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明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结果]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对烟草黑胫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值为0.09 mg/L。烟草移栽期和团棵期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864.88 g a.i./hm~2处理对烟草黑胫病防治效果达91.43%,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且能较好地促进烟株的良好生长。[结论]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可作为替代药剂,用于烟草黑胫病的大田防控。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润湿剂、分散剂、黏结剂、崩解剂等因素对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最优配方组成:吡唑醚菌酯50%、Morwet EFW3%、Morwet D-425 7%、2425 16%、无水硫酸钠5%、高岭土补足至100%。经过试验分析表明,产品悬浮率达90%以上,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水分散粒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花生褐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混合对花生褐斑病毒力增效作用。[方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筛选得到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增效型混剂。[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1:1混配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138.86。田间药效试验中,20%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4.50%,显著优于2个单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5%吡唑醚菌酯·霜脲氰悬浮剂复配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用C18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配制一系列浓度霜脲氰(吡唑醚菌酯)标准溶液,并以其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霜脲氰和吡唑醚菌酯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4,0.9995,标准偏差分别为0.239,0.158,变异系数均为1.5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100.0%。  相似文献   

5.
研究16%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以及悬浮率、热贮稳定性的测定方法。采用ODS-C18反相色谱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16%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参考GB/T 14825—2006测定该药剂的悬浮率。结果表明,该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同时快速分析16%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5%和99.90%;标准偏差分别为0.095和0.085;悬浮率测定方法符合此制剂质量控制的检测需要,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0%和99.41%,标准偏差分别为0.776和0.536。  相似文献   

6.
牛纪胜  唐剑峰 《农药》2021,(1):35-37
[目的]建立HPLC测定30%氟醚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C18反相柱,以甲醇-水(体积比80:20)为流动相,在波长240 nm条件下测定试样中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含量。[结果]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3%和0.0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7%和99.8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复配制剂中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填料等组分的筛选和研究,确定了挤压造粒工艺的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最佳配方。该配方组成为:吡唑醚菌酯25%,SXC3%,2020 3%,D908 3%,消泡剂0.5%,可溶性玉米淀粉2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该制剂分析试验表明,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水分散粒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农药》2017,(2)
[目的]建立HPLC测定25%呋虫胺·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_(18)反相柱,以乙腈-水(体积比70∶30)为流动相,在波长275 nm条件下测定试样中呋虫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含量。[结果]呋虫胺和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和0.9999,变异系数分别为0.73%和1.37%,标准偏差分别为0.148和0.0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5%和100.1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制剂中呋虫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发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悬浮剂。[方法]采用湿法研磨工艺,通过粒径、黏度、分散性、冷贮、热贮和冻融稳定性等指标的测试,对配方中的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原药进行了筛选。[结果]当吡唑醚菌酯12.8%,啶酰菌胺25.2%,DSC2005 5.0%,Ethylan NS-500LQ 1.0%、黄原胶0.15%、硅酸镁铝1.0%、丙三醇4.0%、消泡剂SAG6300.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可制得合格的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悬浮剂。[结论]该配方适用于不同熔点的吡唑醚菌酯原药,具有优良的低温和高温稳定性,为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复配悬浮剂配方的开发和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7.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是一种安全的、无溶剂、无粉尘,有一定强度和自由流动的粒状制剂,并由于它的包装和使用方便,用水稀释能迅速地分散成悬浮液使用,已成为当今农药剂型和作为替代可湿粉剂最有吸引力的新剂型。巴斯夫公司开拓了一系列吡唑醚菌酯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的有60%唑醚·代森联(5+55)WG,商品名百泰?、38%唑醚+啶酰菌胺(12.8+25.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50%吡唑醚菌酯·左旋松油醇EW对龙滩珍珠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田间使用剂量及对珍珠李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叶面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0%吡唑醚菌酯·左旋松油醇EW225、337.5ga.i./hm2处理在第3次施药后7d的防治效果达到79.28%~89.1%,显著优于25%吡唑醚菌酯EC和50%多菌灵SC的防效。[结论]50%吡唑醚菌酯·左旋松油醇EW能够有效防治珍珠李炭疽病,并对珍珠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方法]以番茄叶霉病为防治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检测3种药剂对其防治效果。[结果]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28.40 g a.i./hm2二次施药后的防效为77.43%,高于对照药剂的防效,差异显著。[结论]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防治效果好,对作物安全,是防治番茄叶霉病的优良杀菌剂。  相似文献   

