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研究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课程改革方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精讲理论知识为核心,校内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紧紧围绕原理分析、系统应用、创新科技竞赛和工程实践的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验分析能力;以科技竞赛和企业实践经验促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职本科联合培养的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4+0”轮机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发挥了高职和本科两类高校的资源优势, 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该模式从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训 课程教学、“三导师制”的实施、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着手, 突破了实用型人才在理论基础方面 的匮乏, 适应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拓宽了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电气信息类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培养具备"本科理论+技师技能+工程师能力"的电气信息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型大学中“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经历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程,一直在与时俱进地积极开展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近年来针对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及时地调整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逐步将培养模式从培养"继承性"人才转变到培养"研究性"人才。围绕这一教改思路,课程组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深入开展了研究与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于研究性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电工学系列课程是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工程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案和效果与新工科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本文在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对国内外电工学系列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与研究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建设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以促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新工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蒋雪松  茹煜  周宏平 《电子世界》2013,(22):170-171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英语》在培养机电类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中具有重要的课程地位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材选用及编排、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和精品课程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7.
依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鲜明的行业特色,强调"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素高能强"的办学思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尤其以为林业信息化工程输送合格的通信技术人才为目标导向,对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等内容展开研究和实践工作,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多层次实践训练体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为学校师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本文从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出发,通过与企业合作运作工作室,探讨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本文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新型多层次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力量、成立工作室以赛代练、创新博客教学模式,团队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相似文献   

10.
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优化与教学手段多样化,形成“场景性教学+分析性实验”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在通信工程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区域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培养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深入研究认知规律,明确学习者外部学习条件与内部学习条件的辩证关系,提出从基础知识中探“新”、以想象力求“新”和靠勇于实践创“新”等有关教学设计的一系列关键点,并以“现代通信网络”课程为依托尝试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2.
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流向分析,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办学理念,建立基于目标与质量双重反馈控制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有色冶金和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型和工程型特色突出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确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基地,培养了大批学术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和自主创业型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电工学系列课程是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工程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案和效果与新工科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本文在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对国内外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非电类理工科专业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与研究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建设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以促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新工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是当前学科交叉、渗透的必然趋势。本文对所在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物理学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探索性研究,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结合专业优势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物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基础教育科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蔡劲松  陈刚 《移动信息》2024,46(1):89-91
信息安全应用技术专业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一种高新技术人才。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信息安全人才,需要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产业界与教育界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出更具实用性的人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能由此获得更好的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中围绕教学与实践、企业参与、学生综合技术技能、产学研有机结合等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展开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培养“四流合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实验操作平台是学院有效开展物流实践教学的基础。物流实验操作平台构建依据学院相关指导思想和原则,从实验场所及硬件环境、软件环境配置及实验操作体系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企业、学生和任课教师等的调研,分析了企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与电商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本文构建了“三维三阶段全程项目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柔性与定位准确,可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中"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具有汽车行业背景的地方院校,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自动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我校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依据自动化应成为信息化和汽车制造之间"桥梁"的思路,本专业以汽车生产自动化为专业方向。本文重点介绍了在汽车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下,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层面相对弱势。本文作者在对当前若干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转变思想理念、建立实践系统、建设课程体系和培养综合素质"四个角度对构建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以此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20.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电机系统及其控制与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专业方向。如何在同一本科教学大平台下,以"宽、专、交"的模式培养专业方向不同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我们提出"1个平台、2个强化、2个关系、1个目标"的思路,即优化电气工程本科教学大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和实践环节、解决好"点与面"和"宽与专"的关系、实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的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在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提高了电气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