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2007年辽宁、北京和宁夏3个样本地区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影响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的因素,并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来计算各因素对区域排放量差异的贡献值。结果表明,辽宁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最高,其次是北京,最后是宁夏。区域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受出口总量、出口结构、直接CO2排放强度以及中间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辽宁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高于宁夏的原因是其出口总量较大,高于北京的原因在于出口部门中高耗能部门所占比重较高以及直接CO2排放强度较大。调整出口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区域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应用作者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根据陕西省2001年煤炭资源情况对陕西省未来的煤炭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陕西省主要耗煤行业煤炭需求量进行了预测。最后根据投入产出模型预测出的未来污染部门污染物总排放量,分析了煤炭资源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际,采用扩展的Kaya等式,构建经济效应、能源强度、行业贡献和碳排放强度4个因子驱动下三产业CO2排放增长的模型。并运用上述构建的模型分析了2010-2014年金东区三产业CO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影响金东区三产业CO2排放的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效应,负向因素主要是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效应,但第二产业除外,国家近年来强烈要求碳减排,但经济发展仍然是〖JP〗我国目前需要强调的;2)金东区CO2排放量增速减缓及出现低谷的主要驱动力是能源强度和行业贡献效应,行业贡献效应尤为突出,尤其是对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带来三产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施羽  张华  于智涵 《资源与产业》2021,23(2):100-109
为探究电动汽车在全生命周期是否仍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论文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纯电动汽车(BEV)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GREET模型,对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并对比传统汽车(GICEV),以评价其环境效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总能耗均低于传统汽车,PHEV和BEV相对于GICEV分别减少18.94%和24.27%,在车辆行驶阶段体现出明显的节能优势;2)相比于GICEV,两种电动汽车对CO2、NOx、CO和VOC的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BEV对CO和VOC的减排效果最好,分别减少了90.34%和44.39%,但SOx的排放量增至GICEV的2.57倍,综合来看,PHEV和BEV的环境影响负荷分别比GICEV下降了24.25%和40.72%;3)考虑负外部性时,电动汽车的纯经济成本更接近于真实成本,有利于减排;4)在未来我国能源结构得到优化的前提下,推广电动汽车的效益会更加可观。  相似文献   

5.
基于煤炭消费部门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以及未来能源消费预测,计算了未来中国煤炭利用中氮氧化物(NOx)和硫化物(SOx)的排放量。通过情景分析,定量计算了不同污染物控制方案下中国未来煤炭利用中的污染物排放量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采取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基准情景下,2030年我国煤炭利用产生的NOx和SOx排放量将大大超出环境容量。而通过在主要部门推广使用脱硫脱硝技术并同时提高电煤占比和发展天然气替代,预计2030年的NOx和SOx排放将降低至642万t和866万t,届时排放量将符合环境容量约束。  相似文献   

6.
CO2捕集和地下封存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治全球变暖,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社会正在采取各种手段控制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而造成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论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外新兴发展起来并得以商业应用的CO2捕集和地下封存技术,并对CO2捕集和地下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商业应用、操作流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6,(9):209-211
以内蒙古地区的烟煤、无烟煤、褐煤为分析对象,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得出:煤的着火温度越高,煤粉在燃烧器内越不容易燃烬,导致CO排放量高;NO和SO2的排放量除了与煤炭中氮和硫的含量有关外,还受温度及氧含量的影响,煤炭中氮和硫的含量增加,NO及SO2的排放量会增加,在燃烧温度高且氧气量充足的情况下,NO及SO2的排放量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8.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对全国以及中部和东部地区9个典型省市1990~2009年期间的能源利用所引起的单位GDP CO2排放量和人均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效率、人均能源消费量、单位GDP人口数因子等因素对各省市CO2排放量指标的影响较大;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CO2的排放总量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红  邓梅 《煤炭技术》2012,31(12):169-171
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减排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煤气之中的CO2的排放量高于世界前列,深入研究煤气低浓度CO2的收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燃烧后收集、富氧燃烧以及燃烧前收集等层面对煤气中低浓度CO2的常见收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脱钩理论的Tapio脱钩模型,研究新疆1990—2010年经济增长与CO2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借助IPAT模型及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从碳排放总量及能源强度方面,对脱钩弹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新疆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处于弱脱钩及扩张连接状态;各个脱钩状态下,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通过技术进步来促使CO2排放强度下降是实现新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长脱钩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将技术进步作为提高能源效率的唯一手段来实现节能。  相似文献   

