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纳米铁/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和吸波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防止家用电器的杂散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危害,设计并制备了纳米铁颗粒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和微波吸收行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纳米铁颗粒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波功效,吸波规律与铁粉添加量有关,但单一吸波介质无法满足阻抗匹配,需进一步研究其它吸波介质和复合介质的电磁匹配参数。  相似文献   

2.
结构型吸波材料及其结构型式设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型吸波材料(SRAM)既能承载又能吸波,是当代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简要阐述了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并就结构型吸波材料的现行研究种类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其结构型式设计作了详细分析,最后探讨了飞行器隐身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双层结构碳黑/ABS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单、双层结构碳黑/ABS复合吸波材料,并对其在8~12GHz频段内的吸波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两种结构以及不同组合双层结构的吸波效能。结果表明:双层碳黑/ABS的吸波性比单层结构有明显改善。双层结构设计参数对吸波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吸收层参数一定时,用5%碳黑/ABS作为变换层吸波效果略好;当变换层参数一定时,吸收层中碳黑含量30%,或者吸收层厚度增至6mm,双层结构的吸波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较佳的双层结构组合为:3mm厚含5%碳黑的变换层加6mm厚含30%碳黑的吸收层。  相似文献   

4.
雷达吸波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关键材料,其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简述了雷达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吸波材料的种类,详细介绍了纳米和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特点和最新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吸波材料的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结构型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的设计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型吸波材料兼具吸波与承载的双重功能,且具有可设计性,是一个重要的吸波材料的研究方向。夹芯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因其质轻、强度高,又能较好地吸收电磁波而广泛应用于飞机的机翼、尾翼和机身等部位。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建立正六边形蜂窝夹芯结构和波纹板型夹芯结构的电磁散射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手段,计算了两种夹芯吸波结构和全金属结构的RCS值,对不同结构形状的夹芯结构的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隐身材料的特性,分析了吸波材料的吸波机制,探讨了吸波材料的分类,阐述了常见吸波材料的优缺点、国内外碳纤维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碳纤维的主要应用领域,展望了碳纤维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稀土改性碳纳米管宽带吸波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碳纳米管为雷达波吸收剂进行稀土掺杂后,和环氧树脂充分混合,制成复合吸波涂料并涂覆在铝板上制成吸波涂层,使用反射率扫频测量系统检测碳纳米管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用适量稀土氧化物改性后,碳纳米管的吸波性能大幅提高,在8.40~16.08GHz频段内,反射率R〈-10dg,带宽迭7.68GHz,峰值R=-29.10dB,波峰在10.88GHz。反射率R〈-5dB的带宽达10.60GHz。  相似文献   