13.
将吡唑醚菌酯和霜脲氰复配制成干悬浮剂,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采用湿法粉碎以及喷雾干燥制备了42%吡唑醚菌酯·霜脲氰干悬浮剂,并通过流点法筛选出润湿分散剂的种类,同时,设计了一系列润湿分散剂的配比,测试并对比了各项性能,最后筛选出最优配方。该干悬浮剂最优配方为:吡唑醚菌酯6%、霜脲氰36%、SD-661 10%、SD-819 20%、NNO24%、SR-05 2%、消泡剂1%。该配方制得的干悬浮剂悬浮率高,稳定性好,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吗啉在黄瓜上使用的安全性,对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吡唑醚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4~4.2 d、8.5~11.8 d,烯酰吗啉在黄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5~4.7 d、17.7~33.6 d。黄瓜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06~0.333 mg/kg、0.066~2.237 mg/kg,烯酰吗啉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06~0.632 mg/kg、0.108~4.866 mg/kg。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吗啉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相似文献   

15.
《农药》2016,(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20%二氰蒽醌·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 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乙腈-水为流动相,同时测定试样中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的含量。[结果]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标准偏差分别为0.18和0.12,变异系数分别为1.14%和2.2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7%和99.6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与准确度高,可同时快速测定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黄瓜中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吗啉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利用丙酮和二氯甲烷提取黄瓜样品中的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吗啉,经氧化铝柱纯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分别绘制2种目标物的标准曲线。[结果]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吗啉在黄瓜中的最低检出限均为6.0μg/kg,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3.0%~98.8%,RSD为0.9%~5.2%。[结论]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以用于同时定性、定量分析黄瓜中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吗啉混剂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17.
《农药》2015,(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35%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XDB C18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同时测定试样中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的含量。[结果]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在100~5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0.999 6;标准偏差分别为0.052、0.044;RSD分别为0.20%、0.4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1%、99.7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与准确度高,可同时快速测定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含量。  相似文献   

18.
《农药》2015,(3)
[目的]筛选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有效杀菌剂及其混剂,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5种杀菌剂及4种药剂的5个配比对稻瘟病菌的毒力,喷雾法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吡唑醚菌酯、三环唑、戊唑醇、咪鲜胺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EC50值分别为0.46、1.92、5.23、7.14 mg/L。将其4种药剂进行复配,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三环唑质量比为1颐3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作用效果较好,EC50值为0.23 mg/L,增效系数为2.14,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将吡唑醚菌酯与三环唑按质量比1颐3制成25%吡唑醚菌酯·三环唑WP,在40 g a.i./hm2剂量下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效为92.9%。[结论]吡唑醚菌酯及其增效混剂对水稻稻瘟病有优异的防效,为更有针对性地防治水稻稻瘟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唑醚菌酯PLGA微球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选用ZORBAX ODS柱,紫外检测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以外标法对试样中吡唑醚菌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 8,标准偏差0.035 5,变异系数0.198%,平均回收率100.35%。[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操作简便、快速,可满足微球制剂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20.
9种杀菌剂防治苹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种杀菌剂防治苹果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发病前施药防治苹果炭疽病,试验中9种杀菌剂均具有较好防效,在处理剂量范围内对果树安全.第6次药后调查,制剂用量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 mg/kg的防效最高,显著优于其他各药剂处理;其次为25%咪鲜胺乳油1 333.2 mg/kg,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428.5 mg/kg,25%吡唑醚菌酯乳油333.3 mg/kg,防效达88%以上.生产上应在发病前施药,间隔7~10 d喷药1次,连喷5次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