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2004年,Future Systems建筑公司赢得了恩佐·法拉利博物馆的设计权。这个位于意大利摩德纳的博物馆正是为了纪念出生于此的法拉利集团创始人、传奇赛车手和企业家恩佐·法拉利。整个博物馆展览空间由两部分组成,一栋作为艺廊的19世纪早期的老房子和一个相邻的作为法拉利展厅的新建筑。2009年时,项目的主设计师——著名的英国建筑师Jan Kaplicky不幸过世,Future Systems建筑事务所也面临了一些变  相似文献   

2.
美国艺术朝圣者从夏天的欧洲巡回中返回了——同时纷纷议论:“您有没有在Palazzo Fortuny博物馆看到阿克瑟尔·维伍德特(Axet Vervoordt)?”作为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时举行的许多展览中的一个,荷兰商人设计师的“Artempo:时间成为艺术”的展览正在悄悄地成为威尼斯最美好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对话视觉     
VisualDialogue“对话视觉”是香港著名设计师李永铨(TommyLi)举办的个人展览,记录了他过往二十年的设计生涯.也是他首个结集品牌与设计的大型个人展览.因此在香港及设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次展览着重通过视觉的冲击力.重新让参观者检视他过去二十年内的所有作品,并借着图像传递不同的讯息.与参观者进行一场非语言的“对话视觉”。  相似文献   

4.
对话朱锫     
UED:目前博物馆建筑中,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展陈设计三个部分被分得很散,同时还有甲方的想法介入整个设计过程显得支离破碎。从您个人的角度来讲,您认为博物馆设计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朱锫:我觉得做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好,设计初始建筑师应和博物馆顾问合作,设计以博物馆的收藏和展览内容为起点,要做到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我做的几个博物馆的项目中,80%的情况下业主都把我看作双重身份,既是博物馆的顾问,又是建筑师。整个博物馆设计的操作过程应该有一个综合的团队,在建筑师真正做建筑设计之前应该对美术馆有一套完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装饰》2012,(2):114-117
vsual Daogue(“对话视觉”)的展览着重通过视觉的冲击力,重新让参观者检视香港著名设计师李永铨(TCmnv U)过去二十年内的所有作品,借着图像传递不同的讯息,与参观者进行一场非语言的“对话视觉”。  相似文献   

6.
项目概况建设名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地点: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建设单位: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创设计:章明、张姿、丁阔、丁纯、孙嘉龙、王志刚、章吴设计时间:2011年3月~2012年3月竣工时间:2012年9月总建筑面积:41000m~2摄影:张嗣烨、王远、章明引言165m高的原南市发电厂烟囱矗立于黄浦江边,因变身为超尺度温度计而为大众熟知。其10m开外的主体建筑——原南市发电厂主厂房,于世博会期间转身为城市未来馆,并继而在后世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浪潮中转变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一起,形成完整的"古代、近代、当代"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是空间的主宰,设计创造了空间,空间创造了设计师。通过这结论说明在一个空间里人是空间的主体,具有思维的独特个性,也具有一定的智慧来张扬与传播;同时设计师还应不着痕迹的把这个过程隐于无形,并轻松的表达空间本身的氛围和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从而使消费者在空间里放松的进行一种体验式的情景感受,这个痕迹是什么?那就是创造千姿百态的各种“风景”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装饰》2011,(12):19-19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Vitra Design Museum)在近期题名为“Antibodies(抗体)”的展览中,展现了坎帕纳兄弟(Fernando&Humberto Campana)从1989年到2009年的设计作品。展览重点呈现了设计师在回收,塑造自然和人工材料,以及在精彩时代背景下进行文化写意方面所作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在2013年上海艺术设计展上,由国誉(KOKUYO)赞助,设计师常洪量和建筑师李海涛共同打造的ID展位,以纯净的白色、跳动的暖光和多个魔方元素造型为参观者呈现出一个创新型办公空间.具有启迪意义.并完美地契合了“美学城市”的展览主题。  相似文献   

10.
冉青 《现代装饰》2011,(12):39-41
网络的无国界,令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到各大展讯的展览实况。但是奇怪的是,无论是久负盛名的威尼斯双年展,亦或是被时尚界吹捧的米兰设计周即将开展,即使远在意大利,花费昂贵,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还是执意要去感受现场。这就是展览空间带来的魅力。国际知名策展人侯瀚如在接受杂志访问时说:“今天的展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展览了。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整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西方化”的基础之上,那么中国建筑的理论和批评话语实际上也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建筑理论的话语体系之下。事实上,不同文化和社会语境下对建筑的风格.时期的界定和划分很难在另一个语境中成立。我们可以注意到所谓现代——后现代——新现代的范式在  相似文献   

