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庆外围油田属于高寒地区的低渗透油田.近年采,为了降低地面建设投资,主要采用树状电加热集输工艺,但是随着工艺的推广,耗电量猛增,节能降耗成为一大难题.为了进一步优化集输工艺,降低能耗,开展了高寒地区不加热集输现场试验.试验主要采用单管通球加电加热保驾流程,在敖古拉油田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计算,分析了高寒地区单管不加热集输工艺的适用性.分析表明,在合理安排通球周期的情况下,单管不加热集输工艺可以应用于高寒地区较高产量的油井和区块,为今后油田集输工艺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庆低渗透油田油气集输工艺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长庆油田低渗透复杂油藏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科技人员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油田地面集输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以长庆马岭、安塞、靖安和西峰等低产、低渗油田为代表的集榆工艺相继创立,创造了低产、低渗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模式,形成了适合长庆油区特点的高效简化地面工艺系列技术,集输流程由单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发展到多井阀组双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再发展到多井双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最后到多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实现了从三级布站到二级布站的飞跃,流程愈来愈简,建设投资持续降低,开创了黄土塬复杂地貌条件下低渗透油田地面建设的新路子.文章综述了长庆油田地面集输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庆外围油田地层渗透率低、油品性质差、单井产量低、地面建设可依托性差,制约着油田开发。目前在大庆外围油田应用的原油集输工艺主要有双管掺水集油工艺、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电加热集油工艺、单管深埋不加热集油工艺等。结合产能建设及老区改造工程将葡北油田剩余油井改造为单管不加热集油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港南部油田综合含水的不断上升,地面系统生产设施经过多年的运行,加热集输负荷大,系统能耗呈现大幅上升趋势.结合南部油田掺水井的产液、含水、温度等生产参数,优化出适合高凝高黏油田高含水期的四种集油工艺,分别为单管串接常温输送、高温电泵井反带掺水、远端井掺水串带和油井就地切水回掺.在对集油工艺技术的优化研究及试验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效果的跟踪分析总结认为,大港南部油田高含水开发期优化的四种集油工艺,比目前南部油田运行的掺水工艺有较大的优势,即在满足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运行费用减少,系统规模缩小,工人劳动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浙江油田海安油区地处南方水网区域,储层渗透率低、单井产量低、原油凝固点高。针对海安油区的特点,开展地面集输工艺研究,原油集输采用井口加热单管串接流程和中频感应加热解堵技术;井站采用标准化设计、数字化管理。应用效果表明,满足了生产工艺要求,安全生产得到保障,提升了管理水平,降低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超稠油的集输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塔河油田西北部超稠油区块开始大规模地投入开发和建设.该区块全部采用掺稀油降黏采油工艺.因稀油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以及高品位原油低价格等问题,亟须开展塔河油田西北部超稠油集输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工作.根据该区原油物性、黏温特性及降黏试验,结合油田现状,推荐三种集输降黏工艺:水溶性化学降黏集输工艺、掺稀油与水溶性化学降黏相结合的混合降黏集输工艺及掺轻油降黏集输工艺.超稠油脱水在开发初期采用两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开发后期随着含水上升,可采用预脱水分离器首先对高含水产出液进行预脱水,再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的脱水工艺.  相似文献   

7.
萨南油田已经开发40多年,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为双管掺水、热洗分开流程,油井单井日产液量一般在10~400t/d,含水在51%~98%。随着原油含水率不断上升,继续采用加热集输流程,势必导致原油集输能耗升高,造成能源大量消耗,为此,探索实施了不加热集油集输方式。萨南油田开展不加热集油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即单管不加热集油、双管不加热集油、掺常温水不加热集油。  相似文献   

8.
胡尖山油田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和创新发展特色,吸收利用实用技术,已在原油集输和处理、天然气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注水工艺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油田地面工艺技术.丛式井组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工艺+管线自动投球清蜡技术+油井功图计量的原油集输模式基本可以满足胡尖山油田井组原油集输需求,但因地理条件、地面施工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管线外漏或埋深不够,管线过长,致使井组回压较高,建议在该种井组安装电磁加热装置,可起到降回压作用,并能够满足数字化油田无人值守的需求.油气密闭混输工艺在胡尖山油田应用效果较好,不仅减轻了空气污染,还为下游站点和燃气发电站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可以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9.
经过实践证明,单管深埋和单管通球两种不加热集油工艺能够适应含水率超过80%油田老区的开发生产。尤其是单管串联通球集油工艺,应用在高寒地区对"三高"原油进行不加热集输,适应了三次采油开发阶段进行高浓度聚合物驱的开发,利用新建产能井间距小的有利条件,通过多井串联通球既降低了单井投资又保障了高黏度采出液的顺利集输。但对部分高回压井要加强冬季通球操作的生产管理。单管环状减量掺水和单管电加热两种集油工艺是针对大庆外围低产油田因产量低、含水率低等原因无法实施不加热集油的实际情况,通过环状掺水和电加热方式改善集输条件,实现了单管集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点升温、线保温的单管电加热集油工艺,优化了电加热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能耗,是具有"偏、远、散、寒"等特点的大庆油田外围零散区块进行有效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1 单管电加热集油工艺流程单管电加热集油工艺是一种适合外围低产液、低油气比油田特点的新式集油流程。其特点是对井口采出液直接加热 ,加热温度可根据集油工艺的需要确定。生产应用结果表明 ,该工艺是开发高寒、高粘、低产液、低油气比油田一种经济有效的集输流程。目前外围油田共采用 4种电加热集油流程 ,即单管小环、单管树状、单管混输泵掺液保端点井和单管萨尔图式串联电加热集油流程。生产实践证明 ,该流程满足了高寒地区加热集油的工艺需要 ,在集油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集油温度 ,保证了原油进站温度高于凝固点 4~ 5℃。由于在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