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步行街区建设实践,从分析步行街区的空间与功能构成入手,重点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模式;分析城市步行街区空间涵义、特征和步行空间界面构成要素。通过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运行机制及功能与空间的构成,为塑造城市步行街区空间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商业街区的业态分布与其空间系统的匹配性问题,文章结合商业空间业态布局理论,以武汉市楚河汉街商业街区为例,利用空间句法量化分析其外部空间形态,并与楚河汉街实际业态分布情况进行对比,评价楚河汉街的外部空间组构与功能分布的合理性,进而揭示商业步行街区中潜藏的商业行为活动规律以及背后的空间与功能组织逻辑,探讨了有利于激活商业步行空间的空间形态与业态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中步行街区的历史、形态、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出步行街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一些步行街案例的简单描述,提出步行街区规划设计的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北京牛街的商业业态种类、数量与空间布局进行现状调研,将所得结果汇总分析,运用城市微更新理论,制定出街区商业业态保护恢复框架,探索适用于历史街区商业业态规划布局的策略方法,力图在保护原有社会风俗与历史街区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场所品质,增加交往空间舒适度,维持保护商业业态积极运行,保护牛街历史文化特色,实现特色文化街区牛街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5.
王由虎 《山西建筑》2009,35(34):23-24
研究了我国传统步行商业街区的现状,通过对传统步行商业街区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城市传统步行商业街区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指出要因时适宜地看待和解决问题,并不断更新和总结经验,以提高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总体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杭州典型街区居民步行活动数据,利用社群属性、物质环境、心理感知三组变量构建两水平泊松回归预测模型,探索街区复合环境对步行日常事务、独步健身、步行交友聚会三类活动的影响。结论为,三类步行活动呈现由低到高的街区异质性特征,反映了城市步行行为环境的演进规律;社群属性、物质环境与心理感知因素分别构成步行行为环境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与强化因素,并呈现交互作用;街区土地使用策略对步行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但更富效率的作用还有赖于体系化、协同化的精细管理与相关策略的配合。最后,从街区环境的规划定位、营造方法与管理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可步行街区的建设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泳  胡晓蔚 《建筑技艺》2021,27(5):110-113
从多学科视角解析宜步行街区的建成环境特征,认为其营建不能局限于专项的步行系统本身,而是需要整体考虑与步行活动密切相关的城市设计内容.通过对瑞典三个滨水住区展开案例研究,从便捷可达的路网肌理、绿色导向的多元交通、功能复合的土地使用、水绿交融的公共空间与慢行友好的街区建筑等方面探讨步行友好街区的形态特征及设计策略,以便更全...  相似文献   

8.
屈晓勤 《建筑知识》2013,(12):36-37
本文所研究的郊区商业步行街区是适应大城市环城游憩(即郊区休闲)理念下产生的商业群体建筑模武。有别于城市商业步行街区受限于城市肌理的高密度布局,其空间序列的规划设计有更充裕的发挥空间,设计的主要矛盾也转向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消费心理以及如何与郊区环境有机共存。文章阐述了基于郊区休闲行为需求的商业步行街区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以一些郊区步行商业街区为侧,对商业步行街区的空间序列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为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角色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步行街区建设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角色特征,进而分析了城市步行街区建设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模式,最后从决策主体、设计主体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互动3个方面形成城市步行街区建设的社会互动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城市中以商务商业为主要功能的混合街区数量不断增加,其开放性的街区内部步行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选取南京河西CBD一期南部街区和日本品川国际城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效率和舒适两个维度,构建开放街区步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指标对比分析及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品川国际城步行效率明显较高,两者舒适度相当。研究得出影响开放街区步行环境质量的4个主要空间形态因素:商业空间形态、步行系统结构、外部景观形态和建筑界面形式。此外,街区规模及开发强度对步行环境质量也存在一定影响,城市空间的紧凑策略是提升步行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阐述城市中步行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的意义:结合对昆明南屏步行街区进行的环境与行为学(EBS)研究.分析步行者对城市步行街区的环境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延续传承的活态遗产,是城市文化和区域特色的深刻烙印。快速城市化促使历史街区面临失活困境。文章以闽江流域的历史街区——朱紫坊为例,基于城市更新转型期存量提升的背景,借鉴有机更新理论,以活化街区文脉为重点,梳理街区特质、总结失落原因、构建活化策略,以期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物质空间存量盘活、历史文化创新延续、非遗业态重构活化,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步入新时期,历史街区业态组织和提升成为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街区活力提升的关键。本文利用POI数据,以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商业密度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合网络分析方法和业态对应的消费群体,对业态模式进行整合归纳;通过量化街区活力指标识别街区空间特征,进而探讨业态模式与街区活力特征的相关性。从街区层面探索各类商业布局模式及集聚特征,为历史街区更新商业组织、空间布局及商业动态管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传统格局、社会变迁、文化承载的历史见证与真实写照,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保护与更新应保持谨慎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城市更新体系的构建,并针对此体系下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保护更新策略,从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文化环境,更新居住环境,提升产业业态,激活历史文化街区,使历史文化街区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申静 《建筑与文化》2020,(9):136-137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精华。文章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贵州省黎平县翘街的历史沿革及文化背景,为避免历史街区旅游业态千街一面的同质化发展,通过分析翘街现状业态存在的问题,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探析翘街旅游业态发展,寻求街区最佳业态开发模式,为历史街区的旅游业态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空间尺度巨大,宽马路、大社区,适合人们步行的街区空间几近缺失—相信城市中生活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城市虽然填满了形形色色承担不同功能的建筑,但缺少真正把这些功能串联在一起的步行街区。城市的记忆the Memory of Cities  相似文献   

17.
城市旅游商业开发作为现今较为普遍的城镇老街活化更新方法,是结合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和现代体验式商业街设计方法的开发方式,利用原有建筑街区空间,植入各种业态、功能、活动,以达到保护文物古迹、完善基础建设、活化区域经济等更新目标。以往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研究受制于田野调查的局限性,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商业运营模式的改变使借助计算机数据采集工具获取网络信息数据成为研究方式的一种新尝试。本文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尝试借助网络信息采集工具爬取相关LBS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商业业态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并根据网络点评数据获得使用者行为特点,以期为未来三坊七巷优化活化和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的布局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以绵阳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为例,着重探讨"人本主义"在步行街区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街区内部各项要素的布置分析,从城市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步行街区应有的社会效盎价值,力图在设计实践中凸显人与人,人与街道的和谐共生理念.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一直处于长期博弈的状态,而传统业态的保护有助于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控制。文章以亳州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与利用的前提下,对街区传统业态进行优化研究,从街区历史、街区业态现状、街区传统业态挖掘、街区业态优化等方面入手,通过现场调研,挖掘街区传统业态,分析传统业态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寻求业态优化模式,力求在业态良性循环发展下实现历史街区文化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总体框架下,根据西城区北中轴及周边地区的区域特点及特定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风貌特征.进行道路步行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步行环境系统的研究.探究城市生活对步行活动的需求,调研街道物质环境对步行活动的影响以及步行活动与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关系,以在旧城文化保护地区对步行环境系统的架构,以达到安全、交往、富有活力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