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河下游堤防隐患特征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堤防隐患众多,堤其隐患,堤身隐患,穿堤建筑物隐患各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对堤防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堤防隐患的治理应在查明隐患性质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标准化堤防建设是把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由分散建设改为集中建设的一种新的建设思路。黄河河南段目前仍面临着严峻的防洪形势,并存在堤身隐患多、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生物防洪工程规模小、堤防管护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迫切要求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堤防加固工程、险工改建工程、堤顶道路及防汛抢险道路工程、堤防管护设施、生物防护工程等。  相似文献   

3.
黄河堤防隐患众多,堤防安全是防洪的基础,因此,研究堤防隐患探测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快速、准确地探测判定堤身隐患并及时做出加固处理是非常必要的。采用电法探测技术来进行堤防隐患探测,根据所测视电阻率的变化大小及曲线形态,结合施工与地质情况,可推断堤身隐患的性质、部位和埋深。通过多年对黄河下游堤防探测分析,电法探测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为堤防加固和度汛防守提供依据,堤防安全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收集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段堤防工程地质勘探、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和必要的检测探测,对现状里运河东堤所存在的主要险工险段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里运河东堤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讨论了里运河堤防工程中土堤、水闸和穿堤涵洞等主要建筑物隐患的主要成因,分析了影响堤防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里运河堤防工程可能的失效路径和破坏模式,并针对里运河东堤险工险段的安全隐患提出了除险加固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5.
1998年汛期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洪峰多、洪量大、水位高、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堤防险情主要有管涌、渗水、脱坡、滑塌及穿堤建筑物土石结合部严重渗水等。长江干堤九江堤段发生决口后,采用沉船、修建围堰、钢木土石组合坝抢堵及后戗、填塘固基等综合措施快速堵住了决口。长江大洪水的抗洪抢除实践表明,黄河防洪应进一步提高水患意识,加强堤防建设,加快河道整治步伐,抓紧滩区及分滞洪区安全建设,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滹沱河基本情况,通过分析滹沱河忻州段河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堤防工程、河道疏浚、穿堤建筑物、支流河口整治、河道整治工程五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工程实施后,滹沱河忻州段的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河道整治工程是控制行洪和防止黄河堤防决口的重要工程。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由于工程基础薄弱、新修坝岸尚不稳定、根石探测和抢险手段落后等原因,在长期中常洪水作用下,险情不断,工程安全受到威胁。分析了中常洪水情况下山东黄河河道工程险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查险、报险、抢险运行新体系、加强工程巡查与观测、建设黄河下游窄河段河道模型等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8.
漳河岳城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洪拦沙作用,使下游河道水沙发生了变化,由原淤积型河道变为冲刷型河道,引起主流摆动,出现横流、坍滩冲堤,加之两岸堤防和穿堤建筑物年久失修、河道内卡口、阻水障碍物多等原因,严重影响堤防安全。为保障漳河干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6年开始对漳河干流进行全面治理。本文重点分析了工程实施后的防洪效益。  相似文献   

9.
长江重要堤防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铁 《人民长江》2002,33(8):0-0
长江重要堤防安全监测工程中,对主要穿堤建筑物、重要堤段都布置了安全监测设施.两年多来的监测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监测资料和信息,为评价防渗墙的渗控效果及穿堤建筑物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防渗墙是堤防加固和防渗处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通过监测资料分析,防渗墙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堤身、堤基的渗流状态,不同结构形式的防渗墙所起的截渗效果是不一样的.穿堤建筑物内部监测由渗压计、测缝计、位错计和界面土压力计组成,为穿堤建筑物安全运行状况和施工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堤防安全监测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拓展了传统的安全监测领域,先进的安全监测技术在堤防工程建设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的河道成为“悬河”.河势多变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决口,1950年以后,黄河下游分段开展了河道整治工作.已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经受了多年不同类型洪水的考验,这些工程改善了河道的横断面形态,限制了不利河势的出现,稳定了溜势,规顺了河槽,减少了防洪中的被动局面.实践已经证明,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对确保防洪安全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我国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演变,着重介绍了黄河下游治理的最新科研成果——流域"分区治理"新方略.新方略将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的流域空间依次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湿地等功能区,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技术手段实施滩区再造,建设嫩滩、二滩和高滩,以达成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势演变中科氏力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7,38(12):1409-1413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科氏力使黄河水流运动向右岸偏转的机理,并给出了河流水面横比降与科氏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纬度黄河各河段的科氏力大小。在详细分析黄河堤防决口记载、河道面积分布、控导工程位置、入海流路偏向等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尽管单位面积河岸短期内受到的科氏力在量值上较小,但由于长期作用,在河流发育与河势演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的结论。在黄河堤防工程设计、河道整治规划、控导工程布置和入海流路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和治河实践中应重视科氏力所引起的流路改变,以及由此导致的河岸侵蚀变形。  相似文献   

