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轭亚油酸的微乳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共轭亚油酸/EL-35和EL-10/乙醇/水体系的O/W型微乳液.考察了温度、防腐剂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动态光散射测定了微乳液的粒径;利用粘度计测定不同水含量的微乳液的粘度变化来观察微乳液流变性:对O/W、W/O、B.C.中的共轭亚油酸的微乳液和共轭亚油酸乙醇溶液进行了光稳定性研究,还分析了温度和pH对微乳液和乙醇溶液中共轭亚油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防腐剂苯甲酸钠浓度变大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微乳液粒径在制备三个月后仍保持在80~90nm之间;共轭亚油酸对光热和酸都比较敏感,但同环境条件下,O/W型微乳液中的共轭亚油酸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制备了蛋清蛋白-壳聚糖混合乳液与蛋清蛋白-壳聚糖双层乳液,并将二者分别负载β-胡萝卜素,通过测定粒径、乳析指数、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等指标,对比二者热稳定性、抗消化稳定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在80℃处理后,混合乳液、双层乳液的乳析指数分别较20℃时增大了54%、14.6%;80℃时,双层乳液的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为74%,比混合乳液的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高21%,各项指标均显示双层乳液有较强的热稳定性。体外消化过程中,双层乳液能保持较为完整的乳滴结构,而混合乳液出现了破乳现象,双层乳液负载β-胡萝卜素后其生物可给率比混合乳液高14.7%。在贮藏15 d后,混合乳液和双层乳液的粒径分别较新鲜乳液的粒径增大了30.2%、16.1%,双层乳液中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较混合乳液高18.3%,双层乳液中油脂的脂肪的过氧化值较混合乳液低23.4 meq/kg。综上,双层乳液对于β-胡萝卜素的保存效果以及乳液中的油脂氧化稳定性最好,该研究为β-胡萝卜素、多酚等功能活性物质的高效递送、吸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在消化过程中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设计胃肠消化模型,通过对加菌与不加菌的O/W型和W/O型乳液的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乳化稳定指数(Emulsification stability index,ESI)、浊度、粒径、Zeta电位检测和显微观察,考察乳液是否出现分离、絮凝、聚集上浮等现象。结果表明,在胃消化阶段,O/W型和W/O型乳液EAI、ESI、粒径、电位都明显减小,显微观察显示液滴密度减小,体积增大;加入枯草芽孢杆菌的乳液与不加菌乳液相比,各指标减小的幅度更大。在小肠消化阶段,O/W型和W/O型乳液EAI和ESI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粒径和电位则明显下降,另外,两者的显微观察显示液滴密度减小,体积也减小。与不加菌的相比,加入枯草芽孢杆菌后乳液EAI、ESI、粒径显著降低,电位显著升高(P<0.05)。综合上述结果,枯草芽孢杆菌促进了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在消化过程中的破乳现象。  相似文献   

4.
颜秀花  王正武  刘峰 《食品科学》2009,30(11):11-16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对食品级β- 胡萝卜素的液晶配方和工艺进行研究;用偏光显微镜、流变学方法等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EL-35/ 丁酸乙酯/ 水的溶致液晶的形成、微观结构、动态流变性质及体系相态进行研究;对相同浓度β- 胡萝卜素的液晶、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溶液进行光和pH 值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25℃下,β- 胡萝卜素在EL-35:丁酸乙酯:水=1:1:1 体系的液晶、微乳液和油溶液中对光都比较敏感,但在液晶中相对稳定:pH 值对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油溶液中的β- 胡萝卜素稳定性有影响,对液晶中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袁媛  毛立科  高彦祥 《食品科学》2008,29(5):181-186
采用Tween系列乳化剂(Tween20、40、60、80)粗乳化β-胡萝卜素并经100/10MPa二级高压均质制备 0.5%(W/W)β-胡萝卜素含量、不同乳化剂浓度(4%~12%)的纳米乳液,经4、25、55℃贮藏28d,根据 ΔBS(t)值、贮藏过程中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的粒径大小以及色素含量的变化比较四种Tween乳化剂及其浓度对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 Tween20制备的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d=132nm)最小,稳定性较好,而且色素保留率最高(64%~78%).  相似文献   

6.
目前双重乳液技术已应用于许多食品。食物中的一些天然成分如蛋白质等具有天然乳化剂的作用,不添加乳化剂形成的乳液结构食品有更高的食用级别。本次研究探索双重乳液(W/O/W)在天然食品原料中即不添加二级乳化剂的情况下的形成及盐对W/O/W双重果蔬浆乳液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第二级乳化剂及内外水相分别含KCl及NaCl时,O/W乳液、W/O/W乳液能够在一些果蔬浆中形成,形成的双重乳液W/O/W在草莓和柠檬果浆中更稳定。在草莓果浆W1/O/W2中,分散相W1/O液滴的粒径大小随加入果浆体积比例的减少而增大。KCl或NaCl的加入对于某些食品中形成优质双重乳状结构非常关键。此外,均质速度及时间同样影响果蔬浆乳液的结构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 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 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 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 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 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 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 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 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相似文献   

8.
