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17,(7):203-204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近年司法实践中的热门罪名,二者因犯罪金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中,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争论颇多。本文以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为切入点,从两罪的主观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辨析,以期为司法实务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5):124-125
<正>一、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私募基金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个罪名之间存在诸多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有3个犯罪客体,后者有2个犯罪客体。(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其募资时的经营形式或是募资手段虽是违法或不符合规定的,但是客观方面并不需要采取欺诈手段来募资;然而,集资诈骗罪募集资金时主要采取隐瞒事实真相、虚构虚假文件等欺骗性手段,非法吸收资金以达到个人占有的目的,其客观方面主要采取欺诈手段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交方式的丰富,集资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这使得公众及司法机关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之间进行界定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那么对两者该如何进行区别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非法集资的基础罪名,也是司法程序中比较常见的案例,但如何将其与民间集资和民间借贷划清界限,这是司法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另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往往交叉了刑事和民事两种案件,如何正当处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本文就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主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和各位同仁以及专家交流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集资诈骗案件时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该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但何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其应如何认定?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理论界亦无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0):140-141
根据公安部在2006年11月23日涉众型经济犯罪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的解释,所谓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活动。[1]此类犯罪往往紧抓市场热点,利用社会民众手头宽裕,巧设骗局,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并且受害人数众多,损失较大。本文通过研究近些年来发案相对集中且社会影响较大的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及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发案特点、成因,旨在探讨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7)
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平台在运行中,可能触犯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作为金融活动中介,可能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等,平台运营者当采取相应犯罪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6):138-13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中一种常见的涉众型经济犯罪类型,犯罪对象为公众存款,其犯罪数额的认定直接影响着该罪的定罪量刑。因此,明确认定这类案件的犯罪数额,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3)
"吴英案"犹如一块"顽石",在法律界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民间舆论与学术理论的众评热议。从一审死刑到终审死缓的审判过程,与其说是对吴英个人的审判,倒不如说是对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的审视。笔者试以"吴英案"为素材,从刑法学角度对案件所涉及的集资诈骗罪进行分析研究,再与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进行区分界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近年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频发,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出现了企业向众多存款人"借贷"的现象。由于本罪罪状模糊,构成要件难以具体阐述,司法实践与民间金融相脱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便有扩大适用的可能。本文从司法实践困境切入,明确本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