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12):197-19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身权立法的不断完善,作为保障人身权方式之一的精神损害赔偿则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法律中已被承认和确立,但其适用主体存在诸多争议。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胎儿可附条件的成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
侵害亲属身份权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是基本法律原理,而对于其理解和适用在亲属身份权领域存在很大距离。本文针对这一实务具体问题做出分析研究。从亲属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基础入手,论述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最后分析亲属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践。作者从法律原理与实务相结合予以阐述,试图实现精神损害赔偿在亲属身份权领域的准确适用,使得亲属身份权能够获得法律上的救济,恢复其圆满状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
精神损害赔偿是当前我国法律法规条例中民事主体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部分,这也是当前我国在法律中重视人权保护的重要体现,且在法律执行和适用中,精神损害赔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这一法律现状而言,随着现今道路交通事故出现频率的增加,在针对交通事故带来伤害判定的过程中,能够将精神损害赔偿放在伤害赔偿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了现今的一个趋势。那么,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难以正确界定和有效判定,这也成为当前一个存在的难题。以此针对道路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探究分析,旨在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7):79-80
各国合同法中均规定,当合同当事人不履行或部分不履行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对违约责任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国内外法学界尚有争论。随着社会发展,对因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提供法律救济,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本文首先对国外的有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考察,接着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就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50)
众所周知,在民事诉讼中,公民或法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只限于物质上的赔偿请求,并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体系中。本文通过探讨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条件,从而分析其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的范围,为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1)
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社会的发展要求法律作出相应的变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讨论顺应当下人们重视人格利益和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合同大量出现的时代背景。通过观察国外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与判例,说明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分别从人格权保护的理念、合同目的和责任竞合缺陷的弥补三方面来论证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2):192-193
不同于大陆法系将之归入健康权保护模式和英美法系直接将其作为一种单独诉因的做法,我国惊吓损害情形中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可以依据死者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之规定,类推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2条,或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22条纳入一般人格权予以保护,而第三人遭受的惊吓损害后果可作为侵权行为的加重后果,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0)
不管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还是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均不认可,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因为刑事伤害会导致被害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损伤,且要求被告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已成为法治改革的大趋势。因此应参考国外的做法,制定适应我国实际的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证当事人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当前,国际上多数国家将精神损害赔偿权仅限定在侵权责任中,对因违约产生的损害赔偿不予支持。在我国,立法上对违约损害赔偿呈现出模糊不清的状况,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日常生活中发生大量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纠纷案件,在某些情形下,因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远远大于实际财产损失,若不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将难以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违公平正义,难以体现民法的人文关怀。本次《民法总则》的颁布也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及司法案例,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本土化整改及调整重构。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立法情况,结合司法实践当中的典型案例,论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权具有正当性,对完善立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司法实践中合同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案件不断涌现。然而依据当前立法,违约责任并不能为其提供救济,相反仅能依靠尚无法全力保障的侵权责任。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其域内外立法基础,遵循合同法本质,具有可预见性,此等适用的可行性为我国肯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法律和理论自信,并应借此自信进一步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要件,设计合同的类型化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