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讨论了大港油田板桥地区馆陶组地层低电阻率岩性油层的形成机理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在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从粘土矿物类型、沉积微相类别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该区低电阻率岩性油层主控因素.馆陶组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蒙脱石含量与泥质含量成正比,泥质含量相对较高,地层电阻率下降,从而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蒙脱石的阳离子交换及吸水膨胀是该区馆陶组地层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直接原因.提出了低电阻率油层应该以沉积微相的不同建立定性识别标准和定量评价方法,按照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结合该区的沉积背景,分析不同储层沉积微相类型,按照不同的沉积微相类型分别建立测井解释标准.实际应用地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测井综合评价中,常以电阻率测量值的高低来反映岩层的含油饱和程度,以孔隙度测井值来反映岩层的储集能力。由于沉积成藏条件复杂,部分岩层测井评价存在困难,具体归纳为"低阻油层"、"高阻水层"两种情况。弱水动力的低能量沉积环境、辅以较高的地层水矿化度形成"低阻油层";而油气运移"路过"的部分岩层,孔隙内残余原油氧化后致使流体导电能力降低,形成"高阻水层"。以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在沉积微相、油气运移成藏规律基础上,分析总结复杂油水分布特征,将电阻率、孔隙度、断层、岩层到葡顶的距离、砂体展布情况等诸要素联系起来,建立综合识别方法,有效提高了这两类疑难储层的测井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3.
以精细的小层对比为基础,通过对岩心相、地质录井相、测井相的研究,明确了河西务油田Axx断块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主要为辫状河道、分流水道、席状砂;通过储层非均质性、沉积微相的分布、油层分布的研究,表明沉积相带的展布决定了平面的非均质性以及高渗条带的分布,油层分布特征表明油层的分布受构造、砂体的双重控制。沉积微相的研究指导了本断块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低电阻率稠油油层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拉玛依九区南齐古组稠油油藏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沉积相变快,岩性复杂。利用分析化验、测井、测试和生产资料,分析低电阻率稠油油层所处的地质环境,对该区低电阻率稠油油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岩性偏细、泥质胶结、微孔、微裂缝的大量存在、粘土附加导电性、黄铁矿等骨架导电性、微幅度构造以及较高地层水矿化度都是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测井解释方法,以成功地识别低电阻率油层。  相似文献   

5.
扶杨油层砂体综合预测技术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以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为例,论述了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薄互层砂体综合预测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对扶杨油层河流相砂体富集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研究,提出了继承性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是形成主力油层的先决条件。立足于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属性研究,在波形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反映岩性变化的主要地震特征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和关联度分析实现了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预测符合率达86.5%,使地震,地质,测井砂体综合预测符合率达到92.2%,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预测砂体的发育规模,而且对含油富集区的确定和开发区块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烟雾峁区块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分析、地质研究、测井解释、试采验证等,探讨孔隙结构差异对储集层及油层岩石电学特征的影响,论证并揭示了孔隙结构差异与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关系。区内长6油层具有正常电阻率油层和低电阻率油层两种表现形式,发育孔隙型单孔介质和微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两种结构类型;微裂缝的发育极大地改变了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孔隙结构差异则对特低渗砂岩储集层及其油层的岩石电学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常电阻率油层具有明显的孔隙型单孔介质特征,主要集中于长61亚油层组和长622、长623小层,低电阻率油层具有明显的微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特征,主要集中于长621小层和长63亚油层组。钻井液沿微裂缝对油层形成了超深侵入,导致电阻率大幅降低及油层的低电阻率现象,低电阻率油层比正常电阻率油层具有更好的储产能力。图7表2参24  相似文献   

7.
针对温西三块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在注水开发中砂体结构、赋存状态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特点,提出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通过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及其岩性、物性和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伽马减小系数、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深侧向、深感应电阻率建立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的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标准,准确提取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沉积能量及其测井参数信息,有效地展示出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垂向演化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微相平面展布规模和范围,并列举出注水开发中主体微相河道正向叠置韵律层中的层间差异层和非主体微相席状砂层受河道高渗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分布层段,为准确预测和筛选不同类型已动用油层及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油层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芦家断块区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部临邑大断层下降盘,主要研究目的层馆一段储层以发育在冲积平原上的河流相为主。本次研究在详细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主要依据现代沉积学的基本原理,以曲流相沉积相模式为指导,通过单井相分析,结合逐井各层测井相解释和剖面对比,综合砂体厚度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特征,确定了研究区8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揭示油层的非均质性、掌握油水运动规律、预测砂体的分布特征及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动静态资料提出了下步挖潜增产方案。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测井解释与评价、图像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胜坨油田坨123断块古近系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坨123断块近岸水下扇岩性以砾状砂岩为主,兼具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中主体、扇中侧缘、扇中前缘、扇端、湖相泥和滑塌浊积砂6种微相类型。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扇中主体和扇中前缘具有不同的层内非均质特征,分别以韵律性不明显、渗透率差异大为主要特征;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扇中前缘储层的物性、含油性要好于扇中主体储层;不同沉积相带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存在差异,扇中前缘主要发育中孔中喉和细孔中喉型孔隙结构,扇中主体主要发育细孔细喉型孔隙结构,扇体边缘主要发育微孔型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W油田沉积背景和构造变化导致岩性复杂,断裂带发育和断块的封闭性差异造成水性改变;泥晶颗粒、方解石结晶颗粒的存在导致了微孔隙度的发育.测井解释难点主要在挤压带高电阻率水层和油层的区分、断裂带地层水淡化区域油水层电阻率混淆,以及微孔隙发育导致低产层和干层界定困难.以复杂岩性储集层评价为基础,结合油藏构造特征、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异常挤压带下测井资料响应特征并针对性开展解释;通过分析断块水性特征变化规律,提出了低渗透率储集层微孔隙度发育层段的测井识别手段,确定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确立了分水性特征、挤压特征相应的测井解释方法,有效划分低产储层.  相似文献   

