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书》为政史资料之祖,《易》为群经之首,《周易通义》引《书》释读《易》,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周易通义》在《书》、《易》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其以《书》训《易》"以经训经"的做法,不但展示了《书》、《易》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为人们进一步探寻《书》、《易》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路径。《书》、《易》之间存在着枝本相通的关系:《书》是其一之枝,《易》是唯一之本;借枝可通本,借枝为通本;《书》、《易》意旨统一。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曰"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介绍并评述了《老子》一书中有关机械方面的记载,并对《老子》的技术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老子》提出的“大制不割”、“有而不用”、“有无相生”、“图难”、“为大”思想对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界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20年凤凰出版社推出了大型丛书《〈尚书〉学文献集成·朝鲜卷》,首次对朝鲜时期《尚书》学文献进行大规模集成和全面整理。丛书遍校群籍,小心求证,综合裁断,汇通文献,精心校勘。文章以《朝鲜卷·梅氏书平》为例,论证韩国茶山学术文化财团校勘本存在的一些不足,匡误正谬,还原本真,以冀对《梅氏书平》研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唐时期的有关研究,对其目录学价值少有涉及。宋元明时期,出现了研究《艺文志》的专著,并逐渐形成研究体系。清代乾嘉以后掀起了研究《艺文志》的热潮。近代的有关研究角度和方法更加多元,《艺文志》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曹禺前期的创作过程和代表性剧作<雷雨>中人物的生存境遇.认为曹禺本人及其剧作表现出了追求现代性的特质.对这一问题的探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曹禺及其剧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自身教育、家庭背景的影响,瞿秋白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调和思想。他强调宽容节制,提倡求同存异,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对党内分歧的解决中。但随着革命斗争的日趋激进,他的这一思想与时代产生了错位,因此受到了错误批判。  相似文献   

8.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部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伟大著作.其大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即提供阅读的技巧.接受美学视域下,其包含的审美因素具有审美意义,是对接受理论的反映与发展.同时,对本书的审美解读是我们欣赏应用型书籍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开埠以来,上海便一直走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前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商业活动促使上海形成了中西交融的城市性格和文化精神.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关于上海的城市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风.随着历史的发展,上海叙事在当代文学中又呈现出新的面貌.王安忆的《长恨歌》与金宇澄的《繁花》作为当...  相似文献   

10.
11.
魏晋玄学是对两汉经学的篡改,这种篡改并不是立竿见影,或是由某个人发号施令完成的,而是通过玄学家们对经学著作的阐述来完成的。故意的、破坏性误读是玄学家们实现经学向玄学转化,导致“经学的玄学化”的基本方法。在这种方法下,完成了由儒家经学构成的文化语境向道家玄学构成的文化语境的最终转变。  相似文献   

12.
汉末陈登出身淮浦儒学浸染的官宦世家。其处身循礼,仁义爱民,积极务政,政绩卓著,体现儒家以民为本和养耆育孤思想。陈登曾数胜江东孙氏,却被曹操调离广陵,身籍世家而又儒学浓厚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汉代画像砖的分布与分期、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思想观念等方面,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汉代画像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史上的元气论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万事万物起源的不断探索.汉魏时期有关元气的认识,从王充、刘邵、嵇康的有关论述看,经历了由元气本原论、元气决定论到元气自然论的过程,反映了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西方历史上的几次翻译大潮不仅推动了西方文化发展,而且还催生了许多译学思想.西方的第一个翻译高潮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时期的翻译潮,其间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处于强势的古希腊文化向处于弱势的罗马文化的输入,这次翻译高潮促使西方古代译学思想萌发,并且深受当时的哲学及美学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古代译论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译论发展轨迹进行了阐述,以期清晰地呈现西方古代译学的历史源头及其哲学和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消释这种悲哀,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说文解字》收录的女部褒义词审视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审美观。透过《说文解字》中表现女性容貌、体态和德行的汉字,可知古人心目中的美女形象:明眸顾盼生辉,皮肤白嫩光洁,身段高挑匀称,体态丰满轻盈,温柔和顺,贞静娴雅,庄重审慎。古人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表现为貌美与德美的统一。这些汉字所表现的主要是男性对女性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舞蹈服饰的角度,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舞服的审美特征。首先,以长袖飘带、裙襦细腰和云冠锦屣为主体的宫廷“女乐”舞服,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第二,唐代宫廷舞服受到异族舞服的影响,形成了中西结合的“交融之美”;第三,古代礼宾、祭祀仪式的舞服,具有“质朴为尊”和“以羽为仪”的审美意识,显示出“庄严之美”  相似文献   

19.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汉画中,汉代酒文化可见一斑,许多汉画反映出酿酒、沽酒、饮酒等场景;常用的酒具有瓮、樽、卣、耳杯、壶、勺、碗等;酒令的种类有投壶、六博、猜拳等。汉代饮酒蔚为成风,自娱、侍客、舞乐百戏及祭祖敬神等场合都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纺织品美术高度发展时期,其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特点,逐渐衍生出美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唐代服饰图案的形式美,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唐代服饰图案透过社会、历史所折射出来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