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对(CdTe)n和(HgTe)n(n=2~8)团簇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其能量,研究了其电子性质。结合能、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未占据轨道的能隙计算结果表明,n=3、6是团簇的幻数;比较2种团簇的基态结构,发现2种团簇的最低能量结构不同,这可能是导致块体材料CdTe是宽带隙半导体材料,而HgTe是半金属材料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密度泛函PW91方法和TZVPP基组,研究Aun-(n=3~8)离子团簇的结构演化和电子特性。结果显示:所有基态金负离子团簇为平面构型,其生长模式存在奇偶效应,即奇数金负离子团簇在能形成高对称结构处加上一个Au原子后,经过小的弛豫便可生成偶数金负离子团簇;同时,在此基态结构下,电离能的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能量二阶差分与能级间隙也表现出相同的奇大偶小的特点,这说明奇数金负离子团簇比偶数金负离子团簇具有较高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PW91PW91方法,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RECP)近似情况下,系统研究混合小团簇Au_nS(n=2~8)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电子特性。通过全优化计算,给出相应团簇的基态稳定几何构型及同分异构体;通过计算平均结合能E_b、HOMO与LUMO间的能级间隙E_g和二阶差分能量Δ~2E,对基态Au_nS团簇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态结构既有平面结构又有立体结构,并且具有不同的对称性;随着团簇的增大,热稳定性越高,Au_8S团簇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Au_6S团簇具有最高的化学稳定性;偶数原子团簇比奇数原子团簇更稳定。本研究可为Au-S团簇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AlB_n~-(n=2~10)团簇几何及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AlBn-(n=2~10)团簇的电子几何结构,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1+G*的水平上对AlBn-(n=2~10)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振动频率、键长等性质进行了系统地理论研究。与相应的中性AlBn(n=2~10)团簇相比,AlBn-(n=2,4~8)阴离子团簇都取得了与中性团簇相似或者是相同的结构,其余的阴离子团簇结构变化较大。通过对基态结构的能隙、平均束缚能、分裂能、能量二次差分以及垂直电离能的分析讨论,得到了AlBn-(n=2~10)团簇结构中AlB4-和AlB7-阴离子团簇相对比较稳定,其中AlB7-团簇是最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分别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和Moller-Plesset二级微扰方法(MP2),在6-31G(d,p)和6-311 G(d,p)水平上逐步对由经验势得到的(NH3)2(H2O)2团簇的32种初始构犁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了(NH3)2(H2O)2团簇的9种町能稳定构型.通过对这9种稳定构型的结构分析发现,平行四边形环状结构为(NH3)2(H2O)2的最稳定构型.此外,本文还计算了这9种构型的结合能、电离能、电子亲和势,并选择了两种最稳定结构构型进行频谱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LYP水平上对cunNi(n=1~9)团簇进行了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异构体的总能以及CunNi(n=1~9)团簇的稳定结构,利用团簇的结合能、二阶能量差分,发现cu,Ni、Cu6Ni、cu8Ni团簇的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方法,系统研究了合金团簇Aun-2Ni2(n=3-7)可能的稳定结构和最低能量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确定了系列低能量异构体,部分异构体的电子态具有较高的自旋多重性,比较研究了混合团簇与纯Aun团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u-Ni原子间相互作用较强,这改善了混合团簇的稳定性,这种影响随团簇体积的增大而减小;混合团簇的能级间隙存在奇-偶振荡。  相似文献   

8.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方法,系统研究了合金团簇Aun-2Ni2 (n=3-7)可能的稳定结构和最低能量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确定了系列低能量异构体,部分异构体的电子态具有较高的自旋多重性,比较研究了混合团簇与纯Aun团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u-Ni原子间相互作用较强,这改善了混合团簇的稳定性,这种影响随团簇体积的增大而减小;混合团簇的能级间隙存在奇-偶振荡.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水平上对C3O3-5团簇的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2种C3 O3、5种C3O48种C3O5的稳定构型,在能量方面探讨了其作为高能密度材料的可能性;找到了3个团簇(C3O4中的B1、C3O5中的C1和C6)分解反应的过渡态,探讨了它们的分解反应机理.3个分解反应的能垒分别为88.846 kJ/mol,114.398 kJ/mol,6.585 kJ/mol.C6能垒很低,构型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用密度泛函PW91研究团簇Au_nAl(n=1~8)的几何结构和稳定性。对Au_nAl(n=1~8)团簇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处理,表明基态Au_nAl团簇在n=1~3时是二维结构,从n=4开始转变为三维结构。计算Au_nAl(n=1~8)团簇基态结构的二阶能量差分(Δ2E)、原子平均结合能(Eb)及最高占据轨道(HOMO)与最低空轨道(LUMO)之间能级间隙(HLG),分析Au_nAl(n=1~8)团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u6Al团簇有较好的化学活性,Au3Al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用B3LYP/LANL2DZ方法,对AunRu(n=1~8)团簇的各种几何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AunRu(n=1、2、3、4、6)的基态稳定结构为平面结构,团簇AunRu(n=5、7、8)的基态稳定结构为三维结构。通过计算AunRu(n=1~8)团簇的每原子平均结合能、垂直电离势和电子亲和能、破碎能量、二阶差分能量和能级分布,结果表明AunRu具有较高的几何结构与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PbF2为基质,Er^3+为激活剂,Yb^3+为敏化剂,采用水热法,通过严格控制pH值,成功制备了PbF2:Er^3+,Yb^3+上转换发光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当pH值=4时,产物为立方晶系纯相PbF2,上转换发光性能最佳。在980nm光激发下,样品发射源于Er^3+离子^2H11/2→^4I15/2、^4S3/2→^4I15/2能级跃迁的绿光(520-570nm)和4F9/2→4I15/2能级跃迁的红光(650-680nm)。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P/[Y(NO3)3+Ce(NO3)3+Al(NO3)3]复合纳米纤维,对其进行焙烧,得到了结构新颖的Y3Al5O12:Ce^3+(简称为YAG:Ce^3+)纳米纤维。XRD分析表明,PVP/[Y(NO3)3+Ce(NO3)3+Al(NO3)3]复合纳米纤维为非晶态,经900℃焙烧8h,获得单相石榴石型的YAG:Ce^3+纳米纤维,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Ia3d。SEM分析表明,PVP/[Y(NO3)3+Ce(NO3)3+Al(NO3)3]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光滑,直径为210-300nm;YAG:Ce^3+纳米纤维直径为90~125nm,长度大于100μm。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460nm蓝光激发下,YAG:Ce^3+纳米纤维发射出波长为525nm的黄光,属于Ce^3+的5D0→7F1跃迁。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直接动力学方法,对化学反应NO+OClO的反应微观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MP2/6-311 +G(d,p)水平下优化得到了稳定点的几何构型,并进行了简谐振动频率分析.通过应用内禀反应坐标理论获得了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能量信息的较高水平的矫正在MC -QCISD//MP2/6 -311 +G(d,p)水平下完成.通过...  相似文献   

