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公司300MW机组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燃烧调整,分析了投磨方式、炉膛出口氧量、二次风配风方式和二次风箱/炉膛差压对高温再热器管壁温度的影响,并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某电厂300MW机组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燃烧调整,分析了投磨方式,炉膛出口氧量,二次风配风方式和二次风箱/炉膛差压对末级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的影响,并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3.
锅炉稳定燃烧技术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阐述了锅炉稳定燃烧的方法,采用先进的燃烧方式,使锅炉燃烧稳定且燃烧完全.通过提高二次风与炉膛差压,使燃烧更加充分。合理关小燃烧器上郝二次风挡板开度,增加主燃烧区域二次风量,使得着火充分燃烧稳定,燃烧完全。本技术对同类型机组有着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缝隙式燃烧器“W”火焰锅炉存在的燃烧稳定性差、燃烧效率低和锅炉结渣问题,对一台HG- 1025/17.3-WM18型锅炉燃烧系统进行改造.改造的主要内容有:燃烧器改造、三次风室分割加导流板、翼墙增加防渣风.对燃烧系统改造后的锅炉运行特性进行了探索,通过配风特性、磨负荷分配方式、炉膛出口氧量水平等方法进行燃烧调整,锅炉在燃烧稳定情况下达到了较高的燃烧效率,同时炉膛结渣得到有效的控制.确定了锅炉运行方式:配风方式为二次风中间小、两边大,三次风100%,磨负荷分配方式为中间大、两边小,乏气手动门全关,炉膛出口氧量维持在3.5%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二次风掺混烟气对锅炉燃烧温度场和NO_x排放的影响,以某电厂2×330 MW机组为研究对象,选择70%THA、60%THA、50%THA作为掺混炉烟工况点,设定煤质、总过量空气系数、配风方式稳定的情况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燃烧进行了全炉膛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炉烟循环后,炉膛平均温度整体有50~100℃下降,中心区域最大可下降150℃左右;炉膛整体燃烧过程特性没有改变,还原区和燃尽区残余燃烧向炉膛出口延伸,抑制并减少NO_x生成明显。  相似文献   

6.
洛阳热电厂燃用义马煤 ,锅炉在高负荷时发生严重结焦。为防止炉膛结焦 ,其 4 2 0t/h锅炉采用了烟气再循环调整炉膛燃烧温度技术。通过使抽炉烟气进入二次风道的压头与二次风压头相匹配及抽炉烟管道采用变截面、等流速的设计 ,解决了烟气的均匀分配 ,降低了系统阻力。该锅炉投入运行后 ,经过测试 ,达到了保证主蒸汽温度、降低炉膛温度、防止炉膛结焦、降低NOx 的排放量、增强锅炉对煤种的适应性等效果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对农安生物质电厂的水冷振动炉排锅炉进行燃烧秸秆的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单元体模型分别模拟炉排上秸秆料层燃烧和炉内气相空间燃烧过程,分析不同一、二次风进风量比例对燃烧的影响,得到不同一、二次风进风量比例下秸秆料层的温度、密度和顶层气相浓度分布及炉膛内的烟气温度、速度和氮氧化合物浓度分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一次风进风量的增加使料层燃烧效率提高;当一、二次风进风量比例在1∶1.2时,炉膛出口NOx浓度值最低.  相似文献   

8.
锅炉燃烧调整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热力型、燃料型和快速型氮氧化物(NOx)的生成机理,并以某台680t/h锅炉为对象进行试验,分析了锅炉在进行燃烧调整过程中二次风箱与炉膛压差、配风方式、氧量、磨煤机组合运行方式等因素对NO,排放量的影响,得出结论:采用水平浓淡燃烧技术、在燃烧器顶部布置二次风,以及进行燃烧调整优化,可降低锅炉NQ的排放量。最后指出,应在不影响锅炉效率的情况下,对燃烧进行调整优化,来达到减少NQ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炉膛直径140mm、高6000mm的0.15MW循环流化床试验系统上,对高氧气浓度下循环流化床燃烧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高氧气浓度(39.8%~50.7%)下,分别进行了O2/N2及O2/CO2气氛下煤的燃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氧气浓度下,试验系统的传热稳定;流化风速、二次风率及燃烧气氛等参数对炉膛总传热系数几乎没有影响;该试验系统的炉膛总传热系数约为27 W/(m2·K),该数值可以为类似传热方式的试验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DG1025/18.2- Ⅱ15型W火焰锅炉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得出对配备D-11-D磨煤机的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煤粉细度主要由一次风压决定,一次风压提高则煤粉变粗:二次风下倾后锅炉可大幅提高送风量,有效降低了飞灰可燃物含量;通过C挡板和F挡板的调整可改善氧量沿炉膛宽度方向分布不均的问题.经过燃烧调整,炉膛燃烧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