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乳胶基质在运输过程中在火灾条件下持续受热的热失控发展过程,采用TG和ARC研究了乳胶基质的热分解特性,同时采用联合国橘黄书中改进的通风管试验分析研究了乳胶基质在持续受热条件下发生热爆炸的过程。TG和ARC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含量高的乳胶基质在受热条件下,更容易发生破乳,但反应的放热量较低。在通风管试验中,样品温度在100~146℃时,随着加热时间的变化,样品温度缓慢上升;当乳胶基质温度达到146℃后,样品温升速率明显加快,表明样品开始产生明显的放热效应;当温度达到270℃时,乳胶基质发生剧烈的热失控反应。可见,为了提高乳胶基质在运输和储存的安全性,应严格控制其运输温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制备现场混装车载乳胶基质,并利用热稳定试验、ANE隔板试验、克南试验、通风管试验对其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制备的乳胶基质在环境温度为100℃时,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冲击波冲击下不具备冲击感度;在封闭的加热条件下,也不具备热感度;在受限制但通风的条件下不发生DDT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试热氧老化不同时间后乳胶海绵的质量、黄色指数和断裂应力的变化情况,考察了其老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含天然橡胶质量分数为80%乳胶海绵(80 NR)的质量逐渐减小,颜色越来越黄,断裂应力逐渐增大;含天然橡胶质量分数为20%乳胶海绵(20 NR)的质量和断裂应力在整个老化过程中的变化不大,但颜色也有变黄现象。乳胶海绵在老化过程中主要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导致发生主链断裂和交联,进而引发其质量、色度和强度的变化,其中20 NR中含有大量丁苯橡胶成分,因此相比80 NR其耐老化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拱顶油罐受外部火焰烘烤发生失效爆炸,易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对火灾条件下拱顶油罐的失效爆炸进行预警,通过高温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平台对拱顶油罐弱连接结构进行破坏测试,得出不同火灾温度条件下弱连接结构失效的拉断力和应力值。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300℃时,拉断力和失效应力值变化显著,其中450℃为变化峰值温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拱顶油罐失效压力计算模型,推导出了不同容积拱顶油罐在不同火灾温度下的失效压力。所得结果可作为拱顶油罐失效的判定依据,为油罐的爆炸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6.
为评价聚酯工业丝在受热条件下的应用特性,模拟聚酯工业丝的受热条件,在其结构易发生转变的温度(140℃)附近进行紧张热处理,探讨了温度、时间、张力对聚酯工业丝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经过热处理后,断裂强度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但能够反映聚酯工业丝的应用特性的指标如初始模量、5%定伸长时的应力(Lase-5)、定载荷下的伸长率等指标受热处理条件影响很大。在温度较高、受热时间短、张力小的情况下,纤维内主要发生无定形区分子链的松弛,致使其初始模量和Lase-5显著降低。在延长受热时间、增加张力的情况下,利于无定形区重排为有序结构,纤维的初始模量、Lase-5和干热收缩率的下降程度减小。 相似文献
7.
船用蒸汽蓄热器的充汽过程涉及复杂的汽液两相质量、能量传递过程,其充汽特性对于舰载机弹射过程至关重要。借助小型船用蒸汽蓄热器实验系统进行了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充汽特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充汽过程中工质水的温度出现了分层现象,蓄热器底层水温较低,上层水温较高;充汽结束后蓄热器压力随着其内部工质由非平衡态过渡为平衡态的过程出现反向降低并最终稳定的现象;由不均衡势差引起的压降比随着储存水质量的减小和单位时间注入能量的提升而变大;充汽流量、充汽初压、初始水位对蓄热器充汽特性影响显著,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弹射自身需求对工作参数进行合理设置。 相似文献
8.
