复杂、井网不完善、底水锥进快、注水开发效果差等特点。亟需对该区块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储层构造和沉积微相研究,建立了反映油田客观实际的地质模型。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红南9块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底水锥进,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平面和沉积微相的综合影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井网控制不住的区域、封闭断层附近以及微构造高点。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K1S1、K1S2-7、J3K1-1、J3K1-7、J3K1-13、J3K1-20和J3K2-1油层。  相似文献   

3.
文留油田文65块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滨浅湖泥5种微相。储集砂岩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和水下天然堤次之。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分层系数大,砂岩密度高.顺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垂直物源方向连通性变差.渗透率的垂向韵律表现为复合韵律或均匀型.非均质性程度中等偏弱。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等微相分层系数小.砂岩密度低.渗透率表现为正韵律.非均质性程度中等偏强。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查明砂体分布规律,开展了王官屯油田G104断块沉积微相研究。该断块孔一段枣Ⅲ、枣Ⅱ油层组属于冲积扇扇中辫状河沉积,枣Ⅲ油层组处于冲积扇发育鼎盛期,而枣Ⅱ油层组处于冲积扇发育衰败开始期,发育心滩、辫状河道与河漫滩等沉积微相。河道流向以北北东向为主,微相分布具有复合连片河道型、宽河道型、窄河道型共3种分布形式,辫状河道规模由枣Ⅲ至枣Ⅱ油层组向上逐渐变小,心滩从有到无,规模从大到小。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断块油藏测井解释及储层评价的精度是长期以来的一大难题。以广利油田莱1断块沙四段为例,通过单井沉积微相、测井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分析,提取测井曲线中反映沉积环境的特征参数,利用模糊动态聚类和逐步判别方法建立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模型,然后按相带建立多元统计测井解释模型,编制一套处理软件,进行测井多井资料处理,最终实现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储层参数求解精度,有效地划分储层类型,揭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
精细储层描述在荆丘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荆丘油田是一个构造相对简单、油层多而厚度大的未饱和层状油藏,经过10多年的开发而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挖掘开发中后期的潜力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根据荆丘油田的实际特点,描述工作以储层为主,进行了纵向沉积单元细分、沉积岩石微相、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特征、岩石物理相和剩余油分布等研究。工作中,首次利用神经网络模拟预测储层的物性、沉积、成岩参数,分析并定量表征了沉积岩石微相,进一步对岩石物理相及剩余油分布等展开深入研究,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并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储层精细研究在油田开发后期高效井部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Ⅳ油组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三高开发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储层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原因。通过储层精细对比制图,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式,与现井网结合确定剩余油富集区,指导高效井的部署。经现场实施,新井投产后,比同期老井日增油7.3t,综合含水下降27.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储集层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以双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双河油田“九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了储集层沉积微相的规模,平面分布和物性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认为,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等微相砂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规模,物性和平面分布特片,这些特征控制了油层的吸水和产液能力,平面油水运动,进而控制了剩余油分布特征,指在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富集在规模小,物性相对较差的微相砂体中,从而形成了小型透镜型和镶边搭桥型两种剩余油富集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该方法在葡北油田三断块的应用结果证实,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值为0.5~0.7的区域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在特高含水期,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油层上部、主力相带侧缘和非主力相带以及断层遮挡等部位,其中正韵律厚油层上部的剩余油为最有利的挖潜目标,断层遮挡部位的剩余油也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 ;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 ,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1.
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王端平  柳强 《石油学报》2000,21(6):111-116
通过对胜利油区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实践,紧密围绕复杂断块油田的地质特点,运用现代油藏描述技术,针对复杂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进人高含水产量递减这一突出矛盾,为了提高采收率、挖潜剩余油,探索出了一套适宜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单元的细分对比、自然断块的划分、徽型构造、与地层单元和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储层非均质、储层空间封闭单元、精细油藏类型、流体模型、储量复算、油藏地质模型等及其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采用的技术路线,提出了自然断块、储层空间封闭单元、精细油藏类型等关健概念,并从理论到实践阐明了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开发后期调整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以八区克下组油藏为例,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依次建立三维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结合油藏实际地质情况,利用沉积相和趋势面的控制建立物性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查明油田构造、沉积体系、储集体几何形态和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确定油藏类型及油气储量,阐明油气控制因素及油气富集、高产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为编制、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完整的符合地下情况的全套数据和地质依据,还提出适合枣园油田特殊非均质油藏的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并综合构造、沉积、储层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对储层渗流屏障、渗流差异、敏感性及孔隙渗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并形成了油藏渗流地质学新观点,为枣园油田和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油藏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综合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建立科学、准确、精细油藏地质模型对于预测含油气有利区带、编制开发方案、选择注水方式及增产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分析枣园油田地层、构造、沉积、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各项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的技术方法,并以枣43断块先导开发试验区为例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并总结了其主要地质特征,通过先导开发试验区前后的开发效果对比,证实所建模型具科学性、准确性和预测性,对开发枣园油田起到指导和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层状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细分开发技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辛47断块是一个高丰度的层状断块油藏,采用分层系注水开发.在同套开发井网内,由于受非均质的影响,层间水驱状况不均衡.1999年,断块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层间矛盾加剧,原有开发层系和井网已不适应油藏挖潜需要.2000年,在辛47断块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和细分开发工作,效果非常明显,断块含水下降了3%,采油速度提高了0.38%,采收率提高了5%.实践表明,采用精细油藏描述和细分开发的技术方法,对提高层状断块油藏水驱采收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大港段六拨油田网状河沉积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港段六拨油田孔一段枣0油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岩心和测井数据观察,分析了本区网状河沉积的特征,划分出网状河砂坝、网状河道、网状河叉道、河道间、天然堤和泛滥平原6种沉积微相,并分析了每种微相的沉积和平面展布特征。由于网状河沉积能量较小,岩性细,具有多旋回性,表现为较强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上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由于网状河相变快,所以本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吕晓光  雷顺 《石油学报》1997,18(2):66-71
河流相储层在大庆油田的产油层中占有重要比例,河流相储层的平面连续性是影响其非均质性的主要方面,是油藏精细描述和建模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采用露头调查类比的方法进行油田地下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工作,但受限于沉积环境、沉积条件的不确定性,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利用深度开发阶段老油田密井网提供的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将沉积过程分析、界面分析、测井曲线分析及油田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应用于油田地下研究,进行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重点探讨了储层细分微相、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及砂体之间的连通性等内容.研究成果对老油田储层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兴隆台油层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以上、下层系的成分与结构差异明显为特点,上层系岩石相组合以不含砾砂岩为主,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下层系岩石相组合以含砾砂岩为主,主要为岩屑砂岩,较上层系分选性差、颗粒粗。宏观非均质性以储层砂体发育不均及物性变化大为特点。垂向上,上层系单砂层厚度小、砂层频率高、砂岩密度小;下层系单砂层厚度大、砂层频率低、砂岩密度大。平面上,上层系分东、西两个砂体,且东砂体相对发育,向上逐渐连为一体;下层系砂体分布开阔,但向上面积逐渐缩小,且东厚西薄。上层系的储层物性较下层系好。层间、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明显,且层间非均质性较层内非均质性强,层内非均质性自下而上逐渐增强。引起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
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E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在建立地质模型、反演标准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干柴沟组油藏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裂缝预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共轭剪破裂的方位在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的埋深有一定的差别,剪切缝主要为NEE向和NWW向。纵张裂缝和横张裂缝的方位差别不大,横张裂缝主要为近EW向,纵张裂缝主要为近SN向。构造轴部和高部位裂缝比翼部和低部位发育,随着构造埋深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