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对不同产地(四川汉源和茂县)青花椒、红花椒四种花椒中17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其中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种花椒的氨基酸总含量为5.81%-8.86%,汉源青花椒>汉源红花椒>茂县青花椒>茂县红花椒。汉源红花椒和汉源青花椒中以组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3%和1.09%;茂县红花椒和茂县青花椒中以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0.73%和0.86%。  相似文献   

2.
花椒作为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使用历史。近年来,消费者对花椒精深加工产品的需求逐步趋于多样化。为了促进花椒系列产品的开发,对花椒油和花椒籽油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提取方法进行了总结。花椒油和花椒籽油分别是以花椒果皮和花椒籽为原料制备的产品,花椒油根据制备方式不同分为花椒调味油、花椒精油和花椒油树脂。花椒籽油的主要制备方式为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综合创新花椒中脂肪的精深加工技术,拓宽花椒食用、药用等范围,是实现花椒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花椒精油在火锅中应用不仅可以保留花椒的麻味和香气,还可以减少储藏、运输成本。但是,在火锅中单独使用花椒精油,麻味和香气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降低。为此,比较了单独使用花椒或花椒精油,在火锅煮沸过程中麻味素、麻味、花椒香气的变化,同时,研究了花椒和花椒精油的复配使用,在火锅煮沸过程中麻味素、麻味、花椒香气的变化,并且比较了花椒和花椒精油复配使用,在火锅煮沸10 min和30 min时,香精语言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添加花椒或花椒精油的火锅最高麻味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06±0.16) mg/kg和(8.51±0.28) mg/kg,但花椒精油中的麻味素最高含量到达时间要早于花椒。同时,花椒麻味和花椒香味最高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但花椒精油均要早于花椒。从花椒和花椒精油复配应用效果来看,随着花椒精油比例的增加,能使火锅中的花椒麻味和香味物质更快释放。但随着花椒精油使用量的进一步增加,火锅中的花椒麻味和香味物质又释放或分解太快。同时,过量使用花椒精油,会掩盖火锅中的油脂香和油感。  相似文献   

4.
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对不同产地(四川汉源和茂县)青花椒、红花椒四种花椒中17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其中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种花椒的氨基酸总含量为5.81%-8.86%,汉源青花椒汉源红花椒茂县青花椒茂县红花椒。汉源红花椒和汉源青花椒中以组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3%和1.09%;茂县红花椒和茂县青花椒中以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0.73%和0.86%。  相似文献   

5.
青花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花椒是我国花椒栽培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其独特的颜色和优秀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文章综述了青花椒的研究现状,包括青花椒栽培、采收技术研究、青花椒有效成分的研究以及目前青花椒加工应用的研究,并对青花椒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建立了我国西部地区红花椒和青花椒挥发油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指纹图谱,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汉源红花椒产地鉴别中。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建立花椒挥发油指纹图谱,通过挥发油成分差异分析、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花椒样品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青花椒挥发油含量是红花椒挥发油含量的1.45倍。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萜烯类、醇类和酯类物质。红花椒指纹图谱有8个共有峰,青花椒指纹图谱有11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所有的青花椒被分为同一组,红花椒被分为2~3组,说明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性大于青花椒。汉源红花椒指纹图谱共有峰中有5种特有物质,即崖柏烯,乙酸松油酯,乙酸橙花酯,乙酸香叶酯和1-石竹烯,可作为汉源红花椒产地鉴别的依据。本实验为不同产地花椒产地鉴定提供了实验基础,为汉源花椒建立了特征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产地32批次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含量.结果发现:青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的含量均值为12.888 mg/g,红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的含量均值为14.040 mg/g,青花椒挥发油中柠檬烯的含量与红花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的含量均值为红花椒的9.13倍,分别为72.523 mg/g和7.941 mg/g,且青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的含量与红花椒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该试验结果可作为青花椒和红花椒品种间鉴别指标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鲜花椒和干花椒的麻味强度与麻味物质,文章首先利用HPLC法测定花椒中麻味物质的含量,同时采用Half-tongue检验对两类花椒在人体中的麻味阈值进行测定,并进一步采用唾液分泌实验对麻味强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鲜花椒刺激人体分泌唾液的速率和质量均高于干花椒,其检测阈值低于干花椒,因此,鲜花椒具有更高的麻味强度。麻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鲜花椒与干花椒的麻味物质总量相近,但鲜花椒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较高,这也是其麻味强度高于干花椒的原因。该研究为鲜花椒和干花椒的应用以及花椒麻味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花椒为药食两用品,花椒的干燥作为花椒的一种重要加工方式,适当的干燥方法可以延长花椒的贮藏时间,使花椒保持良好的品质。文章主要从花椒的干燥前处理方法、花椒的不同干燥技术、花椒的干燥动力学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状况进行了论述,并对花椒加工技术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花椒干燥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柠檬烯和芳樟醇是花椒调味油中体现花椒芳香的两种主要特征成分,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花椒调味油的感官品质。为提供花椒调味油加工和贮运的理论依据,研究贮藏条件对低温(常温)压榨花椒调味油、中温萃取花椒调味油及高温淋油花椒调味油中柠檬烯和芳樟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避光、低温贮藏可减少花椒调味油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损失,花椒调味油的制备工艺显著影响柠檬烯和芳樟醇在避光、低温条件下的贮藏效果,中温萃取花椒调味油在避光、低温条件下贮藏效果最好,低温(常温)压榨花椒调味油、高温淋油花椒调味油则贮藏效果较差,其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损失主要集中在贮藏的前15 d。  相似文献   

