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京杭运河漕运的中断,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规划、水工建筑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最高技术成就的南旺枢纽逐渐湮灭。以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为例,探讨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方案提出"一河三区"园区空间布局,旨在揭示南旺枢纽的科技价值,全面保护运河遗产,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遗址公园旅游,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水利行业的进步,水利设计标准也逐渐完善,研究讨赖河流域共用骨干工程改造在水利遗产保护中的要点有利于调整河流工农业及生态结构,支撑河流周边经济区域发展。文章通过对讨赖河流域基础概况进行论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对讨赖河共用骨干工程渠道断面、超高、防冻胀、节制分水闸、排沙闸、排沙渠及安全防护区进行改造,改善了其原有设计工况,满足了现行规范的相关要求,为讨赖河流域水利工程技术信息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徐浩 《小水电》2016,(4):65-66,83
"数字三江"系统是"三江"在数字环境下的表达和再现,它以空间坐标为基准,依托信息化手段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整个三江信息资源的数据采集、资源整合、管理更新、共享服务和开发利用,形成统一的基础、支撑、应用和执行平台。该系统为管理者提供全面、便利、快捷、安全的管理手段,有效提升了浙江省宁波市三江河道的业务管理水平和能力。1系统的结构设计(1)"三江"门户网站为水利系统内部及水利系统外部相关部门、企  相似文献   

4.
5.
江苏省常州市北塘河水利风景区目前正处于旅游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在摸索当中。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旅游社会效益和社会系统支持能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常州市北塘河水利风景区可持续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分为总指标层、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指标层。一级指标由上述4个研究内容组成,往下再分出10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和29个四级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通过对以上各项指标的分析评价,得出常州市北塘河水利风景区正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郑峰  吴志旺 《小水电》2014,(3):72-74
根据赵山渡引水枢纽泄洪闸渗漏情况,采用水下施工技术对泄洪闸上游永久缝缝面进行直接表面防渗处理,以形成一个新的闭合止水系统。对泄洪闸渗漏部位分2个工作面同时进行施工,即对泄洪闸伸缩缝渗漏部分,采用LW双组份灌浆材料和SX防渗模块进行水下防渗处理;对浅滩区防渗墙头部上、下游侧采用HK—9105灌浆材料进行水下灌浆处理。经修补后,渗漏水现象明显减弱或基本消失,坝基扬压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系统地对来宾至桂平全长193.876 km的2 000 t级航道工程进行洪水影响评价,对一维水动力模型率定验证,聚焦河道运行水位变化,分析评估航道整治建设对河道行洪、水文测站观测、桥梁运行、取水口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实施会造成工程段水位下降,对水文测站的水位观测方案造成不利影响,需采取相应补充监测等补救措施,对桥梁、取水口、行洪排涝、灌溉等基本无不利影响,评估结果可为水行政部门审批及管理提供较为丰富详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株洲航电枢纽工程坝址白垩系红色砾岩之溶蚀风化特征,总结了溶蚀风化深槽的电性特征,并通过大量钻孔验证了电测深方法探测溶蚀风化深槽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深刻理解水文化的内涵和构成,以及构建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以物质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和制度水文化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水利院校的水文化教育体系,弘扬水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加强水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的指导,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持续保障.  相似文献   

10.
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起步早、步伐快、成效好,截至2020年年底已拥有6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0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现选取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开展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研究.一、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1.景区概况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核心,位...  相似文献   

