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肖家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引起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大量发育,形成的大量固体物质堆积于山坡及沟道中,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1],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泥石流活跃期可能持续10~20 a,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2]。本文介绍了肖家沟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并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计算出不同频率暴雨下的输沙量,为省道303线的灾后重建以及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区域性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本文从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物理地质现象等论述了双鸡沟小流域的特征,对其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评价了水库蓄水后不会产生强烈坍滑而影响拟建的金平水电站引水隧洞进水口,属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霍家沟流域地理概况及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资料,介绍了霍家沟流域基本特征,系统论述了诱发形成霍家沟泥石流的自然因素、生态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孟底沟泥石流沟为例,初步探寻了对于复杂流域泥石流沟的危险性判别方法。通过热水沟与3#支沟的对比分析评价表明,对于复杂流域沟谷,常规方式受参数取值的概化性影响,最终判别结果往往脱离实际,其可靠性较差。尝试采用分区计算和汇流思想与特征流域分析综合汇总的方法对热水沟及整沟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认为热水沟属中等易发泥石流沟,整沟全流域爆发泥石流可能性较小,泥石流对拟建工程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沈足沟位于甘孜州丹巴县巴底乡、金川河左岸。沈足沟为金川河的一级支流,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环璄复杂,崩塌、滑坡强烈发育。由于危险性巨大,威胁众多农户,沈足沟泥石流已列为甘孜州州级监测点。根据现场调查,并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沈足沟具备泥石流发育的条件。文章应用处理非线性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和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计算综合评价其危险性,为合理制定该沟泥石流的防治方案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掌握拖海小流域泥石流的情况及对拖海小流域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采用遥感技术、GIS和模糊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研究区的泥石流进行评价。通过拖海小流域泥石流的流域面积、流域高程差、主沟纵坡降、泥石流沟密度等评价因子的选取以及权重划分,从而对拖海小流域进行危险性评价分级,最终通过ARCGIS对权重叠加分析得到危险性分级图。研究结果表明,拖海小流域中有中等危险的泥石流沟占54. 8%;低危险泥石流沟占45. 2%;研究区内无危险性高和极高的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7.
结合跨过沟野外调查及地质背景等资料,论述了跨过沟泥石流的流域特征、发生条件以及动力学特征,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跨过沟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跨过沟泥石流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表现为中度易发、中度危险,在强降雨影响下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典型的舟曲罗家峪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系统理论的思维,建立了一套针对单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体系,采用(AHP)对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并计算出各个因子的权重,优化各个因子分级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单沟型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经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的结果与现实相符合。研究结果实现了泥石流危险性的定量评价,为提升我国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对水电工程的建设及安全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坝前泥石流直接决定了水电工程的坝址选择和枢纽布置。西藏某拟建水电站坝前支沟发育泥石流,对该沟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十分必要。通过现场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现场试验等,详细研究了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并确定了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选取泥石流规模、频率、流域面积等7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评价认为该泥石流处于中度危险。利用FLO-2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泥石流运动全过程,结果表明7号沟堆积扇附近沟段、沟底高程3 900.00 m以下宽阔沟段危险性呈中-低危险区范围,对沟内拟布置建筑物及施工期人员和设备安全均影响较大,需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渡河流域内的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区内的泥石流分析基础上,以响水沟泥石流为例,针对水电站工程区讨论了单沟泥石流的风险评价方法。采用联合国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及其定量表达即"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的方法,通过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和易损性模型,再根据布拉德福定律中的区域分析方法将危险度、易损度、风险度划分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响水沟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评价,得出风险分析结果:响水沟泥石流为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略阳县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应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方法的危害度计算模型,逐一分析其危险性、易损性并进行风险性评价,得出该县泥石流隐患中极低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6.88%、28.44%、27.64%、19.78%、7.44%,其分析结果可为该县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今后治理次序提...  相似文献   

12.
2009年08月13日晚,受台风莫拉克影响,富春江电站左岸微波山发生泥石流灾害。虽然此次泥石流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及大的财产损失,但严重威胁沟口富春江电站开关站、水泵房、码头及消防管路的安全,给水电站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现场勘察获得流域的地形地质信息,结合当地的气象及水文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流域的地质活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过程,并分析富春江电站泥石流的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水电站的正常施工及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中波水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地区玉曲河下游河段,经调查库区内共发育8条较大泥石流沟谷,是影响水电站施工与运营安全的地质隐患之一。在分析泥石流发育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评价了各沟泥石流危险程度,并着重从泥石流入汇堵江、冲击淤埋和水库淤积3个方面讨论了其工程影响。研究成果表明①库区泥石流沟不具备堵江的入汇条件;②泥石流百年内输砂总量301.77万m3,仅占水库总库容的1.125%;③须重点关注近坝的扎拉沟,泥石流危险性大,直接威胁枢纽区施工安全。研究成果对水工设计方案确定和防灾减灾都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LMD水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LMD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及评估,采用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评价了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毛尔盖水电站大坝碎石土开采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尔盖水电站大坝枢纽工程为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其中砾石土主要来源于团结桥土料场。由于该料场碎石土料源质量分布极不均匀,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招标文件中所描述的地质情况与料场复查结论出入甚大,料源质量控制难度比较大;鉴于大坝填筑工期紧、填筑强度高,且因碎石土心墙是大坝防渗的主要部分,碎石土料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坝填筑的总体施工质量和大坝蓄水后的运行安全。介绍了碎石土开采与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流速、大落差、场地狭窄的大渡河上黄金坪水电站的截流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截流的标准和时段,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截流方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截流中的戗堤、龙口的布置、水力指标和截流材料选择等关键指标。经过截流模型试验成果验证,这些指标能为工程实施截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流速、大落差、场地狭窄的大渡河上黄金坪水电站的截流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截流的标准和时段,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截流方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截流中的戗堤、龙口的布置、水力指标和截流材料选择等关键指标。经过截流模型试验成果验证,这些指标能为工程实施截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观音岩水电站为例,根据河道断面曲线和水位~流量关系计算出各水力参数计算,然后用湿周法,Tennant法和R2-CROSS法对观音岩水电最小生态流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表明对于大型河流用Tennant法和R2-CROSS法计算的最小生态流量较接近且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西部水电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环境边坡危险源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对坝区开口线内的开挖边坡稳定性给予了足够重视和治理,而对于开口线以外保持其自然稳定的环境边坡,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其自然状态开展整体性分析与大规模治理,也不可能强求达到与工程开挖边坡一样的安全控制标准,加之目前尚无规范明确指导,亦无研究资料公开出版以供参考,导致其评价标准和防护体系不系统、不统一,成为了水电站施工和运行期的安全隐患。通过对环境边坡危险源的定义、类型、边坡安全等级、防治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讨论,建立了系统的边坡危险性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风险评价已经成为山区城市进行泥石流防灾减灾以及抗灾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基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4年提出的风险评价模型"风险=危险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泥石流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