8.
针对吸波材料向工程应用方向发展需具备轻质和宽带吸波的关键需求,提出了一种有损谐振结构和功能化介质层调控的多层级复合异质异构吸波超材料,通过对介质层进行仿生结构化设计实现吸波超材料轻量化和宽带吸波性能。将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银铜合金复合制备了特定电导率的复合材料,通过优化银铜合金重量比和复合材料的打印工艺实现了谐振结构电导率的精确控制。基于此,设计了两层有损谐振结构层来调控宽带阻抗匹配和欧姆损耗,利用双材料熔融沉积3D打印工艺实现了多层级异质异构吸波超材料的可控制备。所制备的吸波超材料等效密度为0.3 g/cm3,电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垂直入射条件下,吸波超材料在3.8~19.24GHz频段实现了高效吸波性能。同时,电磁波在横电波(Transverseelectric,TE)和横磁波(Transversemagnetic,TM)模式下、入射角在50°范围内时,吸波超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宽带吸波性能。这种多层级异质异构吸波超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方法为推动吸波材料向工程应用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雷达吸波涂层损伤及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雷达吸波涂层的工作原理,依据隐身武器装备使用过程中引起损伤状况的原因和损伤部位对雷达吸波涂层的损伤进行分类,并通过理论计算不同机械损伤面积对吸波涂层隐身性能变化。总结了目前美军对隐身武器装备雷达吸波涂层维修的措施和经验。为适应战场抢修的要求提出了研发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容易调节快速固化隐身涂层的修复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成本低、吸波性能良好、吸收带宽较大的电磁波吸收涂层,运用高压液相氢还原工艺对SiC粉体进行表面镀镍,并与铁氧体复合,制备了Ni-SiC/铁氧体复合材料吸波涂层,研究了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吸波涂层在8~18 GHz频段内的吸波性能,并研究了不同材料的电磁参数.结果表明:表面镀镍的SiC粉体与铁氧体复合后,可使该复合材料的复磁导率和复介电常数得到较合理的调整,使频散效应增强,从而使Ni-SiC/铁氧体复合材料吸波涂层的吸收峰值提高、吸收带宽增加,在15.2 GHz达到最小反射率-22.85 dB,且小于-10 dB的有效吸收带宽为7 GHz,吸波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复合材料,一般是由金属和电介质周期性排列的单元结构所构成,它具有天然材料不具备的某些特殊电磁性质。超材料的电磁响应不仅由它的构成材料决定,也与其谐振单元的微结构和排列方式有关。基于超材料设计的完美吸波器通过合理改变谐振单元的微结构参数和排列方式可以实现对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接近100%的吸收。超材料完美吸波器(PMA)具备设计灵活、响应可调、厚度小、吸波强等优点,通过设计合理的结构可以实现超宽带宽和极窄带宽,可以广泛应用于隐身材料、频率选择表面、太赫兹成像、智能通信、光电检测等领域。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PMA的研究近况与发展前景,以期获得对PMA更全面的理解。最后对PMA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多功能、结构简单的新型PMA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基于反射声功率最小的吸声方法。将压电材料作为主动吸声的主体材料,借鉴主动吸声的原理进行吸声,将压电陶瓷晶片粘贴在很薄的简支平板上,通过布置于简支平板正前方的两个麦克风传感器检测出入射声波与反射声波。根据检测出的反射声波,将其与加在压电陶瓷上电压而引起简支平板振动而引起的声压表示为总的反射声压。在反射声压平方和最小的条件下,求得加在压电陶瓷上的电压,从而达到吸声的效果。并将单片压电陶瓷晶片反射声压平方和的理论和多片压电陶瓷晶片反射声压平方和的理论分别进行设计。对压电陶瓷晶片数量为一片、三片、五片几种情况,分别进行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起到很好的主动吸声效果,且压电陶瓷晶片数量为三片时效果就很好,更多的压电陶瓷晶片没有使吸声效果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军用机械电子设备的电磁环境分析及其防护技术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军用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的趋势,提高了其战场作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但同时机械电子设备易受到复杂战场环境下电磁波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安全可靠性.笔者分析了战场环境条件下的电磁干扰源;论述了机械电子设备电磁防护的必要性;提出了机械电子设备电磁防护的相应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金属-电介质-金属表面等离子谐振原理的电磁波吸收器,可以实现多波长及宽波段入射电磁波吸收,其电磁波敏感波长决定于微纳结构的阵列形式、单元结构尺寸。从材料特性和结构匹配角度讨论了表面等离子电磁波吸收器的吸收机理;重点介绍不同微纳结构单元及阵列形式的吸收器的发展;介绍了微纳结构阵列吸收器在选择性热辐射、生物检测以及光电探测方面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吸收器的谐振频谱可调性、以及提高吸收效率和能量转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健 《光学仪器》2020,42(5):7-11
为了实现太赫兹信号的可调谐滤波,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材料的太赫兹可调谐滤波器。通过扭曲特氟龙(Teflon)波导形成环型谐振器,实现了160~200 GHz频段的带阻滤波功能。改变谐振腔长可实现自由频谱范围(FSR)和滤波频点的调谐,实验测试了自由频谱范围在1.9 GHz和2.8 GHz间切换以及相应的滤波特性。研究表明,谐振腔长一定时,改变弯曲半径可实现滤波阻带抑制度的调节,柔性材料太赫兹环型谐振器可用于可调谐滤波,且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状态技术的材料电磁参数测量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多状态技术的材料电磁参数测量系统的原理,重点说明了四态四端口反射计,同时提出了一种利用二端口网络变换系数确定电磁参数的方法,给出了在X波段地部分材料测量的实验结果,系统简单,精度高且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7.
Electromagnetic welding (EMW) is a high-speed joining technique that is used to join similar or dissimilar metals, as well as metals to non-metals. This technique uses electromagnetic force to mainly join conductive materials. Unlike conventional joining processes, the weld interface does not melt, thus keeping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intact. Extremely high velocity and strain rat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facilitate extending the EMW technique for joining several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 welding are review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在中长波红外区域,通常使用的镀膜材料都存在相当大的色散和一定的吸收。就目前的测试技术来说,确定这些材料的色散和吸收相当困难。试验基于洛伦兹谐振子模型对热蒸发制备的锗、硫化锌以及稀土氟化物薄膜的红外透射光谱进行拟合,得出这些材料在中长波红外区的光学常数。使用锗、硫化锌和稀土氟化物分别作为高折射率层(H)、中间折射率层(M)和低折射率层(L),设计并制备了从6.8μm~15μm的锗窗口宽带增透膜系,测量结果完全可以满足光机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