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Planning》2019,(25)
在司法实践中,依然有许多人存在对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区分不明确问题,本文以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区别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分析,研究这两种罪行的区别界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即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既遂的界限,以此对这两种罪行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6):138-13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中一种常见的涉众型经济犯罪类型,犯罪对象为公众存款,其犯罪数额的认定直接影响着该罪的定罪量刑。因此,明确认定这类案件的犯罪数额,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8)
随着网络犯罪率逐年攀升,IP地址、浏览记录、聊天记录等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电子数据成为了认定犯罪的重要证据,而电子数据与传统的物证、书证又有很大区别。实践中,对电子数据的审查认定存在很多有待探索、研究的地方。在司法实务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符合电子证据特点的方式方法去合理地收集、固定、认证电子证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1):161-162
目前因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于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情节严重"其他具体情形并没有详细规定,司法实践中检法两院对于"情节严重"认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笔者建议,应当综合考虑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涉毒前科劣迹以及其他犯罪情节来认定是否"情节严重";对于非法持有毒品罪和窝藏罪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网络空间犯罪当中的中立主体犯罪帮助行为是一种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的犯罪形态。但是由于网络空间中犯罪主体与犯罪帮助行为主体之间不需要进行约定合谋,因此无法完全使用传统司法层面的共同犯罪责任认定方式。对于后续的《刑法》制裁体系和法律规制标准建设,应当对原有犯罪责任认定中共同犯罪进行特殊情节补充,同时依托《刑法》兜底罪名形式,对中立主体实行的犯罪帮助行为进行进一步责任认定,引导网络服务提供平台坚守底线,认清共同犯罪的司法刑责,提升监管力度,打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35)
在司法实践中,寻衅滋事犯罪的过程中往往伴有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行为,在认定犯罪时不易区分,本文就以一起案例为例,分析聚众斗殴与寻衅滋事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5)
共同犯罪中由于犯罪的整体性以及各个共犯人的主观认识、行为的不同,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在刑法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也比较困难。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鼓励犯罪行为人迷途知返,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根据现阶段我国故意伤害罪的司法现状进行了研究,在了解故意伤害罪司法现状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我国司法下的故意伤害罪问题,之后结合具体的案件,对故意伤害罪的司法问题做出了详细的研究,达到了加深相关人员对故意伤害罪的认识,在推动社会法制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随着移动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数量快速增加,犯罪渠道、犯罪类型日趋多样化,常见的有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犯罪等。然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仍有待完善,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这使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司法层面面临诸多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特征以及司法认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法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2)
本文对故意伤害罪的司法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故意伤害罪的常见司法问题,并对故意伤害罪进行了简要的刑法学解读,希望能有效强化我国的司法氛围,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