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合分析桥口构造的成藏条件认识:桥口地区ES4上-Es3^2段是主力生烃层系,Es2^上亚段和Es1为区域性盖层,沙三段的泥岩对分隔多套油气系统有重要作用;油气分布纵向为上油下气,平面上油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翼部;油气藏规模较小,多为断块油气藏;桥口翼部具有广泛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主要有三项控油因素:油气源控制了油气平面的分布;继承性隆起与断裂控制油气运聚,沉积相带也影响了  相似文献   

2.
天然地震与构造裂缝、油气运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天然地震是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快速破坏的结果,构造裂缝、断裂的形成(或断层的再活动)与天然地震关系密切。震源应力场是构造应力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造裂缝与断裂形成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演化不同阶段的物质表现。可以根据天然地震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构造裂缝,分析构造裂缝发育的时间、位置、分布范围以及发生的频率。构造裂缝连通性好,穿越性强,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构造裂缝,及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呈小角度相交的前期断层和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3.
4.
在系统描述葡萄花油田北部鞍部地区断裂体系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即断层两盘的岩性对置关系、泥岩涂抹系数、断层带内泥质含量作为评价参数,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综合分析了鞍部地区断块边界断层的封闭性演化史,同时还分析了它们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作用,为葡萄花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和断层圈闭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堡凹陷断裂特征及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勇  唐建超  马辉  陈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Z1):134-138,163,173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拗陷北部,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裂发育,新近纪晚期在东西向弱挤压背景下构造发生正反转,形成特殊的正向负花状构造样式。本文在区域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时间和相干体切片、曲率体并结合钻井、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识别技术对南堡凹陷的断裂进行了识别,总结了断裂剖面组合样式及平面展布特征,同时明确了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源、储层、圈闭等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成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四段、沙三段广泛发育盐一泥层,其中Es3^2亚段是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富集区。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亦为烃源岩,且油气的富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该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主要与断层作用、异常高压流体及盐岩塑性流动引起局部构造变形有关,盐层的上下封闭使之形成“自生自储”的泥岩裂缝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区域演化史、地震相、沉积相的分析,指出此带在寒武一奥陶纪处于台地局部古隆起及其前缘斜坡礁滩相及滑塌相沉积环境中,且自寒武一奥陶纪以来,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分析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9.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一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对断层岩显微构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断层大致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结合前人对该区断层岩以及三级河流阶地的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了该断层3次活动的时间分别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末期.根据断层岩中发育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断层带中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确定了该断层的最小贯穿深度为6 500m,至少断至侏罗系的烃源岩.对准噶尔南缘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霍-玛-吐断层向下断至侏罗系烃源岩,并在侏罗系主力烃源岩大量生、排烃之后,经过3次启闭过程,对应了3次成藏过程.断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可对油气藏形成遮挡.对成藏过程进行的分析表明,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的中部成藏系统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有利的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裂缝性油藏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狮子沟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坳限,毗邻阿尔金斜坡,属于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走向北北西-北西西(见图1),地面构造为南陡北缓的背斜,轴线长25km,宽7.8km,构造面积164.3km^2。1957-1977年探明狮子沟构造浅层(N2^1-N1 ,即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细-含砾砂岩油藏;1977-1985年发现中深层(N1-E1+2,即上干柴沟组-路乐河组)裂缝性油气藏;1985年以后进入滚动勘探开发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低电阻率油气层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合分析低电阻率油气层5方面的地质特征与储集层电阻率变化的机理,以及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沉积特征,指出常规电法测井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局限性,提出应用薄层测井、核磁共振测井与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来识别低阻油气层,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整合既可以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阐述了不整合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不整合的形成导致油气藏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地表,发生各种稠变作用(生物降解、水洗、氧化和逸散等),使油气藏遭到破坏;不整合可延缓甚至中断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进而影响油气藏的规模;不整合能否重建形成封闭作用也影响和控制着油气的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4.