11.
减缓以至最终有效控制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能源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和利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各种技术现状,并对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探讨,为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及利用前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减排是关键,洗煤技术、高效清洁煤技术等都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分离捕集二氧化碳可利用燃前捕获、化学链燃烧技术、吸收分离法等。二氧化碳地质埋存包括油气藏埋存、深部盐水层埋存、煤层埋存和深海埋存。其中在油气藏埋存的同时进行EOR(Enhanced O il Recovery)是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的最佳方式。随着各项技术的完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必将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85-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等数据资料,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考察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通常会拉动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消费增加又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原因。能源消费并不一定使得GDP增加,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理论分析上,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增加的脱钩,建立不依赖能源消费特别是高碳的化石能源消费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及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减缓以至最终有效控制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能源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和利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各种技术现状,并对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探讨,为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及利用前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减排是关键,洗煤技术、高效清洁煤技术等都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分离捕集二氧化碳可利用燃前捕获、化学链燃烧技术、吸收分离法等。二氧化碳地质埋存包括油气藏埋存、深部盐水层埋存、煤层埋存和深海埋存。其中在油气藏埋存的同时进行EOR(Enhanced Oil Recovery)是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的最佳方式。随着各项技术的完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必将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市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分类比较、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的方法,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地区差异和集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碳排放强度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3)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L—L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增加趋势,H—H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CO2排放的增长趋势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精确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1997-2007年的CO2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我国区域CO2排放量的β收敛情况。通过对11年数据分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我国区域CO2排放不存在绝对收敛,但是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和保持能源消费结构之后,存在着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为1.04%。分时段来看:1997-2002年间,我国区域间CO2排放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CO2排放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收敛速度分别为2.49%和1.74%;2002-2007年间,我国区域CO2排放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也不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此外,经济增长速度和煤炭消费比重影响CO2排放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控制我国CO2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测算碳排放效率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环节。本文以全要素的框架为基础,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各地市的工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能源投入和工业CO2排放量构造的面板数据做了实证分析,研究了江苏省工业CO2排放绩效。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市的工业CO2排放绩效存在着时空差异,差值最大达48.2%,绩效呈现出“苏中>苏南>苏北”的格局,连云港位居减排潜力第一位。提高江苏省工业CO2排放绩效水平,可从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科技支出、推进区域合作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广州市居民消费碳排放特征,从城乡居民消费方面计算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00—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低于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量。城镇居民间接碳排放量呈波动性变化,农村居民间接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远低于城市居民间接碳排放量。食品、交通通讯、居住、教育文化娱乐是城乡居民主要的碳排放源。全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直接能耗和碳排放量呈递增趋势,间接能耗和碳排放量呈递减趋势。最后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几点建议,即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建设低碳型城市;发展新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倡导低碳生活,改变传统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VEC模型,定量研究新疆碳排放、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计量关系。结果显示,新疆碳排放、能源效率、非农产值结构、非农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新疆能源效率提高存在“反弹效应”;人均GDP每增长1%,则碳排放同方向变动3.2%;非农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变迁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短期内,新疆能源效率、人均GDP、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调整系数分别为0.04、-0.03、0.13及-0.11。基于研究结论,从开发新型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及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探讨新疆实现碳减排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利用我国30个省区1999—2010年12年的面板数据,估算我国30个省区每年的CO2排放量,综合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工具变量控制这两种模型的内生性,实证研究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是促进我国CO2排放的重要因素。上一期人均CO2排放程度对本期人均CO2排放程度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随着上一期人均CO2排放强度的加大,本期的人均CO2排放强度也会随之增加。研发强度和贸易开放的提高会抑制我国CO2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