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价值。湛江文化资源丰富,别具特色,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对此进行充分挖掘,将其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服务湛江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7)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红色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本土红色资源在高校建设红色文化过程中具有天然的地理和人文优势。高校在践行思政教育中,要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育人素材,以"四个环境"为抓手,通过扎根课堂红色思政环境、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深入课外红色资源环境、创建专业红色实践环境,实现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59-6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独特素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和创新载体,积极探索红色基因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可能实现的路径,丰富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拓展思政课的教育途径、增强思政课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在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和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通过互联网、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和教材结合而实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103-109
"立德树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在研究中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从强化师生认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构建思政课立德树人过程性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推动高校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6):119-123
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山西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融入山西优秀传统家训的教育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机制,精心设计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堂场景与实践场景,通过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思想深处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2)
"互联网+"不仅改造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两个"人"的要素: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产生着既深且巨的影响。无论从现代教学理论的演化,还是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师生互动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可行路径。"互联网+思政课"尚处于探索期,思政课教师可以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实效的评价的全过程,运用师生互动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7)
我国的大众传媒,在经历了传统媒介、新媒体、全媒体三个时代后,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将当前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思维方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改革,从思政课教学供给重复、产能过剩、低端供给、无效供给现象和思政课教学供需失衡入手,协调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缺乏的问题。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三个方面探索"融媒体"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7)
"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1]。只有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该文紧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以问题导向为依据,阐述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广泛讨论、分析总结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5):127-136
"互联网+"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转变思维,更新理念,大力提升使用与开发"互联网+"教学平台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坚持平等、尊重的"互联网+交互性"教学原则;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共创开放、绿色、生态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环境,应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历届领导人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总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发挥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思政课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高校要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度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人民为本保障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高校师生为本,通过高校思政课实现教育与实践两手合,重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以人民为中心""以师生为中心"评价高校思政课的质量,解决"以什么标准评价思政课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1)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思政课部以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为切入点,在学生参加一系列下乡活动中,将思政课开在了田间地头,打造"行走的课堂",让思政理论教学与社会改革实践有机结合,以突破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知行不一"的困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3)
"慕课"这一教学形式在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课领域中历史不算太长的教改实践,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使人们开始思考思政课未来的教改方向:"慕课"是否遵循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是否违背思政课自身的教学规律,教改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改善,两者紧密联系,倘若达不到这两个目标,那么,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改。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18)
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是新时代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举措。笔者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改革联系起来,构建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第二课堂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当地企业、社区、乡村相结合,打造课内"翻转"、校内"课程思政"和校外"1+N"合作的三种实践模式,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
通过把握"三个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关注"三个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要素,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1,(2):62-68
后疫情时代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考,要充分挖掘"抗疫"元素背后的思想教育资源,开展"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例研究。课例以"传承道德成果、弘扬抗疫精神"为主题,围绕中华美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在"战疫"中的体现及其生成的"抗疫精神"内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通过"飞花令中探美德"活动和融通专业的针对性教学,凸显教学方法创新和铁路专业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特色,发挥了思政课"战疫"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1,(10)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最丰富的营养剂。党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排头兵,通过把握思政课主阵地、聚焦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结合新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党史讲透讲好讲活,发挥党史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3)
信息化时代给高等学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移动"云教学"顺应时代变革诉求,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平台。以蓝墨云班课为代表的移动"云教学"平台在课堂的使用,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具备了可操作性。通过课前学习督促、课中深化拓展、课后巩固提升的信息化模式的创新探索,提高了思政课程育人的精准性,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7)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分众教学法将受众分为"面向小众群体的课下交流群体""面向优秀学生的引导拔高团队群体""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群体"3个主要群体,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得感,增强了学生的思政课亲和力,进而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发挥思政课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0)
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中职学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政"金课"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对思政课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发展失衡、缺乏完善稳定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等问题。要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就要从思想上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课程制度体系、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全社会共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