11.
花椒叶中多酚含量丰富。多酚具有抗氧化、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功能、软化和疏通心血管、抗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抗病毒和抗疲劳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我国花椒叶的应用技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花椒叶中多酚的提取技术落后于很多国家。该研究基于此,对花椒叶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花椒叶多酚的抗疲劳活性高于西洋参,花椒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0%、超声波功率200 W、超声波时间30 min和料液比1∶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花椒精粗提工艺及全籽麻味调和油工艺,制备口感和麻味适中、脂肪构成合理的天然植物调和油。方法:结合超临界萃取法、常规浸提法、水蒸气萃取法等比较花椒精提取工艺,采用感官评定法优化花椒精与精炼花椒籽油调和全籽麻味调和油生产配方。结果:花椒精油原油和花椒籽油按1:3.5比例调和后,色泽棕黄(色值0.25),口感评价麻味最宜适中,兼有花椒的麻香味和花椒籽特有清香味,脂肪酸构成合理,口感新颖。结论:花椒精油原油和花椒籽油按1:3.5比例调和,可调配出麻味适中、口感新颖、脂肪构成合理的天然植物调味油产品。  相似文献   

13.
E-Nose结合GC-MS分析两种花椒精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进行风味成分分析和抑菌活性研究,利用电子鼻联合气质及抑菌实验,为花椒精油在食品行业的保鲜利用及研发新型食品抑菌复配剂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GC-MS、电子鼻测定两种花椒精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分析;通过打孔法、滤纸片法、二倍稀释法分别测试两种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花椒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现状,指出了花椒资源利用和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花椒资源发展前景,旨在为提升花椒产业附加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研究花椒芽炒鸡蛋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花椒芽对炒鸡蛋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芽能赋予炒鸡蛋特殊风味,当花椒芽与鸡蛋质量比为1∶2时,花椒芽炒鸡蛋的感官评分最高,与传统香椿芽炒鸡蛋相比,可接受度并无显著差异。SPME-GC/MS分析表明,花椒芽对花椒芽炒鸡蛋风味贡献较大,对其风味物质的组成及比例均有影响,两者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都是乙酸芳樟酯、d-柠檬烯、芳樟醇和月桂烯,而炒鸡蛋的主要风味物质是2-甲基丁醛、正己醛和1-戊烯-3-醇。该研究为花椒芽的食用开发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花椒为原料,研究不同浓度的甲醇、乙醇和丙酮3种溶剂对花椒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以及多酚粗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溶剂对多酚得率影响差异较大,在同等浓度条件下,甲醇的得率最低,丙酮得率最高。又对超声辅助提取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0%的丙酮溶液超声提取60 min花椒多酚得率最高,可达5.72%。蒸发溶剂后的粗提物中总酚含量可达30.93%。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表明,花椒总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率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相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究花椒渣超临界CO2萃取物的物质成分及其抑菌、抗氧化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法分析化合物成分,通过纸片扩散法和二倍梯度稀释法分析其抑菌活性,并测定萃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花椒渣萃取物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主要有生物碱、烯醇类、酰胺类、黄酮类、香豆素,以及各种酯类酸类等物质,其中石斛碱相对含量最高,达到38.28%。花椒渣萃取物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希瓦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3.125 mg/mL。与花椒萃取物、花椒麻素和花椒精油相比,花椒渣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在12.5 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100%,在5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1.35%。因此,花椒渣萃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性和抗氧化性,开发花椒渣萃取物,可以实现花椒的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60%乙醇提取花椒总黄酮并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通过DPPH自由基实验、总还原力实验、总抗氧化能力实验和脂质抗氧化实验研究花椒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的花椒总黄酮纯化样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强于同质量浓度的BHT,略低于VC;花椒总黄酮初提物和纯化样的还原能力都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初提物和纯化样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其质量浓度都呈正相关性,随着质量浓度增大,总抗氧化能力也增加;花椒总黄酮初提物和纯化样对Fe2+引发的卵磷脂脂质体过氧化有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大;另外,纯化后的样品要比初提物的样品抗氧化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9.
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及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四种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研究了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抑菌活性。结果: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鉴定出5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2.49%),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D-柠檬烯(32.08%)、右旋香芹酮(20.02%)、石竹烯(12.26%)等;通过抑菌实验发现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对于4种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抑菌效果较好,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和5.0 mL/L、2.5和5.0 mL/L。结论:本文确定了甘肃省陇南大红袍花椒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并得出了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的MIC和MBC,为花椒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汉源青花椒、金阳青花椒、汉源红花椒、武都红花椒的挥发性油,采用直接进样法分析花椒精油,采用溶剂辅助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 SAFE)分离花椒水提物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和气相-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对两者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精油和水提物中分别鉴定出99种和153种挥发性成分,仅水提物中含内酯类和酸类物质;青花椒精油及水提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为芳樟醇、D-柠檬烯、桧烯、萜品烯-4-醇;红花椒精油及水提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为芳樟醇、D-柠檬烯、乙酸芳樟酯、α-月桂烯;酯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红花椒与青花椒的精油和水提物香气差异的原因。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精油的青香、椒麻和油脂味比水提物更强,水提物的甜香、酸味和哈喇味比精油更突出。通过GC-O分析,在精油中和水提物中分别鉴定出57种和68种香气活性物质,经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进行香气属性和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对精油和水提物香气轮廓影响较大的29种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