苏里格气田后期负压采气工艺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苏里格气田气井地质概况和生产特点,开展负压采气工艺的可行性研究,设计了负压采气工艺流程,提出了产水气井负压采气的工艺要求及实现连续负压采气工艺的解决办法,预测了苏里格气田实施负压采气工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刘文岭  韩大匡 《石油学报》2022,43(10):1450-1461
对地下储层和流体的认识程度严重制约油气田开发的生产举措,而油气藏描述在油气田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油气藏系统的数字孪生体是油气藏描述的最高境界。在对油气田开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和数字化转型生产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孪生油气藏理论,将数字孪生油气藏定义为"构建油气藏的数字孪生仿真模型,最大限度地量化逼近真实油气藏,及时准确地表征油气藏全生命周期动态变化,模拟物理世界油气藏实体在真实环境下的开发行为",为油气藏描述与油气藏工程一体化研究指明了方向。论述了基于数字孪生油气藏的智慧油气田建设重点方向与建设内容,指出通过建立油气藏开发系统的数字化副本——油气藏数字孪生体,以此为基础在云端优化开发与科学管理油气田,将带来油气田开发领域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孪生油气藏将为智慧油气田建设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胜利油田典型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原位提取土壤中的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明确了油气指示微生物类群。通过对油田、气田和背景区土壤的pmo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发现,来自油气藏上方土壤与背景区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群结构的差异较大。背景区土壤的甲烷氧化Ⅱ型菌——甲基孢囊菌和甲基弯曲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油气藏上方土壤,而甲烷氧化Ⅰ型菌——甲基球菌和甲基暖菌则显著减少,表明长期的油气微渗漏能使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向Ⅰ型菌演替。T-RFLP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地质历史时期的微量轻烃连续驯化,油气藏上方的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甲基球菌和甲基杆菌可能是推动这种演替变化的关键种群。甲烷氧化pmoA基因的丰度在油气藏上方的异常可以用于预测下伏油气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油气倒灌不可能发生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对油气运移中的倒灌问题研究后认为,油气是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或侧向上运移的,油气倒灌是不可能发生的,油气倒灌的错误认识源于欠压实;欠压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对岩石变形理论的错误理解,用等效深度法计算烃源层压力也是一种错误做法,断层不是倒灌的通道,油气倒灌缺少动力的支持,当然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从油气形成二次泡沫油的角度出发,研究改善稠油油藏冷采后期开发效果的新方法。首先,设计泡沫油非常规注气膨胀实验,验证注气二次泡沫油形成的可行性,揭示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填砂管实验研究天然气吞吐、连续和间歇气驱过程中二次泡沫油形成过程,并建立考虑泡沫油注气特征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模拟注气二次泡沫油形成机理,评价实际油藏中不同注气方式下二次泡沫油提高采收率效果。实验研究表明,注入天然气可以形成二次泡沫油,其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机理为体积膨胀、粘度降低以及轻组分含量增加。天然气吞吐较衰竭开发提高采出程度7.24%,而连续与间歇气驱导致泡沫油现象减弱或消失,进而使得采出程度低于衰竭开发实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由于注气二次泡沫油的形成,平台12口井8轮次天然气吞吐累积产油量较衰竭开发增加14.7%。行列连续、间歇和边部气驱气窜现象严重,无法形成二次泡沫油。  相似文献   

19.
高尚堡油田构造式样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高尚堡地区继承性披覆背斜的发育背景、构造组合式样、断裂组系特征及其结构形式,分析了不同规模断层在控制圈闭形成与分布、圈闭的有效侧向封堵性及其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疏导分配作用。进而揭示了高尚堡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类型,明确指出了影响该区油气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对今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坳陷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与湖岸线的关系,认为湖岸线附近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相带。研究表明湖岸线具有“控砂、控圈、控藏”的特点1湖岸线附近发育着丰富的滨浅湖沉积砂体,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性地层圈闭。2湖岸线进退的旋回性和幕式性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绝佳的有利条件。3多样的地层岩性圈闭可形成多种油气藏,沿岸坝、滩砂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是其主要的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机制为油气的横向运移主要靠不整合和沟谷体系沟通源岩,纵向运移成藏靠断层疏导。4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沿湖岸线具有群带性和规模性的特点,地层超覆油气藏主要分布在LST、TST的湖岸线附近;RST对应的湖岸线主要发育了退覆油气藏;而沿岸坝、滩砂、湖湾砂等油气藏分布于各个体系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