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Planning》2019,(23)
公司为他人担保会产生多种法律关系,一旦公司发生"滥保"的情形,会对多方利害相关人产生损害。《公司法》第16条虽然就如何对外担保作出了程序规定,但并未对违反该规定的行为作出效力性评价。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公司法》第16条的原始立法目的,辨明第16条之性质,借以明确违反该规范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公司为他人担保的效力应依据《公司法》第16条结合《民法总则》第61条及《合同法》第50条予以判定。法定代表人未经决议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构成越权代表,被担保人证明在缔约时其已对公司登记信息、章程和相关决议进行形式审查,该决议外观上无瑕疵的,即可认定存在代表权表象,除非公司证明被担保人为恶意,否则构成表见代表。公司章程对于非关联担保的决议机关未作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由董事会作出决议。公司章程对于担保总额的限制仅在特殊情形中才对担保行为的效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5)
鉴于司法实践中黑白合同的情况纷繁复杂,为了准确地分析黑白合同的效力,有必要对黑白合同予以分类。根据"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法律适用规则,在对民法总则关于民事行为效力的各项规定与《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各种情形进行分类并统筹考虑的前提下,对黑白合同的效力进行类型化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4)
公司担保案件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而司法中公司担保效力认定路径却是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公司担保案件的实证分析并结合当下学者的研究,总结出当前公司担保案件司法裁判路径存在有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理论、法律规范性质理论、内部决议程序理论以及意思表示理论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对于依法必须招标而没有招标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无效,这种认识是基于对《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理解,来判断依法必须招标而没有招标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的效力问题。拟从《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从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来阐述该问题,最终得出合同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36条和37条是关于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和复效的规定,大部分学者研究其复效问题,而对保险合同中止后的性质及法律后果鲜有研究。《保险法》第36条第1款规定:"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三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本文拟对保险合同中止问题,涉及保险合同效力中止的适用条件、效力中止后的保险合同性质以及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6):157-158
法律实务在处理民刑交叉问题时,若签订合同的行为构成犯罪,对于合同本身的效力如何认定?在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以前,审判实践通常对此类情况的合同认定为无效合同。《规定》颁布后,明确了借款人的借贷行为虽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但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第十四条,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本文从笔者代理的一起保证合同纠纷案入手,对目前法律实务中存在民刑交叉问题的合同效力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4)
《公司法》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可见公司章程在《公司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结合《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检讨》一文,对公司法中"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条款之效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公司法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
合同解释的过程本身会涉及法律的规定,合同解释完成后进入法律适用阶段,而法律适用仍然与法律解释相连。由此决定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相互交织。其实,合同解释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法律解释,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时常交织。合同漏洞的补充需要依据我国《合同法》第61条和第62条等规定,判断解除权行使所附条件有效与否牵涉到我国《合同法》第45条、第96条等规定,解释约定解除的条件离不开我国《合同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第1项等规定。所有这些,都存在着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的交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3)
我国新《公司法》第72条第2款和第3款对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条件进行了规定。立法以及司法解释中缺乏对于损害优先购买权合同的效力、"同等条件"等核心要素很不清晰,制度设计的不足衍生出了股权转让交易中一系列负面问题。通过对《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内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规定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以及公司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