15.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研究了InVOx(x=1~5)团簇的稳定构型和稳定性。结果表明:InVOx(x=1,2)的基态为平面构型,InVOx(x=3~5)的基态为立体构型。对掺铟钒氧团簇中原子的平均结合能、能级间隙、二阶差分能量和离解能等性质的研究发现InVO3团簇最稳定,为幻数团簇。相对于VOx(x=1~5)团簇,InVO3团簇的稳定性略有提高,其余4个团簇的稳定性略有降低。同时,InVOx(x=2,3,5)团簇的化学活性较对应的VOx团簇低,而InVOx(x=1,4)团簇的化学活性较对应的VOx团簇高。立体团簇中,InVO4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B3LYP//LAN2Dz和相对论赝势ECP对Au、6.311+G^*基组对C和O水平下,对02和CO+02在Aum(n=3—5,m=0,±1)上发生单分子和双分子吸附的可能结构进行全优化和振动分析。获得了Aun(O2)^m和AunCO(O2)^m最低能量结构。通过对其结构和能量分析,给出了O2和CO+O2与AuO相互作用性质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O2在Au;上吸附能均较小而难形成稳定吸附,其反应活性在Aun上呈奇偶交替现象,O2仅在偶数Au4-上发生有效吸附。CO和O2在Au2和Aun(n=4~5)上无明显协同吸附,二者在Au4-上存在明显协同吸附效应,而在Au,和Au3-上仅有弱协同效应。Au。(CO)0f(n=3~5)中C-O和O-O键长增大、相应伸缩振动频率降低,表明Au.-对C-O和O—O键有活化作用,它们可能是CO低温氧化的活性组分。可以推断,能够稳定阴离子Au簇的氧化物载体对提高氧化物负载纳米Au催化剂催化活性有利。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机械力化学法与热分解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SrZnO2:Sm^3+粉体。用热重一差热(TG—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FL)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样品粒径为100—300nm,在409nm波长激发下,样品发红光,发射主峰为606nm,对应于Sm^3+离子的^5G5/2→^6H2/2跃迁,并且研究了Sm^3+的最佳掺杂浓度,其浓度较低仅为1.0%。  相似文献   

18.
采用B3LYP/6-311++G**和ONIOM(B3LYP/6-311++G**:UFF)方法分别对环氧乙烷非受限状态以及在单壁碳纳米管CNT(5,5)内的阴离子聚合反应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环氧乙烷与其亲核试剂(OH-)进攻产物形成的复合物进入CNT(5,5)碳纳米管内是一个放热过程,说明反应复合物进入CNT(5,5)形成包结物在能量上是有利的。由于碳纳米管的限制作用,环氧乙烷阴离子聚合的反应物、过渡态以及产物的结构与非受限状体下有所不同,在碳纳米管内的反应过程中分子构型会发生一定的扭转,以适应碳纳米管内的空间限制。与非受限状相比,环氧乙烷阴离子聚合反应的活化能垒增加了13.2 kcal/mol,表明碳纳米管CNT(5,5)对环氧乙烷阴离子聚合反应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3df,3pd)//6—311G(2d,p)法研究了CrO2+(2A1/^4A″)+C2H4生成P1[Cr(OCH2)^+(^2A″/^4A″)+CH2O]和P2[CrO^+(^2∑g/^4∑g)+C2H2O]的气相反应,重点对影响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的势能面交叉现象进行了讨论,并运用Hammond假设和Yoshizawa等的内禀反应坐标单点垂直激发计算的方法大致确定了势能面交叉点(crossing point(CP))或势能面交叉缝(crossjng seam)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CrO2^+活化乙烯C-C键是一个[2+2]类型反应,整个反应经历了重排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