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宁波某高校930名各专业各年级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调查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共分为沉溺性、突显性、戒断性三个维度。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呈正态分布,男生和女生在沉溺性、戒断性、突显性及总分上均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手机依赖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且性别与手机依赖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基于该现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采用手机依赖量表(MPAI),对128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手机依赖与性别、是否国助生具有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非国助生比国助生更易形成手机依赖;手机依赖与年级存在相关关系,高年级学生的手机依赖比例高于新生。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冲突性、失控性、逃避性、焦虑性四个公共因子,提出手机依赖量表(MPAI)的四个新维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普遍,女生、非国助生和高年级学生更易形成手机依赖,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采用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问卷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问卷对江西某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教师教学水平与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呈弱的负相关,教师教学水平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直接影响不大。教师教学水平只对非手机成瘾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构成影响,而对患有手机成瘾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行为不构成影响。教师是否严格管理学生手机对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拖延、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关系,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倦怠问卷》、《学习拖延问卷》和《自我效能感》为研究工具,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之间中介作用显著。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历史进入了触屏时代.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甚至走向了一个极端,游离在课堂的边缘,手机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因此,在触屏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从多角度剖析大学课堂危机的实质、原因和影响,提出解决大学课堂危机的对策,帮助解决课堂危机,从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强大,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无手机课堂”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回归课堂、专注课堂,然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并不在于手机,而在于大学生。文章首先阐述了课堂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接着深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手机与移动互联网这座“数字金矿”的联姻催生了呈井喷态势的手机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深受大学生青睐。对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研显示,大学生手机阅读存在着阅读目的娱乐化、阅读内容浅俗化、阅读方式碎片化等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同频共振,共除隐忧,使手机阅读成为人才培育的“魔力棒”。  相似文献   

8.
飞速发展的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双刃剑”,积极探讨如何在手机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手机的各种娱乐功能,因此患上手机依赖综合症,严重影响了学业。基于粗糙集理论,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设计并实现知识获取和约简的方法,对影响学生手机使用的多个要素进行分析,获取学生手机依赖的决策规则。最后给出一种启发式属性约简算法,以获取简化的决策规则,为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供可靠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民航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个案分析:首先,界定"微视域"和"手机依赖",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高职学院200名在校学生进行手机依赖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网络社会支持问卷的调查,通过分析结果得出:1.不同年级学生在智能手机依赖上存在差异;2.智能手机依赖总分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性、严谨性维度呈现显著相关,与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支持、社会成员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社会适应性越差,高职学生手机依赖性越强。建议:通过媒介素养、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等引导,改善规范智能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显著.定量分析表明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相关;小组访谈调研得知手机成瘾者生活和学习中有较大困难.文章提出了包括采用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来改善高职学生成瘾问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的普及,大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精力不集中等课堂问题行为日益严重,现有的课堂行为管理方法效果不佳。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了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模型,并构建了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实现课堂考勤和课堂专注度分析两个核心功能,旨在提供一种智能、高效的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与监管方式,为大学生课堂行为研究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早期心理创伤经历与大学生过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研究结合了EPQ人格量表的定量研究和个案访谈法及沙盘游戏解析两种定性研究方式,探究发现大学生过激行为或该行为倾向与其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创伤经历存在显著相关,并且发现创伤经历与其EPQ人格问卷内外向维度存在中等负相关r=-0.352,p=0.128和精神质维度存在低度正相关r=0.216,p=0.361。  相似文献   

14.
一、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一)学生厌学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多种厌学现象。首先,有些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不好好学习,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早退,缺课、逃课,进一步发展到考试作弊,以投机取巧的方式参加补考、再考,以至参加毕业前的大补考,混得毕业证书。而且,很多学生为自己的厌学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如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用性,对找工作没有帮助,找工作只看毕业证或者是各种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对广东省不同高校65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主要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应村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2)生活事件、不成熟应对、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成熟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3)成熟应对方式对生命意义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生活事件、不成熟应对方式对生命意义感有负向预测作用;(4)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其中,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显著,成熟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分级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慢班与快班的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差异都显著,而慢班与中班的成功归因差异显著,中班与快班的失败归因差异显著。成功归因与级别,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而失败归因与级别,成就动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积极和消极的学习心理状况,采用量表法对253名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学习倦怠研究。结论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情绪低落水平、倦怠水平高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情绪低落水平、行为不当与倦怠总分有显著差异;不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情绪、行为不当和倦怠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使用量表法对衡阳师范学院364名大学生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尊除与消极应对是负相关外,与其他变量均是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尊、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均是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是显著负相关。自尊对积极应对有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应对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对积极应对有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应对有负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积极与消极应对均有正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具体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1 765份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和问题状况问卷调查的分析,了解了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个领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有效利用手机和杜绝各种手机使用弊端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积极和消极的学习心理状况,采用量表法对253名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学习倦怠研究.结论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情绪低落水平、倦怠水平高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情绪低落水平、行为不当与倦怠总分有显著差异:不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情绪、行为不当和倦怠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