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郊区分布广泛的历史文化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续现状已不容乐观。文章在对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开展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补充修正现有建设部所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予以综合评价,并据此从中遴选出21个"推荐村落",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戴林琳  盖世杰 《规划师》2011,27(4):84-89
在对京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资源总量及总体特征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文化村落的形成原因和构成特点,将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资源类型划分为交通要道沿线类、长城沿线堡寨类和自然聚落类3个主类,并结合空间形态特征、人文历史特征及自然地理特征等主要影响因素将其进一步划分为10个亚类,尝试建构北京东郊历史文化村落资源谱系,为...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经历时代的变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在现代村落建设进程中,历史文化村落如何保护和利用得到了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随着近年历史文化村落热潮欣起,对历史文化村落的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成为农村建设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历史文化村落的研究,来寻找古村落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存在着定位及目标混乱的局面,导致村落发展"两极化"的趋势,部分历史文化村落面临着消亡的结局。本文从宏观层面通过对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总结,提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体系规划的应对措施。并结合浙江省江山市的调研与实践,建立区域历史文化村落分类分级的评价体系,针对性的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系统性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并未考虑同一种民系文化在跨区域村落保护上的统筹。基于闽南文化基底,对闽南历史文化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区域闽南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和管理平台,以数字化技术、特色旅游业为手段,提出历史文化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胡颖  徐颖 《建筑与文化》2023,(6):115-117
合理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对浙江农村的生态维系、文化延续、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以及健康人居环境的促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文化村落改造设计需要设计者梳理地域文化特色,融合现代技术与材料的优势,结合当代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建出新的构造形式与技术细部。文章在分析浙江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中民居改造的具体实施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贵州历史文化村落因数量丰富、地域特征突出,具有极高的辨识性和文化景观价值,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在梳理了贵州历史文化村落的研究进展后,认为以往研究形成建筑学、城乡规划、旅游管理、景观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参与的局面,集中在贵州历史文化村落及建筑空间景观特征、保护规划及技术、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村落演进、动力机制探讨、保护制度及法规构建、旅游开发实施反馈以及村落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村落是一项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不可再生的综合性遗产,其遗产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村落环境营造和建筑单体营造等。经过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村落环境营造的结果以当下历史文化村落的风貌核心区遗产为最原真的体现,因此笔者尝试提出"环境风貌遗产"概念,对传承庐陵文化的吉安地区进行分析,以圳头古村为典型个例,从形成"物质环境风貌遗产"的村落外在基本要素和内在构成规律,以及形成"人文环境风貌遗产"的装饰内涵和民俗活动两个方面来论述,探索研究村落的历史信息载体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迁视角下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物质空间面临整体性衰败,主要原因包括生产力发展对于交通的依赖性所产生的外部压力、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大家庭结构变化、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现代生活质量目标追求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当今我国历史文化村落再生也具有历史必然性,缘于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生产力发展对于交通依赖性的转变、大城市病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重要影响.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规划建设,需要为村落旧的物质空间重新定义新功能和新的社会结构,注重培育其再生的内在活力,建立外部政策支持,并且应避免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历史文化村镇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本文概括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开发的三种模式,并通过对爨底下、宏村、周庄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下的指标系统分析总结了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江 《山西建筑》2014,(26):17-18
以太原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通过对以往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于太原仅存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了今后保护发展的原则与策略,以提升太原的文化形象,保持其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质与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着重分析了四川盆地传统民居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和营建技术特征;提出其地域特质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多元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着重从城市文化功能作用,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爱的器官”、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建筑的作用等七个方面论述芒福德的城市理论与学术思想对我国城市科学研究,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州是一座拥有超过2200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名城。过去三十年的时间(1978~2008)里,广州的经济社会在经历改革开放的洗礼过程中,发生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旧城区的城市形态也由于旧城改造和更新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由经济活动而引起城市形态变化的结果是令人触目的,同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也备受关注。尤其是这种微观尺度下特别地段的城市形态变化所引起的旧城格局中的新旧两种不同秩序的对比,非常强烈。文章试图以1990年代以来旧城区的改造中,广州地铁一号线上盖物业的开发为例,从经济价值观的角度入手,对微观尺度下城市形态的变化过程作一个初步的分析,以期对旧城改造或历史城区的保护和更新产生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北京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已日趋完善,然而主流文化保护却面临城市空间特色丧失和城市文化趋同等问题。保护北京城不是保护一个纪念品,我们要保护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保护城市发展所传承下来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只有将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与传统建筑物质层面的保护相结合,才能真正保护好一个“活”的北京城。本文引入了“亚文化”的概念,试图从北京民俗文化、北京人生活情趣为线索,探寻失落的城市亚文化空间,将“亚文化”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北京传统建筑的保护之中,寻求北京城亚文化空间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6.
Geographical names or toponyms in Beijing boast a long history,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umanistic values, thus the toponymic culture protection in Beij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Census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 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presented in map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toponymic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高巍  赵玫 《华中建筑》2005,23(Z1):53-55
该文从分析北京城市水体形态特征入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水体在北京城市中的生态功能,指出水体在城市宏观布局和生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水空间建设提出建议与构想.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更新的契机入手,研究了奥运会作为城市大事件在城市发展中尤其是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同时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做了深入的分析,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前景做出了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李洁  许燕 《山西建筑》2012,38(20):10-11
以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合院的起源、形式结构和四合院当今的保护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当今的北京古都的发展进行反思,以期指导实践,促进对北京四合院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Mercury in the topsoil and dust of Beijing Cit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esearch on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the dust and topsoil of Beijing City reveal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Beijing topsoil and dust is middle compared to other mercury concentration studies and varies greatly in different sampling spots.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the topsoil is between 0.019mg.kg(-1) and 0.966mg.kg(-1), it is about 2.11 times and 12.08 times of mercury concentration background in Beijing soil respectively.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Beijing dust has a range of 0.053 to 1.378mg.kg(-1); the maximum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the Beijing dust in 2003 is about 2.2 times of that in 1992.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mercury pollution in Beijing topsoil and dust are serious, and mercury tends to enrich in the dust compared to the adjacent topsoil. Mercury in topsoil and dust of Beijing City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highest in the center of Beijing City and lower away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burbs. In detail,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the topsoil samples and dust samples are highest in Dongsi area and lowest in the blank spot. Mercury in Beijing's topsoil belonging to point pollution is mainly from local area; mercury in the dust belongs to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ecause the source of mercury in the dust is very complex. Natural factors and anthropological factors have certain effect on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the topsoil and dust, and anthropological factors have more effect. The results are very important to protect and enhance our environmental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