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Planning》2022,(1)
中国古代刑法对家事犯罪实行以尊卑关系为基础的区别对待的理念。我国现行刑事对家事犯罪在立法理念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转变,摒弃了传统的家庭等级刑法制度。但是在刑事司法层面,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影响家事犯罪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平等性。今后应当致力于在家事犯罪刑事司法环节继续推进刑法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家事犯罪司法理念与立法理念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1)
《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后,缓刑适用标准变得更为细化,但新缓刑适用四个标准要件中,犯罪情节较轻的把握却有些虚无;根据语义学的理解和规范刑法体系的对比理解,情节是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而较轻则需要一个相对确定的参照物,情节较轻应该首先确定每一个具体犯罪的参照系,与之相比较,较轻的才可以考虑适用缓刑;司法实践中判断犯罪情节较轻一般从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犯罪客观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2)
犯罪与司法心理学作为犯罪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它是专门研究与犯罪和司法有关的心理活动以及揭露、打击、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心理学方法与技术的一门科学,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公安司法工作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犯罪与司法心理学渊源与发展出发,结合实际公安司法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对犯罪与司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以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司法实践中,有关抢劫的很多案件出现了量刑畸轻或者量刑畸重的现象,公诉机关和当事人为寻求公正合理的救济,导致上诉日益累增,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长期以往,又因为二审改判比例加大,将会导致一审判决公信力降低,有损司法权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司法案例,发现抢劫的主观恶性程度是司法实践中影响量刑的重要因素。把握不好或者忽视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则会造成量刑不公,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对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害性的大小,以及如何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执法中的平衡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检察机关通过二审抗诉程序纠正确有错误裁判,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对维护法律统一实施,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树立法治权威具有重要意义。检察机关办理二审抗诉案件还可以从转变司法办案理念,提高司法办案水平,加强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考试的类型及数量日益增多,考试作弊行为愈演愈烈,不仅侵犯了其他考生的公平竞争权益,还损害了国家考试的公信力。虽有相关考试主管部门制定了规定及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来惩治考试作弊行为,但由于多是考纪、行政处分等行政方面的处罚,处罚力度轻,对考试作弊行为无法形成严厉打击威慑。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对组织考试作弊行为予以刑法规制,虽然从法律应然层面解决了法律依据问题,但在司法适用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本文旨在通过对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概念、考试作弊行为的司法认定、犯罪形态的认定以及犯罪罪数的认定等方面,来探讨其适用中的问题,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对规制组织考试作弊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8)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司法实务部门往往注重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忽视对涉罪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矫治。针对我国刑事司法现状,本文围绕涉罪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48-51
对贿赂类职务犯罪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刑法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点。从司法实践出发,运用刑事法理分析法、司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了正确区分索贿与一般受贿的关键在于确定受贿方是否对行贿方施加了精神压力;《刑法》第390条第2款中的"被追诉前"应理解为行为人被侦查人员讯问前;理解"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关键在于把握贿赂犯罪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对司法实践工作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随着未成年犯罪率的上升、犯罪形式的多样化等新情况的出现,我国传统的未成年犯罪刑事司法模式日益凸显其滞后性。恢复性司法旨在建立共赢的犯罪处理机制,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弥合被害人的损失和创伤,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控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2)
当前我国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主要是指年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我国刑法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免于刑事处罚。从本质上讲,犯罪与刑事责任两者之间有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内在关系。如何合理有效、科学准确的追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是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特别是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界定和划分上,法律体制不完善,立法、司法活动中对刑事责任的界定模糊不清,存在明显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