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30):82-83
从富勒提出信赖利益距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有关信赖利益的理论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实务中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笔者认为对于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诉讼时效,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制定出新的规定,这将有助于我国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6)
根据《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意思自治民事法律活动的前提下,信赖是民事主体间进行平等交易的基础,信赖利益便成为民事法律活动中所要保护的对象。而在以往的法律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往往忽视信赖利益的存在而对其不予保护,或将其视为期待利益成本的一部分,亦或仅仅将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信赖利益损害赔偿的原因,而未对其产生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导致对信赖利益的重视度和保护度远远不够。本文对信赖利益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定义,系统的论述了信赖利益保护方法,并就侵害信赖利益的救济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1)
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社会的发展要求法律作出相应的变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讨论顺应当下人们重视人格利益和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合同大量出现的时代背景。通过观察国外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与判例,说明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分别从人格权保护的理念、合同目的和责任竞合缺陷的弥补三方面来论证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当前,国际上多数国家将精神损害赔偿权仅限定在侵权责任中,对因违约产生的损害赔偿不予支持。在我国,立法上对违约损害赔偿呈现出模糊不清的状况,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日常生活中发生大量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纠纷案件,在某些情形下,因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远远大于实际财产损失,若不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将难以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违公平正义,难以体现民法的人文关怀。本次《民法总则》的颁布也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及司法案例,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本土化整改及调整重构。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立法情况,结合司法实践当中的典型案例,论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权具有正当性,对完善立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9)
本文以缔约中的信赖利益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信赖利益受损后的救济,对缔约中的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进行了界定,并对我国关于信赖利益赔偿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司法实践中合同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案件不断涌现。然而依据当前立法,违约责任并不能为其提供救济,相反仅能依靠尚无法全力保障的侵权责任。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其域内外立法基础,遵循合同法本质,具有可预见性,此等适用的可行性为我国肯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法律和理论自信,并应借此自信进一步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要件,设计合同的类型化适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4)
相较于侵权责任及合同中的违约责任而言,缔约过失责任发展历史较短,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侵权责任法的局限性。由于该理论与我国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不完全适应,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相关研究学界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尤其是在性质的认定及损害赔偿范围等方面。本文立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认定,进一步对其性质进行剖析,最终结合典型案例和理论现状,进而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及履行利益进行论述。目前,学界明确的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是对受损害方的因缔约行为导致的信赖利益的损失,也包括交易机会的损失,但该不包括受损害方固有利益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预期违约是合同生效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当事人以言辞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的客观状况显示出其将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的两种情形.预期违约的发现和判断必须有一定的证据和条件才能通过预期违约制度取得法律的保障.处理预期违约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本文是对我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违约责任上的若干比较,主要是从预期违约、特定履行及损害赔偿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其异同,对我们正确理解法律文本及具体分析案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7):79-80
各国合同法中均规定,当合同当事人不履行或部分不履行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对违约责任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国内外法学界尚有争论。随着社会发展,对因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提供法律救济,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本文首先对国外的有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考察,接着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就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