13.
黄河泥沙输移量巨大,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势必危及河道防洪安全,因此及时对河道清淤,同时加固大堤,是黄河治理势在必行的工作,目前在黄河下游进行的机淤固堤(淤临淤背)就是有效地排除大堤隐患、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黄河机淤固堤工程特点,对这项重大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如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提高机淤固堤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在4000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一系列卓越的黄河治理方略,可归纳为"束水攻沙"和"宽河滞沙"两大类.结合对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水沙量演变过程的分析,浅析历史上黄河治理思想与实践的传承与发展.远古的大禹治水、汉代的"贾让三策"和王景治河证明了"宽河滞沙"方略的有效性.明代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将"束...  相似文献   

15.
论黄河下游河道两次历史性大转折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许炯心 《水利学报》2001,32(7):0001-0008
人类历史时期以来,黄河下游发生了两次历史性大转折,第一次为两千多年前战国中期全面筑堤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第二次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过量引水使黄河下游成为人为季节性或人为萎缩性河流。本文分析第二次历史性大转折的成因、过程和影响,目的在于寻找解决面临的严峻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含沙洪水造床规律及河相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黄河实测资料,并结合黄河花园口至东坝头河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造床规律,河相关系及高含沙洪水期窄深河槽演变过程,明确指出:高含沙洪水期形成的窄深河槽难以长久维持下去,而且高含沙洪水形成的窄深河槽是以前期河床的严重淤积为代价的,对河道的破坏作用惨重。如何小浪底水库采用高含沙洪水加大排沙入海的运用方式可能会对下游河道的演变和下游防洪带来很多不利利的影响,对此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7.
黄河悬河稳定性及治理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学角度出发,论证了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因素:①地质构造控制机制;②河流地貌;③河床质与土体结构;④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悬河治理意见:①黄河下游临黄大堤不宜继续加高;②黄河下游大堤加固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③重塑黄河下游地貌;④充分利用中游水利工程调水调沙;⑤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⑥加强上游泥沙来源区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分析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河势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进一步认识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特征、开展河道整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在系统收集、整理1960-2015年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典型断面的河势观测资料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Fisher断点检验方法分析1960-2015年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典型断面多年平均河宽及主流线迁移速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60年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在平面形态上呈藕节状分布,而其主流线调整速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不显著;黄河下游于店断面、禅房断面是平面藕节状分布的关键节点,将全河段划分为3段(第一段铁谢至于店断面,河宽均值为1 627m;第二段于店至禅房断面,河宽均值为1 477m;第三段禅房至高村断面,河宽均值为1 074m)。  相似文献   

19.
过迟  尹旅超 《人民长江》1997,28(7):10-12
穿着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工程,黄河黄势对工程布置有重大影响。对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可能出现的河势和设置穿黄工程后的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资料研究,以及模拟黄河河势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合理的穿黄工程不会对黄河河势造成很大的影响,主流集中,稳定,摆动幅度小的孤柏嘴4线是穿黄工程的理想线路;不干扰河道水流的输水隧道型式是其合理型式;投资相对较低的孤柏嘴4线3km输水隧道方  相似文献   

20.
Channel connectivity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has changed in recent decades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Developing indexes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channel connectivity is a key issu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We propose a suite of connectivity indexes based on several components of a river channel, including boundary, flow, and sediment indicator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river connectivity over tim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we found that a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in cause of poor river connectivity conditions in the 1990s. Since 1999, the year of impoundment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river connectivity has improved, as shown by boundary, sediment, and ecology indexes, as a result of reservoir 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However, water diversion may increase channel sedimentation, leading to a decline in sediment connectivity. The suite of river connectivity indexe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and applied to the Yellow River can be used in similar sediment‐laden streams in other semiarid region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