通过计算热碱溶液中白云石与岩石中的杂质成份及水泥水化产物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来评估压蒸条件下热碱溶液中白云石的稳定性。热碱溶液中白云石与石英、微斜长石、滑石、硬石膏、氢氧化钙或OH-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白云石与白云母、绿泥石或水硅钙石之间的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在石灰石悬浮态分解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水泥工业预分解炉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温度、CO2 含量、粒径和气流速度等因素对石灰石分解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70 μm的颗粒,其反应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随着粒径的进一步增大,传质因素的影响逐渐变得严重。温度是分解的首要影响因素,CO2含量和颗粒粒径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减弱,气流速度对分解的影响则可以忽略。分解反应后期进行缓慢,在低温(T<900℃)下,入窑分解率一般控制在85%左右较为合适。这些结论对工业分解炉的设计和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推导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各种条件下石灰石的分解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有氧体系中,植物纤维的理化性能随温度、时间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性能上的不同程度的劣化。运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对105-240℃温度区间内.不同作用时间植物纤维的主要理化描述参数的热反应关系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认为植物纤维的热反应首先发生在纤维素大分子的非结晶区域,并逐渐向结晶区域扩展。这对于植物纤维的合理利用(包括实施稳定化处理)具有指导意义,并对研究植物纤维的反应特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对CH4-H2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与大气压反常辉光放电条件下得到的实验结果相比较。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出体系的独立反应、各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体系的平衡组成中主要产物为炭黑和氢;温度500~1 500 K,积炭是影响甲烷高温热解的主要问题,且几乎无乙炔和乙烯生成。但在大气压反常辉光放电的条件下,反应体系温度约为700~1 000 K,甲烷转化率较高,且反应中的产物主要为C2烃。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料气总流量为300 mL/m in,CH4/H2为2∶8时,甲烷转化率、乙炔选择性和乙烯选择性最大,分别为91.3%、81.7%和11.1%,此时积炭速度小,仅为1.47 mg/m in。比较表明,大气压反常辉光放电条件下CH4-H2等离子体反应已超出热力学平衡限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氨氮人工配水和序批式反应器,在限氧(0.2~0.3mg/L)条件下,研究了进水氨氮负荷、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对氨氮转化率、亚硝化率和亚硝氮生成速率的影响及游离氨对氨氧化菌的基质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负荷逐步提升过程中,由于高浓度游离氨的抑制作用及负荷冲击的影响,亚硝化效果易出现波动,且负荷越高,亚硝化性能恢复的时间越长。反应系统最终可达到的氨氮容积负荷为3.60kg/(m3·d),亚硝氮生成速率为2.98kg/(m3·d),亚硝化率始终维持在85%左右。反应体系中较高的游离氨浓度(24.4~85.8mg/L)和低浓度溶解氧是维持亚硝化工艺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游离氨对氨氧化菌的抑制动力学符合Haldane模型,拟合得到最大氨氧化速率为6.71gN/(gVSS·d),游离氨半饱和常数和抑制常数分别为3.2mg/L和27.8mg/L。 相似文献
14.
15.
为降低火法冶金炉渣中磁性铁含量以回收铜,采用柴油在N2存在条件下还原铜渣中Fe3O4;并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建立平衡模型,探讨了反应温度(1220~1280℃)、N2加入量(480~960m3/d)、油渣比(0.5~2.9L/t)对Fe3O4还原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裂解,主要生成C和H2;同时,反应中气体体积发生膨胀。提高反应温度和N2加入量,裂解产物摩尔分数基本保持不变。Fe3O4与柴油裂解产物的反应平衡常数大,反应程度高,Fe3O4被还原成FeO。油渣比增加,Fe3O4还原率呈线性增加。柴油裂解和柴油在氮气存在条件下还原铜渣中Fe3O4反应都是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多孔介质区考虑局部非热平衡,采用Brinkman-extended Darcy模型结合应力跳跃条件对部分填充多孔介质通道内流体传热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了各区域温度分布及Nusselt数解析解,并分析了各参数对温度及Nusselt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对流传热系数Hs较小时,界面应力跳跃系数β和Darcy数Da的增加会减小流固两相间温差。而在高Hs下,Da减小也会减小两相温差。在Da、Hs和固流两相热导率之比K较大且空心率S(自由流体区高度与通道高度之比)和Biot数Bi较小时,流固两相间会在接近多孔介质区中部出现最大温差,而该最大温差会随着S增加和Da及Hs的减小向界面区移动。对于不同K与Bi,Nusselt数Nu与S的关系曲线存在不同的类型,与模型A(界面处多孔介质固相和流相根据各自温度梯度和热导率划分总热流)不同的是,采用模型C(界面处固相热流分配与自由流体区流相的热交换相关)所获得的Nu曲线类型与Hs有关。在K较小时,β对Nu的影响大于Hs对Nu的影响;而在K较大时,Hs对Nu的影响要远大于β对Nu的影响,且Hs增加会明显提高通道内的Nu。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环保轮胎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主要对橡胶条和聚氨酯在高温条件下的粘接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以分析在哪种因素水平下会有最牢固的粘接度.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烘干2~10min的粘接效果是较好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3种不同砂岩表面的吸附量,研究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胜利油藏环境下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角度考察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上的吸附规律,并对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净砂、油砂表面吸附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最多,净砂次之,在油砂上的吸附量最少。温度由60~70℃的焓变小于温度为70~80℃的焓变,随温度升高影响趋势逐渐变小。Elovich方程能更好的描述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