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储层裂缝充填矿物的流体包体在油气运移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包体的组成和荧光性将包体组合分为三种类型,为油气运移史提供了有用的参数。研究表明,当深3井的海相地层有过三次不同原油气运移;印支运动和早、晚期燕山运动形成的裂缝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当深3井的海相地层中未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其中的碳酸气是在早第三纪聚集成藏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沙埝油田的油气运移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恢复沙埝油田古流体势,由此判定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的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沙埝油田深部储层成藏期古流体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SX22井区南侧具有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申文  吕新彪 《南方油气》2006,19(4):31-35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目前极具勘探前景的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多套烃源岩经历了多期生、排、运、聚的过程,具有多期成藏特点。运用先进的微观测试手段(流体包裹体、荧光显微技术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对准噶尔中部Ⅰ区块沉积岩系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中部Ⅰ区块侏罗系储层油气运移期次,揭示侏罗系储层油气系统的热演化历史,并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谢家湾构造流体包裹体及油气运移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谢家湾构造下三叠统的有机包裹体可分为5种类型,4类组合。各类组合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具有低较高低的变化特点,说明嘉陵江组五段经历了浅较深浅的埋藏历史。根据包裹体的组合分析,该区液态烃的运移应在早燕山期之前,而气态烃的运移则在晚燕山喜山期。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二叠系—侏罗系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查明吐哈盆地油气的成因、形成时期及运移情况,在进行盆地热史研究时采用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该盆地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砂岩石英颗粒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为60~195℃,主要在构造运动中沿微裂隙进入储集层,多形成于半咸水的还原环境,反映煤系地层湖相低等生物和陆相高等植物混合成烃的特点。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显示,侏罗纪古地热梯度由盆地西部的2.76℃/100m向东逐渐变为3.41℃/100m,盆地南带二叠纪地热梯度约为3.37~4.12℃/100m。盆地北部的台北凹陷和盆地西南部的托克逊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侏罗纪—第三纪,盆地南部的台南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三叠纪。吐哈盆地三叠纪、侏罗纪的古流体势均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反映了油气自北向南的运移规律。图4表2参3(柳益群摘)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经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前,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但丰度低、成熟度低;第二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沿切割石英碎屑颗粒及其次生加大边的微裂缝面或长石颗粒的溶蚀孔隙中,且丰度高,是JZ25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距今约23~21M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超压系统、油气运移通道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储层-断层共控的油气运移模式,为JZ25地区高丰度的亿吨级油气藏的发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扬明 《勘探家》1999,4(4):29-32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孔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算原油储量所需的束缚水电阻率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剖面及岩性,物性等资料,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凹陷二叠系不整合结构类型及分布,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及其组合形式,划分出4种不整合结构类型;火山岩角块带 残积土,火山岩角块带 底砾岩,碎屑岩 残积土(泥岩),碎屑岩 底砾岩。其中火山岩角块带张性裂缝是油气渗滤的主要通道;碎屑岩不整合面之下的剥蚀带或者剥蚀带与其上的底砾岩共同组成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石油运移是盆地演化中的历史事件,整个运移过程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可能重演,若能找到该过程留下的原始流体样品就有可能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和恢复地下石油运移的整个过程.因此,伴随石油运移在储集层或运载层中形成的自生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包括盐水溶液和有机包裹体)可以为研究油气运移提供一定的信息.本文通过对泌阳凹陷四期成岩自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子矿物、盐度和有机组分的研究,对泌阳凹陷油气的运移、成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是提出油气运移概念的第一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首先,是荧光薄片技术的应用,它使石油初次运移状态能够被人们所观察。其次,是自生矿物烃类包裹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油气二次运移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更加明确和可靠。再次,是用有机地化指标对比油-油和油-岩技术,可以宏观地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再次运移在国内外许多含油气盆地无疑是存在的,如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侏罗系油藏,四川盆地川东石炭系和川南二叠系气藏,在国外如扎格罗斯盆地新生界油藏都得到了科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吴康 《天然气工业》1992,12(6):15-20
??In this paper, the real minerogenetic temperatures are gained by use of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date, corrected by pressures, of the fluid-inclusions in fracture fillers in Yangxin Series of Permian in West Sichuan. Then it is utilized for remould the creation times and opening terms of various fractures in Yangxin Serie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il and gas migration, presenting some important data for surveying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含氮化合物研究苏北盆地油气运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利用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苏北盆地油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氮化合物分布是有效的指示油气运聚方向的参数,也是重要的"油源指纹”化石.据此建立油气运移网络,可以指导勘探选区和部署.  相似文献   