12.
对话主编     
<正>UED:作为中国建筑界一家专业媒体的主编,以您的视角看到的当代中国建筑和建筑师的模样是什么?彭礼孝:建筑不只是停留在创作层面,这个行业跟当下的政治、经济有非常直接的关联,中国则尤其典型。中国是一个建筑师群体非常庞大,而且执业方向非常多样的国家。但无论是要成就国际性大师还是要让整体  相似文献   

13.
对话WOHA     
<正>UED:你们在设计中是如何回应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的?WOHA:从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等角度来讲,我们正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建造行业是一个变化缓慢的行业,每个项目从概念到建成一般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想象一下,50年的时间可能只是五到十个建筑周期,但在50年内建筑之外的世界却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如今很多建筑师仍然只是在把21世纪的时尚表皮套在20世纪的建筑上而已,我们改变得太少太慢。建筑师还能做更多,应当有策略地去重新审视建筑与城市,而不是墨守成规,接受现有的定型的建筑和城市形态。建筑师必须大胆去设想50年甚至更久以后的情况,然后从现在开始通过每一个项目去一步步地向未来靠近,这点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自己更开放、更大胆,为了让城市适应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如此。  相似文献   

14.
对话ICE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支持和发展意大利的国际贸易.协助意大利公司和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和商务交流与合作。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经过多年的努力,与中国纺织服装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对ICE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赖士平先生的采访.我们对推动中意交流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交流,有了更加强烈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5.
对话MVRDV     
UED:你们是如何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创造的源泉来自哪里? MVRDV:没有好奇就没有创新.我们不断问自己:“下一步是什么?”不仅是在做项目时问这个问题,教育学生同样如此.我们三个都在教书,威尼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问题工坊(The Why Factory)”和哥伦比亚大学,娜塔莉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雅各布在柏林工业大学.与大学和学生保持联系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十分关键,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像学生时代的我们.  相似文献   

16.
对话张颀     
UED:您是1979年入学,1996年再回到天大建筑学院工作至今.站在历史上的今天,回顾天大建筑教育80年的发展历程,应如何向后人讲述这样一段历史? 张颀:80年历史铸就了“先行者、坚守者、复兴者、创新者”四代天大建筑学人,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细数这四个20年的风雨历程. “天津大学建筑学科的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创立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建筑‘老八校’肇始于此.1952年创系以来,以徐中先生为代表老一辈教师明确教学是全系工作的核心内容,培养目标是建筑师——不是眼高手低、花拳绣腿的建筑师,而是眼高手高、脚踏实地的建筑师,在每一个天大建筑学人身上打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对话汤桦     
UED:在您的建筑生涯里,重庆扮演着什么角色? 汤桦: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整个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地方,是我学习建筑和成家生子的地方,太重要的地方.重庆的城市从自然到人文的魔幻现实主义画风始终是那样的令人迷惑和神往.那种尺度,那种混乱,那种全方位的感官刺激,都是城市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UED:在您众多的身份中,最热爱哪个?为什么? 汤桦:当然是建筑师.那是我的本能和最大的爱好,是我赖以存在的生计,也是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教师身份也很热爱,因此我们事务所的空间布局就像一间大教室,工作方式就像是在学校教书一样,大家面对一个项目就像是面对一个共同的课题,共同研究,共同建造.  相似文献   

18.
对话马岩松     
<正>UED: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可谓全球建筑实践的热土,国外建筑师纷纷将重要的文化建筑、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权收入囊中,相对而言,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国际实践和影响力,却进展缓慢。这方面MAD应该是一位开拓者,也是我们希望在本期杂志中探寻的——马岩松和MAD的国际实践之路。马岩松:我回国的时候是2004年,中标第一个国际项目是在2005年底。这里就  相似文献   

19.
对话赵晓钧     
UED:众所周知,管理在CCDI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你个人对于管理知识的习得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对话王振飞     
UED:2011年,HHDFUN曾在UED杂志的“建筑新锐”版块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当时所聚焦的话题是“参数化设计”。如今三年过去了,HHDFUN的作品与理念以“专辑形式”推出在广大读者面前。这三年,HHDFUN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你个人对这期专辑又有着怎样的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