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7)
《刑法修正案(八)》第39条将扒窃行为作为盗窃罪的罪状之一规定为犯罪,纳入了刑法制裁的范畴,但是却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解释来给司法者执法者提供一个有权威的标准在实践中作为参考,学者们对于扒窃是否应当入罪也仍然存在着争议。扒窃行为怎样才能构成犯罪,对行为人应该如何定罪量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各地司法实践也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有的以数额犯对待,有的以行为犯处理。这将导致刑法的刑罚不确定性,违背刑法的公平适用原则。本文即从对《刑法修正案(八)》第39条的解读入手,以语义分析和目的解释等方法,分析扒窃型盗窃罪的入罪的标准及司法认定,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6):75-76
合同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双重客体,其相较于普通诈骗罪有着更加突出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导致了在实践中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存在着许多问题。实践中对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认定存在争议,该处"合同"应当是指用于市场交易的合同,包括口头合同。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该罪名成立与否的关键之一,实践中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从而进行最终的认定。"其他方法"的认定,应当注意与该条文中其它行为的特征相一致,并且在认定时要注意刑法的谦益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7)
在司法实践中,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缺乏一套统一有效的判断标准,尤其在具体的刑事案件中极易发生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探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对于其实体法发展、司法公平正义显得格外重要。两大法系中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均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思路,但是适用起来仍不免存有漏洞。新条件说是在条件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说,本文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简单介绍新条件说的理论基础、适用规则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在国家治理和公民行为约束中发挥了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在我国的刑法规定中,正当防卫是法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国民触犯刑法的行为的界定和处理具有很高的参考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行为的界定,在社会范围内都有比较广泛的关注,是正当防卫相关制度的核心参考内容。正当防卫的限度与公民生活以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刑法中正当防卫限度的认定,值得政法界相关从业人员关注和探究。基于此,本文从刑法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意义着手,首先简要阐述了国家刑法中正当防卫的相关概念,随后分析了当前阶段,司法判决中对防卫人正当防卫行为进行分析和认定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笔者根据当前状况探讨了刑法中认定正当防卫限度的具体策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规模与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与改进,法律的制定为我国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宪法的制定中,刑法是所有刑事责任与刑罚法律的综合。其中刑法因果关系与形式责任两者之间,主要是与刑法因果关系相关,会对刑法中的地位认定造成影响。刑法因果关系并不会对刑事责任的大小加以说明,反而是通过一种对刑事责任的影响机制运作。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刑法因果关系与形式责任两者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为刑法的更好运作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5)
共同犯罪中由于犯罪的整体性以及各个共犯人的主观认识、行为的不同,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在刑法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也比较困难。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鼓励犯罪行为人迷途知返,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8):87-88
鉴于对寻衅滋事罪认定的困难现状,司法机关应对现实案件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及充分考察行为人行为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冲击程度,且在适用刑法及相应司法解释时做到依法、严格、谨慎,综合行为人主观恶性及行为的客观社会危害性对案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在我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案件的审判实务中长期存在两种主张:一种是"肯定说",认为只要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事实即构成犯罪;另一主张是"否定说",认为只有虚开行为,没有骗税动机,也不会给国家利益造成任何损失的不构成此罪。围绕这两种观点,审判实务界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究竟是虚开"行为犯",骗取税款"目的犯"还是造成税款损失"结果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样的行为,同样的情形,在审判机关的判决结果上却各不相同,有的认定构成了犯罪,而有的则认为不构成犯罪,这种对涉案行为刑法性质理解的偏差最终造成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也使行为人遭受了极不公平的待遇。笔者作为一名法律服务者,结合司法实务浅谈一下自己的对该罪的理解~([2])。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8)
被迫行为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事由,指行为人在他人胁迫下所实施的形似犯罪但根据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合法辩护的行为。其存在的价值基础,一方面为英美刑法认为死亡或重伤胁迫已使行为人当时失去意志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为人性及刑法谦抑性的考虑。比较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即有关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规定,笔者认为我国虽已形成相关规定,但并不合理、完善,所以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对我国法律规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0)
行为人实施敲诈勒索的行为,并要求被告人用比特币支付,经法院二审后认定成立敲诈勒索罪。二审刑事裁定书中,尽管在文字表述上回避了对虚拟货币是否具有财产属性的认定,但结合整个裁定书的推理逻辑和刑法理论来看,法院实质上已经将虚拟货币认定为受刑法保护的财物。当虚拟货币成为犯罪对象时,犯罪数额的认定应综合考虑客观市场价格、被害人实际损失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