11.
低电阻率油层研究的3个尺度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拉张的地质背景下,高束缚水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形成于弱水动力变化带,水动力的强弱变化形成特殊的储集层岩性叠置结构(即不同的岩性按一定比例关系形成薄互层),形成由微孔隙与大孔隙构成双组孔隙系统的油层微观组构,油层高含束缚水因而电阻率低,但其中较大孔隙储集可动油气,具备产能。以沉积相研究为指导,从沉积相、储集层岩性结构及储集层微观组构这3个尺度进行研究,有助于在弱水动力变化带寻找高束缚水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了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某断块,数口井见到增油效果。图2参16  相似文献   

12.
大港油田是我国东部渤海湾油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低电阻率油层分布与沉积界面转换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渤海湾盆地的油气挖潜有指导意义.尝试以沉积相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线索,探讨2个重要沉积界面变化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影响,其中上第三系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界面之上分布以束缚水和泥质附加导电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下第三系冲积相向浅湖相转换界面之上分布以束缚水成因为主的低电阻率油层.沉积水动力的强弱变化、油气运移的充分性以及构造的继承性,是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与富集的3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引用实例给予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are often missed i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resistivity close to or below the resistivity of nearby water layers. Typical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e Putaohua reservoir of the Puao Oilfield in the south of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by detailed exploration. Based on a study of micro-geological causes of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the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deposition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oil-water relations combined with core, water testing, well logg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utaohua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in the Puao Oilfield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diagenesis,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The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caused by high bound-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 and diagenesis, those caused by high free-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amplitude and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ose caused by formation water with high salinity were controlled by the ancient saline wat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faulted structure and those caused by additional conductivity of shale were controlled by paleoclimate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Consideration of both micro-geological causes and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is important in identifying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相似文献   

14.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低阻油层研究与挖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馆下段和东营组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电阻率低、感应电导率高,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测井解释时,低阻油层往往被解释为水层或含油水层而被漏掉。通过对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利用钻井、测井、取心、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等数据,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动静态相结合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确立了低阻油层的电性界限,有效地提高了对低阻油层的识别能力,在老井挖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港东东营组低阻油层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将地质沉积背景与储层岩性结构有机结合,研究低阻油层的成历机理,提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是形成低阻油层的根本原因,弱水动力沉积是低阻油层集中分布的主要地质条件。确定了以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岩性、束缚水分析的综合解释方法,该方法在港东二区东营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新庄稠油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庄稠油低阻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差别不大,常规测井方法很难识别,需要寻找更有效的适合低阻油层的解释方法。以岩心分析、试油、投产等资料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参数解释图版;用中子孔隙度曲线同介电常数、相位角曲线重叠识别油层;用介电测井资料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进行稠油低阻油层解释。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新庄稠油低阻油层与水层,提高了解释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肖圣东 《特种油气藏》2020,27(6):108-113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广泛发育低阻油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形成受较多因素影响,机理复杂,识别难度大,仅从常规测井上难以区分油层和水层,大大限制了该类油层的挖潜。针对该难点,从低阻油层的特征分析出发,从外部和内部7个因素分析了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和黏土矿物类型、含量、分布形式是该区低阻油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孔隙结构以及砂泥岩互层对该区低阻油层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泥浆侵入和油水层矿化度对低阻油层基本无影响。研究成果在低阻油层识别现场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该类油层的评价、识别和潜力区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地质基础,对于该区的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低阻油气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是一种非常规储层,其油气层电阻率与邻近水层电阻率接近,或有时低于水层的电阻率.试油证实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存在着低电阻率油气层,但其成因机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现代化实验技术,对其储层岩石学特征、粘土矿物类型、含量及分布、孔隙结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形成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储层低阻的原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粘土附加导电性、高地层水矿化度.根据形成低阻油层的地质条件分析及导电机理研究认为,对于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应主要针对高含束缚水成因的低阻油层,在评价方法上应主要考虑采用"双水模型";对于低阻油层的分布预测,应考虑在沉积相的弱水动力沉积区寻找低阻油层的富集分布.  相似文献   

19.
Bongor盆地在经历断陷、坳陷构造演化过程后,不同勘探区块的含油性存在差异,同时还存在非常规油气层.地层内不同油气层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大,存在低电阻率及低对比度油气层的识别难题.为此,根据岩心、测井、试油及地化分析等资料,以Bongor盆地Baobab区块和Daniela区块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白垩系层序地层测井特征...  相似文献   

20.
葡南地区及敖包塔油田边部葡萄花油层属于构造—岩性油藏。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孔喉结构复杂,导致储层物性差、孔隙和喉道小、分布不均匀,为低阻油层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详细分析葡南地区及敖包塔油田边部葡萄花油层低阻形成的微观原因,得出高束缚水饱和度、黏土矿物含量及分布形式是造成该区油层低阻的微观主控因素。同时通过低阻成因分析,提取了该区低阻油层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低阻油层特征参数识别图版,为葡南地区及敖包塔油田边部葡萄花油层低阻识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