β-胡萝卜素被作为功能营养因子和着色剂用于食品工业,然而其较低的水溶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应用受到严重限制。本研究通过构建β-胡萝卜素微乳液体系改善其水分散性,并通过在微乳液制备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考察其对β-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双重保护效果。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微乳液在水溶液中的平均粒径分布为48.5nm(r),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可显著提高β-胡萝卜素微乳液在加速实验条件下的贮藏稳定性,研究中采用的三种抗氧化剂对β-胡萝卜素稳定性的保护效果由高到依次为:EDTA-2NaL-抗坏血酸维生素E醋酸酯;并且水溶性抗氧化剂和油溶性抗氧化剂复配使用同时表现出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科学设计β-胡萝卜素稳态化运载体系,为提高其在食品生产中的适用性和广谱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作为原材料,制成稳定的水包油(oil/water,O/W)型和油包水(water/oil,W/O)型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研究植物乳杆菌对乳液的影响。通过分析乳液经唾液,胃液,肠液消化时粒径、电位、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在胃中,乳液油滴不断变大,电位、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和乳化稳定指数(emulsifying stability index,ESI)下降; O/W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3 405 nm降到1 858 nm,加菌乳液粒径从3 826 nm降到2 204 nm,W/O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5 269 nm降到1 963 nm,加菌乳液粒径从5680 nm降到2 449 nm;在小肠中,乳液油滴均一,EAI和ESI增加,O/W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1 434 nm降到691nm,加菌乳液粒径从1 684 nm降到687 nm,不加菌乳液电位绝对值在7 h达到最大值(75.73),大于加菌乳液的最大值(70.66); W/O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2 317 nm降到1 221 nm,加菌乳液粒径从2 201 n...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微乳体系,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拓展微乳液及姜黄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制备具有较高姜黄素溶解度、可无限稀释的食品级微乳液。以油酸和不同聚合度的聚甘油单月桂酸酯、不同碳链长的醇为原料,通过对拟三元相图的分析,筛选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水相pH值和NaCl浓度对微乳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用电导率法分析微乳液的结构,用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测定观察微乳液滴的粒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以质量比为2∶1的六聚和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复配为表面活性剂,以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1/2,制备的微乳液效果最好,微乳区域面积占比最大,微乳液滴呈均一球形,粒径在10~100?nm之间。非中性的水相、NaCl的加入均会导致微乳区域面积占比的减小和最小可稀释比的增大。当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为9∶1时,能够形成可无限稀释微乳体系,该体系结构在含水量小于45%时为W/O型,继续增加含水量,体系结构逐渐转变为双连续型,含水量超过60%时为O/W型。姜黄素微乳化不影响姜黄素生物活性,且姜黄素的溶解度可达4.87?mg/mL,可有效地解决姜黄素溶解性差、稀释性差的问题,说明微乳液是姜黄素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   

11.
该文系统研究了食品级明胶基Pickering乳液的pH、离子强度和热稳定性,并利用3种性质的Pickering乳液实现对β-胡萝卜素的装载。结果表明,在等电点(pH 5)附近,几乎不能形成稳定的乳液。提高分散液的静电斥力,有利于形成均匀的Pickering乳液;NaCl的添加导致静电屏蔽的产生,使液滴粒径和乳析指数(creaming index,CI)增加,随着离子强度的进一步增加(100~500 mmol/L),由于液滴间相互作用的改善,使得液滴粒径和CI相对减小并趋向于稳定;乳液经过加热处理后,网络结构被破坏,液滴聚集,导致液滴粒径和CI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β-胡萝卜素的装载研究表明,高黏弹性Pickering乳液可显著降低β-胡萝卜素的光降解,经过30 d的储藏(4℃)仍可保留70%以上。此外,高黏弹性乳液可显著提高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及性,更有利于体内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2.
