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石油化工应用》2010,29(8):110-110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发言时指出,我国的国家能源战略体系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国家能源战略,设计到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框架和总体思路;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划到2030年的能源产业重点布局;能源“十二五”规划,以未来五年能源发展的重点项目为主。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能源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清洁能源,其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等特点,加快天然气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不断增加天然气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能够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改善环境以及落实节能减排有重要作用.如今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已经越来越迫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并未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即薪柴到煤炭、煤炭到石...  相似文献   

3.
媒体之声     
东方早报中国应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多边能源合作机制2011年8月3日关于我国应否积极参与多边能源合作机制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我国是现行国际能源秩序的后到者,现在已到了补上这一短板的时候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参与非常有限,仅仅成为少数几个机制的成员或者观察员。即使在已经参与的机制中,也基本处在旁听者的地位,远不是有影响力的玩家。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6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路线图,指出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国43%的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5.
李晓兰 《海洋石油》2009,29(3):25-25
6月10~11日,2009年第五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一致认为,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并驾齐驱的局面;到本世纪末,我国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彻底改变目前以石油、煤炭等化石类能源为主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焦点     
<正>国家能源局:能源发展转型任务艰巨3月4日,国家能源局新任局长努尔·白克力表示,目前,我国能源消费进入中低速增长期、能源消费结构进入双重更替期以及转型发展进入攻坚期。一方面要努力减少煤炭消费,增加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要达到15%左右,到2030年要达到20%左右。未来我国能源转型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能源革命战略(2016)》提出到2020年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到2030年控制在60亿吨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鼓舞人心,但实现起来需要做出巨大努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多家机构的预测是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4亿,也就是说当前至2030年我国人口还将处于增长状态。能源消费的数据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人口的增长与规模与能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石油贸易重要战略地位的提升,对能源贸易人才也产生了新的需求。通过对相关石油企业"能源贸易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并从企业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我国对能源贸易人才的具体要求。为石油高校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和复合型的能源贸易人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标准,为优秀的能源贸易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对接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石油院校探索能源贸易人才教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近日在全国能源会议上表示,2016年我国能源发展要实现结构优化、消费总量控制、保障能力增强、效率提升四方面目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2%,煤炭消费比重降低为62.6%以下,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2%,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到35.7%。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因此我国也加大了能源的开采力度,其中天然气是使用到的一种主要能源,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自然界中的气体,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天然气已经成为了一种关键的能源,但是天然气的远距离传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能源的传输来说,要保证其传输的质量和效率,要对传输的工艺和管道的设计进行优化。从当前天然气传输中所用到的具体做法出发,找出了管道焊接产生裂纹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措施,能够优化天然气管道焊接的裂纹,从而促进天然气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唐大麟 《中国石油》2014,(19):35-35
时至今日,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革命”已经3月之久,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提法深得民心。“革命”一词,彰显出中央与政府对于能源领域革故鼎新的坚决态度,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能源改革已经到了“壮士断腕”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节约能源是我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节能政策,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0年~2000年的20年间,我国每万元GDP(1990年价)能源耗费由1980年的7.89t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t标准煤,下降了6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9.84亿吨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一方面其大大提高了天然气管网和电网的利用效果,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能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实现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已初步进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环保节能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基本介绍和我国应用背景及现状出发,针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减排效益进行了分析,以希给予广大研究人员一些可行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天然气在能源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科学制定天然气发展战略和推动能源革命提供决策参考,以在我国天然气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代表性的川渝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然气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引领作用,指出了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的主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发展空间巨大,将在我国第三次能源革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②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③川渝地区天然气利用空间广阔,未来天然气除了作为城镇燃气之外,还有5个利用方向——以煤改气为主的工业燃料、交通运输、分布式能源、调峰发电、高端天然气化工原料等。结论认为:①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最清洁的能源、最优质的燃料,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天然气将在我国第三次能源革命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川渝地区同时具备天然气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双重优势,到2020年将再度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气区,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550×10~8 m~3,到2030年,得益于页岩气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天然气年产量有望超过800×10~8 m~3;③川渝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5.
《石油化工应用》2010,29(2):150-150
国家能源局官员1月30日称,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到2050年将成为我国主力能源之一,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  相似文献   

16.
<正>时至今日,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革命"已经3月之久,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提法深得民心。"革命"一词,彰显出中央与政府对于能源领域革故鼎新的坚决态度,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能源改革已经到了"壮士断腕"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气勘探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97年年产原油达到1.6×10~8t以上,进入世界石油大国行列。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油气勘探前景如何?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充分分析我国现有油气资源和勘探现状之后,对陆上、海洋大陆架的油气前景作了具体分析,同时提出我国能源应坚持立足国内,油气并举,积极开展国外合作、开发国外资源作为国内能源的补充,这应是我国能源21世纪初期的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到国际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石油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石油能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开拓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当前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严峻形势上入手,浅析如何更好地开拓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2013,(4):12-12
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会议明确,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存,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会议提出,我国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会议强调,为了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要建立分解落实机制,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到各地区。  相似文献   

20.
9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能源发展成就举行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能源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多元供应体系,能源生产与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保持在80%以上。从一张白纸到绚丽的彩虹,中国石油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70年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