11.
京杭运河二通道钱塘江出口拟建在七格弯道,该河段水动力强,水流变化复杂,河床冲淤幅度大,护岸丁坝群及其它涉水建筑物较多。从清华大学引进的表面流场实时测量系统(VDMS)在京杭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出口航道综合分析泥沙物理模型中的应用表明,VDMS可以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记录模型试验中的流场信息,为试验结果提供有力依据,在模型试验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云鹏  吕娟  万金红  邓俊 《水利学报》2016,47(9):1177-1187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主体和核心是水利工程。通过系统调查大运河现状河道及相关水系、各类水利工程及遗产数量和分布、现状水利功能、管理制度、相关规划计划等基本情况,分析了大运河水利遗产保存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认为,大运河具有文化遗产与在用水利工程双重属性,发展演变是其本质特性;部门分工侧重的差异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当前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的根本原因。大运河保护利用应以延续水利功能与保护文化遗产并重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完善和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保护工作应统筹规划、区分对待、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同时加强在用类遗产保护理论及技术研究和运河水利科技文化史的展示宣传。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目前大运河的河道、遗产和管理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针对大运河保护对象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大运河遗产水利专项规划,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对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京杭运河杭州段为对象,研究主要水污染超标因子氨氮的浓度预测方法.选取2007年6月2~10日运河实测水质变化过程,根据干流各节点的初始浓度和各支流的浓度,结合水位流量自动监测数据,分别用简化水库模型和有限差分法预测运河干流各节点的氨氮浓度,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简化水库模型和有限差分法应用于该次水体氨氮浓度计算中,两者的误差均在5%以内,对运河水质预测均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技术史层面研究了京杭大运河各时期工程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京杭大运河的遗产构成。主要结论如下:(1)大运河具有独立的工程体系,是界定其遗产时空范围的重要依据;(2)京杭大运河以其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区域特点的鲜明性应当作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3)京杭大运河遗产的核心构成是水利工程体系,由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属设施四大工程系统组成。京杭大运河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范围内水利规划、土木工程的最高成就;(4)京杭大运河具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双重特点。京杭大运河运用的500年为黄河夺淮南行期,在黄河泥沙和持续数百年的水利建设影响下,区域江河湖泊演变之剧烈,是世界任何地区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6.
引配水对京杭运河杭州段水质的改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平原河网的水动力和水质特点,建立了运河水系河网水质模型,并利用2007年该运河水系河网的实测水位及水质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进行了杭州市主城区引配水方案下的水动力计算,并对设计水动力条件下的运河水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引配水方案实施后,运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将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近年随着对京杭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推动,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对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全面保护工作。对运河工程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评估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特点,通过对现有标准进行补充,建立了运河工程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运河工程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的方法。文中以德州市境内的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为例,进行了示范研究和价值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8.
黄淮运的河工舆图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水利舆图的源流,以及收藏于国外重要图书馆传世水利舆图的基础上,以黄河、运河河工图为例,阐述了以水利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舆图所具有的系统性、传承性和应用性。指出它们不仅描绘出历代治理河渠水利工程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历代政权的水政管理制度,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时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  相似文献   

19.
1128年黄河改道,经由泗水入淮,改变了战国以来黄淮间运河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元开会通河以及徐州以下漕行河运,构成了运河与黄河利害并存的关系:黄河既为水源,又为水道,更以频繁决溢给运河以极大干扰。本文研究了黄淮间运河水道的重构过程与区域水环境演变,得出如下结论:(1)徐州以上,由黄河北泛泛道形成的耐牢坡河,对会通河济宁以南水道和泗水流域水系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徐州以上黄河决溢直接关系会通河-黄河漕运水道的水源丰枯。明前期引沁入汴入河的努力,维系了近200年黄河水道通航。河行漕运最后以徐州洪、吕梁洪淤塞而终结;(3)会通河济宁以南,徐州以下黄河水道的淤积是区域水环境蜕变,泇河、中运河及微山诸湖形成的主要动因。而微山湖等具有水源调蓄功能运河水柜产生,使运河最终摆脱了对黄河水源和水道的依赖,换来了其后大运河200余年的畅通。本文认为,黄河南行的700年间,在黄河南北泛道泥沙累积淤淀与运河工程体系运用的共同作用下,淮北平原自然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改变,这是大运河不可忽略的自然史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