VE的微乳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对食品级VE的O/W型微乳液配方和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在35℃下,Tween80:正丁醇=1∶1;VE:SAA:水为1∶99∶900。温度对微乳区域影响的考察发现随温度升高微乳区面积减小;通过分析电导率随组分变化的曲线划分出不同微乳类型区;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VE微乳液粒径大小一个月内的变化情况,表明VE微乳液稳定且平均粒径小于10nm;以正己烷为透析液,在25℃下,利用渗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本的释药率,显示48h后VE的包封率高达83.7%,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Tween80/异丙醇/丁酸乙酯/生理盐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及其微乳相结构转变,并研究该体系的药物释放行为。方法用电导率法和循环伏安法测定微乳相结构转变。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姜黄素的溶解度,并探索水包油(O/W)型微乳载体中姜黄素的包封率和释放行为。结果研究表明,微乳结构在较低盐水浓度下形成油包水(W/O)型微乳,在中等盐水浓度转变为双连续型结构,在高盐水浓度连续转变为O/W型结构。O/W型微乳作为载体对姜黄素具有包封、增溶和缓释的作用。结论本实验中O/W型微乳对姜黄素具有一定的包封和缓释,鉴于体系的低毒性,期望对制药工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蛋清蛋白凝胶颗粒为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研究油相比例、凝胶颗粒蛋白含量对蛋清蛋白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EWP-PE)的影响,并探究其负载β-胡萝卜素的热稳定性及储藏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当蛋清蛋白含量4%,油相体积分数40%时,EWP-PE粒径47.37 μm,Zeta-电位值-30.3 mV,乳析指数14.2%,此时的EWP-PE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EWP-PE负载β-胡萝卜素后,其粒径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在80℃条件下,乳液中β-胡萝卜素保留率达65.8%。储藏15 d后,乳液中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为42.8%,显著高于油相中β-胡萝卜素保留率(27.5%)。结论:负载β-胡萝卜素的EWP-PE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拓宽β-胡萝卜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为对比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O/W及W/O/W乳液的稳定性,以米糠蛋白作为基料,采用双乳化法制备O/W及W/O/W乳液,考察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乳液的微观形态和稳定性并探究其界面稳定机理。结果表明:W/O/W乳液的贮存稳定性显著优于O/W乳液;与相同蛋白含量的O/W乳液相比,W/O/W乳液的黏度显著提高;当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为0.4 g/100 mL时,W/O/W乳液的稳定性较O/W乳液提高了1 倍以上;乳液内部包裹更多的W/O液滴,W/O/W乳液的粒径较大;而此时静电斥力也较大,起到稳定乳液的目的。同时,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不小于0.4 g/100 mL时,O/W及W/O/W乳液中蛋白质的吸附率较高,达到78%以上。本研究为天然米糠蛋白质在食品级乳液中的开发提供参考,为粮食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吴晓琳  王健  邹立强  严持  刘伟 《食品科学》2019,40(14):15-22
制备β-胡萝卜素蛋白乳液,在此基础上构建β-胡萝卜素乳液水凝胶微粒,加入不同浓度的Ca2+进行交联,对Ca2+交联β-胡萝卜素乳液水凝胶微粒的基本性质及稳定性进行考察。经浓度为0~4 mmol/L的Ca2+交联的水凝胶微粒粒径无显著性差别;随着Ca2+浓度的增加,水凝胶微粒的黏度及凝胶强度增加;经Ca2+交联的水凝胶微粒的离心稳定性提高。β-胡萝卜素乳液在pH 3~5发生严重的分层现象,而β-胡萝卜素乳液水凝胶微粒在pH 3~7之间都相对较稳定。Ca2+交联浓度为0~2 mmol/L的水凝胶微粒在高NaCl浓度(>2 mol/L)时会出现分层现象,但是Ca2+交联浓度为2~4 mmol/L的水凝胶微粒可以在不同NaCl浓度下一直保持稳定。在贮藏稳定性实验中,Ca2+交联可以进一步提高水凝胶微粒对β-胡萝卜素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水/Span80-Tween80/醇/大豆油食品级微乳。选用助乳化剂浓度法制备微乳液。用改良三角相图法筛选得到了能形成大豆油微乳的食品乳化剂。考察了助乳化剂及其浓度对增溶水量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油包水(W/O)、双连续(B.C.)和水包油(O/W)类型。结果表明,大多单一食品乳化剂不能形成W/O大豆油微乳,Span80和Tween80复配后HLB值在9.7~12.9之间时能获得相对大面积的可转相微乳区域。乳化剂与油的相对比例不同,助乳化剂助溶效果不同。甘油是低乳化剂含量下效果相对较佳的助乳化剂,其浓度为25%时的增溶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该实验以β-乳球蛋白为原料,利用动态高压技术制备β-乳球蛋白纳米乳液。以乳液粒度及其分布、电位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蛋白浓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并研究pH、温度、离子强度、防腐剂等环境因素对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β-乳球蛋白质量浓度1.0 g/100 mL、120 MPa高压微射流均质3次为乳液制备的最适条件;乳液的粒径普遍在200 nm左右,且粒径分布较为集中,说明通过该法制备的乳液的均一性较高;该乳液对弱酸性及碱性、盐离子浓度、热及防腐剂均有较好的稳定性,表明β-乳球蛋白乳液具有较高的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吐温-80制备食品级微乳的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S),乙醇、丙二醇和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CS),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酸酯(MCT)和丁酸乙酯为油相(O)制备食品级微乳,通过测定粒径以及观察离心、温度、盐度、酸碱等环境因素对微乳外观上的影响,从而评价微乳的稳定性,并比较不同微乳的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微乳的稳定性很好,是一个热力学稳定体系;以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以丁酸乙酯为油相,所制得的吐温-80食品级微乳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测定电导率等手段,探讨“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温度特性。考察“正丁醇-水-茶油-皂素”体系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确定该体系具备形成微乳液的能力,其微乳体系液滴的平均粒径为57.00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00。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体系形成能力、稳定性、电导率的变化,确定“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属于温敏型体系,极端温度条件不利于W/O型微乳液的形成,优化得到最优的操作温度为7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