13.
何鲤 《天然气工业》1990,10(3):17-23
应用地震地层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地震剖面上识别、追踪各种反射层面的终止,可发现沉积体系中与地层侧变、尖灭、起覆和间断面等有关的圈闭类型。在同沉积的“等时体”内用测井声速与地震声速对比和“密点”速度分析,可鉴别其含油气性及范围,为优选有利地区及层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烃源岩发育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两个子系统。以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为基础,分别探讨了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的成藏条件、主控要素和油气富集规律。上三叠统含气系统成藏主控因素为强充注的气源、燕山期古隆起和断裂裂缝,晚侏罗—早白垩世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侏罗系含油系统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川中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油源区、古隆起、断裂或裂缝、有效储集体展布四个因素控制,主要形成裂缝—岩性油藏;巴中—平昌地区主要受生烃中心和裂缝的控制,形成岩性—裂缝油藏为主;在大巴山前缘成藏主控因素为断裂、有效储集砂体和保存条件,形成裂缝—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路芳  谭永生 《钻采工艺》2005,28(2):43-45
气田开发到一定的阶段产水量就会逐渐增大,对气井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使气井水淹停产。为了避免气田因产水而导致产量大幅度递减的局面,川西气田在开发过程中,提出尽早采用排水采气工艺的治水措施,在气田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川西气田开发现状、气田产水情况、气水同产井生产特征及生产中常采用的排水采气工艺的实例分析等几个方面研究,为气水同产井开采提供进一步的实践认识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松辽盆地断裂纵向导流机理及判别方法,由敖古拉断裂活动期、断穿地层流变性和断裂改造作用确定了其纵向开启性及明水组沉积后期和依安组沉积末期两个主要纵向导流期;提出敖古拉断裂在纵向开启期是油气向西运移的“中转站”,在纵向封闭期其横向封堵性取决于东盘输导层对置地层的输导比。并根据敖古拉断裂西盘地层输导比计算出其静止期横向封堵率达73.4%。由此确定敖古拉断裂阻挡了大部分由齐家—古龙凹陷向西运移的油气。  相似文献   

17.
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四川盆地的栖霞组主要为灰-灰黑色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沉积相以碳酸盐台内生屑滩相、深和浅缓坡相为主,海水较平静,生物繁茂,富含有机质,具志留系和阳新统2套较好的生油层,生气强度一般>20×108m3/km2,最高达170×108m3/km2,是四川盆地最好的优质生油层。由于灰岩结构以泥晶为主,孔渗差,储气主要靠白云岩化作用、古岩溶作用和裂缝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改善了孔隙空间,古岩溶形成了洞穴(钻具放空量最大可达4.75m),裂缝主要起着孔洞间的连通作用。尽管目前栖霞组的勘探程度尚很低,钻获的气藏较少,但也有高产气井,如自流井气田自2井栖霞组与茅口组合采已累积采气>46.6×108m3说明潜力不小,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8.
以天然气、烃源岩及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通过天然气-天然气、储层沥青-烃源岩、天然气-烃源岩3个方面对比,深入探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来源。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泥岩。其5项证据分别为:下二叠统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小于-30.5‰,甲、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是由高演化程度烃源岩所致;多数下二叠统天然气与龙王庙组天然气特征最为相似;GS18,NC1井下二叠统天然气特征与寒武系相似,说明上下层气源一致;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二叠统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筇竹寺组泥岩最为相似;筇竹寺组泥岩主要为下二叠统供气,这一认识符合干酪根油气生成理论和同位素分馏规律。  相似文献   

19.
路芳 《钻采工艺》2002,25(2):80-80,86
通过对国际、国内油田化学技术发展现状回顾及发展前景的展望 ,从储层保护、中深层致密气藏储层改造、泡沫排水采气、气井解堵、防冻以及环境保护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油田化学技术在川西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的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以及微观薄片、包裹体分析,明确了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气藏中天然气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气,龙潭组(吴家坪组)为天然气藏的主力烃源岩层,气藏经历了早期岩性古油藏聚集、古原油裂解和天然气调整再聚集3个阶段;天然气藏(田)具有多元供烃、近源聚集、岩性控藏、气油转化、晚期调整的成藏富集模式,现今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3个方面:一是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灶分布控制了油气来源的充足程度;二是礁滩相储层的分布与规模控制了油气聚集的场所与规模;三是晚期保存条件决定了天然气的最终聚集。通过系统总结已发现礁滩气藏(露头)沉积储层、油气富集规律,进一步探讨了下步勘探发展的方向,认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台缘礁滩、台内浅滩和下二叠统浅滩勘探领域仍存在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