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声均质微悬浮聚合制备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苯乙烯St为代表性单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以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以亚硝酸钠NaNO2为水相阻聚剂,通过基于超声均质化的微悬浮聚合制得了一系列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对亚微米级单体液滴的均质化产生及后续聚合过程中分散相尺寸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发现超声均质化和高分子分散剂的结合有利于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稳定微悬浮液滴,而吸附于液滴表面的高分子分散剂、油相内的助稳定剂及水相中的阻聚剂的协同作用能使聚合过程较好地保持分散相原有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因而通过改变超声均质强度,可较容易地在0.5~3.5 μm范围内自由调节胶粒的平均粒径。相对于常规的剪切均质微悬浮聚合,超声均质微悬浮聚合可更好地填补(细)乳液聚合与悬浮聚合在粒径分布范围上的间隙,有望高效、高容量地微胶囊化包裹亚微米级目标内容物。  相似文献   

2.
悬浮聚合制备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羟乙基纤维素和白明胶为稳定剂、甲苯和庚烷为致孔剂,经悬浮聚合制备了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和交联剂含量、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悬浮聚合条件为:单体苯乙烯的用量为水相的质量分数20%、交联剂二乙烯基苯为单体的质量分数4%、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单体的质量分数1%、聚合温度为60 ℃、搅拌速度为50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直径为40 μm左右,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合成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形态良好且表面有微孔,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3.
悬浮聚合法制备微球状压敏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酸(AA)为共聚单体,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可重复粘贴的微球状PSA(压敏胶).研究了水油比(即水与主单体质量比)、软硬单体质量比、分散剂种类和搅拌速率等对聚合物粒径及PSA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  相似文献   

4.
潘恩磊 《中国陶瓷》2012,(4):27-30,46
以硅溶胶为硅源,采用聚丙烯酰胺作为结构导向试剂,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微球。控制引发剂过硫酸钾、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与单体丙烯酰胺的加入量,获得球形度以及分散性较佳的聚丙烯酰胺复合二氧化硅微球。焙烧去除聚丙烯酰胺模板后得到的二氧化硅微球通过光学显微镜、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以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证明聚丙烯酰胺在制备中起到了良好的结构导向作用,获得的二氧化硅微球的比表面积为240m2/g,孔径均匀分布于9nm左右,孔容度为0.3cm3/g。该方法可以通过改变转速的方法控制硅球的粒径。  相似文献   

5.
以醇和水的混合液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亚微米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分别讨论分散剂的用量以及分散介质的溶解度参数对PS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散介质溶解度参数和单体苯乙烯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时,所制得的PS微球粒径越大,反之越小;随着分散剂PVP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所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光滑,呈均匀的球形。  相似文献   

6.
以聚乙烯醇为分散剂、水为反应介质、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异戊醇为致孔剂,采用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悬浮共聚悬浮聚合的方法,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制得了平均粒径为0.8mm的多孔微球。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制孔剂浓度,分散剂浓度和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对微球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的研究状况和技术进展,重点讨论了反应单体、引发剂、分散剂、反应介质等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对PS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今后PS微球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微悬浮法制备有机颜料微胶囊中的粒径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调控有机颜料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在分析微悬浮聚合过程粒径变化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微悬浮聚合工艺(均质化剪切速率、搅拌速率)和配方(有机颜料、分散剂含量)对颜料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发现当搅拌速率为250 r·min-1时,单体液滴的融合和乳胶粒的粘并现象均较少,聚合体系可较稳定地保持均质化单体液滴的尺寸。分散剂磷酸三钙TCP用量对体系稳定性影响明显,但其粒径调控能力有限。均质化强度对微胶囊粒径影响明显,具有较好的调控能力,而颜料含量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较少。因而通过聚合工艺和配方的综合调节,可制得一系列颜料含量高、粒径分布窄、粒径可调范围较大的"石榴状"有机颜料微胶囊。  相似文献   

9.
悬浮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琳 《化工时刊》2009,23(10):34-35
以明胶为稳定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微米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通过研究搅拌速度、聚合温度及稳定剂用量,确定了较理想的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悬浮聚合法制备PGMA-MMA-EGDMA共聚物交联微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三元共聚交联微球GMA-MMA-EGDMA,采用FT-IR和SEM对其化学结构和微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分散剂用量、搅拌速度、油/水相比、交联剂用量、NaCl用量对交联微球的成球性能及粒度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分散剂用量、搅拌速度与油/水相比是影响交联微球制备的主要因素,当分散剂用量<1%、搅拌速度<250 r/min、油/水相比>1:4(j)时,共聚合体系中均不能成球. 在水相中加入电解质NaCl有助于成球,交联微球的粒径随NaCl用量增大而减小. 控制悬浮聚合的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球形度好、粒径在100~400 mm范围内可控的交联微球GMA-MMA-EGDMA.  相似文献   

