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
"法治中国"建设的必备要件是农村法治化,这是当前"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法治中国"总目标完成的首要要件就是必须实现农村法治化。以法律实效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探析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现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0)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制度中,法律解释通常与具体案件的裁判相分离,形成了以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为主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权力分置式"解释体制。不可否认,对法律解释权的这种权力配置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前进,这种模式已经逐渐与司法实践不符,法律解释权的重新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1)
现行国际法体系本质上由霸权国主导构建。中国的国际法治思维停留在"第三世界"层次。美国国际法治思维的堕落,动摇了其霸主地位和构建新时代国际法体系的主导权,这对于中国这位国际法体系后来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促进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治思维之革新,乃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新国际法治思维,明确不旨在称霸世界,也不走霸权国称霸前国际法治思维层次高、称霸后则逐渐堕落的老路,而是旨在将国际法治思维从"第三世界"提升到"领袖型国家"的高度并予以保持;要借鉴罗马法的范例,以法律因素争取国际认同,倡导适应于新时代的、先进而合理的国际法并以诚信的态度遵守、维护和发展国际法,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掌握国际法律体系构建的主导权;要在国际法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以身作则、大度公允、兼顾公私,保有担当构建国际法体系责任之使命感与魄力,最终主导构建出适应于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发展需要的国际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6)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互联网舆情监管不力,削弱了大学生法律认知能力;学校法律通识教育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受不良传统"情理"观念影响,限制了大学生法律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必须以校园法治网络建设为窗口,优化学校法治宣传环境;以法律通识教育课程为载体,加强学校法律教育力度;以开展法治实践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用法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227-229
在经过多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更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总目标。作为国家边防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公安边防部队积极参与到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并进步提出建设法治边防的目标。而法治边防的建设势必对边防士官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通过分析研究,笔者指出"法治边防"建设要求公安边防部队的士官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军事素质、精湛的专业技术、基本的法律素养,更要有自我学习完善提升的能力、管理指挥训练开展战斗的能力、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和从事相应边防业务工作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了边防士官参与边防执法工作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如何充分发挥士官在"法治边防"建设中作用进行了思考,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2)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总要求中具体明确,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要求,要求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方向和路径。法治政府建设与依法治藏背景高度契合,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贯彻到法治西藏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
现今的社会背景下,法治中国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党中央就法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标志着我们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所谓"全面依法治国",是指全方位、全社会践行法治中国。全方位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结合到此次活动来说,就是从大众群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到刑事犯罪等法律知识都有相关的规定。因此为了响应中央提出"法治中国"的战略,旨在提高农村群众、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全民法律素养,建设和谐社会,本次研究将针对本团队开展的"送法下乡"等一系列本质为法律援助的普法活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际主义理念,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格局形成了很多宏远设想。在经典共产主义思想和苏联理论实践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国际主义目标并努力实施。随着革命探索逐渐深入并取得成功,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高举意识形态旗帜逐渐走向推进友好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追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面对逆全球化的环境,强调国际法治的崇高地位。从国际主义到国际法治,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国际秩序和全球格局的认知日益清晰。这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治理观念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在中国规划进一步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需要从工作认知的角度提升国际法的地位,并且提供更多的国际法职位与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相对接。与此同时,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之中,应当进一步强调中国在对外开放体系中的高层次、高水平要求,以更具问题导向的思维提升法学教育及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4)
在柏拉图的关于"人治"到"法治"的三部曲中,《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法律篇是其法治的代表作,因为早期的"哲人王"思想在其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这个是一个无法得以实现的"梦想",因此在无法采取"人治"统治国家的时候,那么我们需要借助于"法治"的手段来治理国家。那么究竟这些法律应该怎么制定,由谁制定,根据什么规则制定。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走进《法律篇》的世界,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个人权利逐渐得到重视,"性骚扰"一词也逐渐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并成为一个法律概念。但当今法律对于性骚扰的界定与控制仍存在着一些漏洞,导致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本文将以职场与高校女学生受到的侵害为例,从立法控制与司法控制两个角度对性骚扰的法律控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