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近日,云南省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9年全面完成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全省124个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县(市、区)基本实现了4类重点对象危房"清零"目标。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厅党组班子成员一对一挂钩联系农村危房改造  相似文献   

2.
<正>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孝昌市建设局坚持科学规划,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政策宣传到位。通过进村入户免费发放《孝昌县农村危房改造宣传手册》5000余份、"湖北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卡"10000余份、"扶贫成效明白卡"3900余份及网络、报纸、广播、乡村公示栏等方式,确保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云南省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9年全面完成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全省124个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县(市、区)基本实现了4类重点对象危房"清零"目标。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厅党组成员一对一挂钩联系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重、进度滞后、问题相对突出的州市和县区,定期调研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财政部于日前再次追加下达2012年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50亿元,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财政部表示,此次追加的补助资金将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其中支持东北、西北、华北"三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20万农户结合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财政部指出,今年农村危房改造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500元补助。此前财政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下达了今年395.72亿元补助资金、500万户补助任务。  相似文献   

5.
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部分困难群众居住难的问题。近些年,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审计过程中发现部分补助对象与政策规定条件不相符、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以及危房改造工程不达标等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克扣或拖欠补助资金、虚报冒领、"手续费"以及受补助的农户所要回扣等行为,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和谐。基于此,本文就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审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笔者日前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该省在部署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中,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做到"三个落实",扎实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住建部发布《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导则》,并要求各地在参照执行的同时,结合实际细化,针对不同结构类型农房,制订既能保证安全又不盲目提高建设标准的地方标准,住建部将挑选部分地方标准,作为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领跑者"标准,印发各地参照执行。《导则》所称危房改造包括农村危房拆除重建  相似文献   

8.
地方动态     
正河北:下达3.25亿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中"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任务,今年以来,河北省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落到实处。截至目前,省级财政下达2020年省以上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25亿元,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帮助4类重点对象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支持应改尽改。  相似文献   

9.
<正>4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黑龙江挂牌督战帮扶工作组召开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视频会议。督战帮扶工作组成员单位住房保障司司长曹金彪、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晓龙,同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泰峰和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就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云上交流"。部扶贫办公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督战帮扶工作组要求,要深入  相似文献   

10.
"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是过去广西贫困农村居住生活的真实写照。伴随着经济发展,广西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在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不少群众仍"蜗居"在破陋的茅草树皮房和土坯房里,农村危房成为广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一块"硬伤"。2009年起,国家连续4年将广西列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区。广西各级政府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作为  相似文献   

11.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关系”代表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下农民社会交往的一种价值面向,体现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本原逻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描述了新时期我国乡村社会资源配置的逻辑之变,也是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及乡村规划理论构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重点解析了“关系”背景下我国乡村规划在产权界定、公共物品供给、地方性空间生产、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应顺应乡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逻辑之变.重点通过嵌入“地方性知识”、构建“生命共同体”、培育“公共精神”构建基于我国乡村社会资本提升的乡村规划理论框架.最后结合乡村调查与实践,提出了我国乡村规划的4个突破方向:①农民聚居:从村落走向社区;②公共物品供给:从“低水平的均衡供给”走向“多元、梯度、差异化的渐进提升”;③土地整治:从“经济需求”走向“村社发展”;④乡村治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化”.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2019,(6):55-63
乡村集中社区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其建设类型也深受乡村治理模式的约束。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理论动态分析框架,并以苏南为例,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社区类型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出现由"汲取型政权"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治理方向转变。在乡村治理变迁推动下,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呈现由"村社自主建设"到"政府主导建设",再到"多元主体共建"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香港城市化不断推进,新界乡村居民大规模迁徙到市区,乡村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物质景观逐渐衰败。90年代后,香港开始通过不同方式推动乡村转型,取得良好成效,可为内地乡村复兴提供有益参考。从近现代香港乡村演化路径切入,以转型发展中的荔枝窝、盐田仔、大澳村以及南丫岛为例,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乡村复兴的不同驱动方式,包括由精英阶层“多方联合”推动,由本地居民自发保护,由政府或村民开展的“零碎型”保护,以及由中产阶级迁入而推动的“乡村绅士化”等4类乡村复兴方式。香港乡村经历了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发展的演化路径,乡村职能从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乡村消费,城市资本对乡村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进行重构。香港乡村复兴主要由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参与度较低。乡村转型亟待综合性保护规划的制定, 并通过因村施策、多方合作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等多维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2020,(5):35-43
乡村"农业去中心化"背景下,重塑农业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维护农业和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双重意义。研究在分析"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长三角地区乡村农业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重构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2)协调关系发展类型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农业发展是根本动力;(4)乡村"农业去中心化"需要避免农业发展"去乡村化";(5)提出从区域视角重构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空间规划路径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的规划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乡村政策的梳理,整体分析了国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政策演进的脉络和要求,从广东省的层面剖析了乡村规划建设政策推进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从乡村规划编制到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提出,广东省的乡村建设实践在村庄规划编制、乡村特色挖掘与塑造,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新农村“组合抱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建设、以“道”兴村的模式。同时指出,未来乡村振兴应该结合文化、产业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总结,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7.
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唯山 《规划师》2007,23(2):8-11
城乡统筹及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城市和农村"双赢"发展的有力保障,全面解决好农村建设发展问题,应当关注农村的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两种模式.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根据"以城带乡统筹规划"的基本思路,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统筹布置,强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农村发展实行整体规划,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农村空间发展模式,实施农村"金包银"等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广斌  王勇  谷人旭 《城市规划》2019,43(1):109-116
农地制度变革通过重构土地产权、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调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对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的农地制度分析框架,以苏南为例,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的土地制度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地制度由"放权让利"向"限权争利"再向"还权赋能"的变革,苏南乡村集居模式先后经历了由村社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村内集居、政府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城郊集居向宅基地置换下的跨村集居的演进路径。最后,基于农地制度改革,对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的机制改进、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佳 《上海城市规划》2020,2(2):104-108
乡村规划管理是乡村建设与治理的龙头。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总结统筹城乡实践和"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探索建立了乡村规划师制度。作为深化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它对成都乡村规划水平的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新形势下,成都将继续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从定位与职责、管理与运行、实施成效等方面简要介绍成都市的乡村规划师制度,总结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资本下乡并通过土地流转撬动了乡村转型,但也衍生出新的乡村发展与治理问题。乡村振兴时期的乡村资本运作模式对以土地流转为引擎的乡村产业、空间与社会形态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资本—土地-乡村转型"三者的内在逻辑,剖析了"资本-土地"的互馈关系以及推动乡村转型的机理。以遂宁青龙村为例,从资本介入全过程的视角提出了乡村资本的活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时期的资本与土地流转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