11.
悬浮聚合法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机理以及成粒过程,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粒径分布的影响和分子量对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书乐  杨卓如 《广东化工》2013,(15):113-114,103
悬浮聚合技术具有易于分离聚合物颗粒和进行温度控制等优点,且产物中杂质、添加剂含量极低,因而是制备用于生物技术、医药等领域的聚合物的首选方法。文章围绕产品粒径大小分布的控制,从悬浮剂选择、用量、添加时间以及反应器设计、其他工艺条件等方面综述了悬浮聚合技术研究的新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角度,为国内悬浮聚合产品的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悬浮分散剂,叔十二烷基硫醇为链转移剂,通过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得了具有可控分子量的白色颗粒状聚苯乙烯。考察了引发剂、分散剂、链转移剂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水和单体比例等对聚合产物分子量和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合成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5~80℃,反应时间7小时,V水/V单体=8,m引发剂/m单体=10%,m分散剂/m单体=3.5%,m硫醇/m单体=3%时,得到的产物分子量1.2万左右。  相似文献   

14.
15.
本工作中采用梳形分散剂,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以120^#汽油为介质进行了亲水性单体丙酸羟乙酯的反相微悬浮聚合,考察了单体用量、分散剂用量、引发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动力不及所得聚合物颗粒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壁材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羟丙基纤维素(HPC)和碳酸钙(Ca CO3)为复合分散剂,用种子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交联聚苯乙烯(PS)包覆硬脂酸丁酯微胶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热量仪(DSC)、粒度分析仪和热重分析仪(TG)表征了微胶囊的形貌和性能,考察了聚合方法、交联剂和分散剂对微胶囊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微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微胶囊呈粒径分布均匀、规整的球形结构,与常规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微胶囊相比,相变潜热提高了41.6%,包覆率提高15.1%;随着DVB用量的增加,壁材的交联度增大,微胶囊密封性和热稳定性提高;采用复合分散剂且m(HPC)∶m(CaCO_3)=2.2∶1时,微胶囊相变潜热提高了26.8%。  相似文献   

17.
Functional porous microspheres used for the slow release carrier of actives in cosmetics or pharmaceuticals were prepared by modified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ST) with divinylbenzene (DVB) in the presence of toluene, cyclohexanol and heptane as porogenic diluents. The use of ultrasonic dispersion decreases the beads' size and improves the uniformity. The effects of the porogen mixture, DVB content and solvent extraction on the surface performance of the synthesized beads were studied. The microsphe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BET surface area determination. It was found that a great proportion of the non-solvating porogen increases the pore diameter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High DVB concentration also results in the great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osity. When the ratio of toluene/cyclohexanol is 1:2, DVB content is at the range of 40%-60% and methylene chloride was used as extractant, the beads with good spherical shape and pore size were obtained. The prepared porous microspheres were applied as active carriers and showed satisfactory slow release effect. Over 10h constantly sustained release was observed in vitro releasing test for hydroquinone-loaded microspheres. Great surface area promoted high concentration of released hydroquinone.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三氯乙烯作为氯乙烯模拟液,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和比例等对分散液滴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5 L高压夹套釜进行氯乙烯微悬浮聚合,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比例和水油比对PVC初级粒子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发现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主乳化剂时分散液滴的尺寸最小,PVC胶乳稳定,粒度分布窄;随着脂肪醇助乳化剂链长的增加,分散液滴尺寸明显减小,十六醇、十八醇或两者的混合醇是氯乙烯微悬浮聚合适宜的助乳化剂;随着十六醇或十六~十八混合醇与SDS用量比的增加,分散液滴和PVC胶乳粒子的尺寸逐渐减小,粒度分布趋窄。微悬浮聚合PVC糊树脂包含粒径范围较宽但呈连续分布的初级粒子,通过主/助乳化剂用量比的改变,可调节PVC初级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水溶性过硫酸铵(APS)和油溶性偶氮二异庚腈(ABVN)引发剂进行氯乙烯(VC)微悬浮聚合,并与APS引发的VC乳液聚合以及ABVN引发的VC悬浮聚合情况进行比较,考察了引发剂类型对聚氯乙烯(PVC)乳胶粒子粒径分布和增塑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相同时,VC微悬浮聚合转化率大于悬浮聚合,而小于VC乳液聚合;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乳胶粒子存在数目较多的纳米级粒子,而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基本不存在纳米级粒子;引发剂和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在水相/油相/胶束中的分配和成核机理不同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增稠特性,而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变稀特性,且糊黏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以无机染料和苯乙烯为原料,磷酸三钙(TCP)和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通过原位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球度好、有光泽的彩色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无机染料在苯乙烯中的超声分散时间对分散效果的影响,以及聚合反应过程中分散剂用量、聚合温度、时间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染料用量越多,其在苯乙烯中超声分散所需时间越长,分散时间不能小于6 min;较佳聚合条件是分散剂质量比m(TCP):m(PVA)=1:1,采用分段升温反应,先在75℃下反应1 h,然后缓慢升温至85℃反应2 h,最后在95℃下反应0.5 h。通过色差计对彩色聚苯乙烯微球的测试结果表明,随染料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色差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